悟道路上的十種歧途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種是我們很容易誤會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這兩者混爲一談,這定、慧爲什麼會分不清楚呢?因爲在我們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境界,一種思想上的感受,一種境界當中的感受。其實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叁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們修行當中,特別是修心密的人,打坐當中有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禅定的境界,有時是身體空掉了,身心環境都空掉了,然後我們就覺得:哦!空掉了,這就是了。一把就把這個空掉的抓住,以爲自己開悟了,以爲我見到的這個空就是見性了,這就是誤入歧途。另外還有一些人,第六意識會創造出很多意境來,因爲他太聰明了,聽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腦子裏面東轉西轉,把聽來的法想得非常的圓融、圓滿,說空、說有都能說,但是他忘記了,他所說的這些是第六意識妄想創造起來的。雖然妄想當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謂世智辨聰,如果把世智辨聰當中的這個智慧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開悟的智慧,那麼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現誤以爲自己是開悟的這種情形。所以定、慧兩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這就出現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別是明心見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爲自己是開悟的這種錯誤的歧途有七種,是哪七種呢?
第一種就是未到定。什麼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當中,每一個定前面的,還沒有進入禅定之前的這個狀況。就是定境還沒有現前,會先出現一個未到的定境,也就是離開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禅、十六觸的覺知還沒有生起來,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覺知還沒有生起來,而欲界的煩惱、痛苦卻已經消除了的這個狀態。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過打坐,我們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這些貪欲,五欲六塵的這些心會慢慢地清淡下來,也就好像是欲界的東西我不想要了。特別是指在打坐當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腳、身體、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後也知道欲界的、世間的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裏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現了由于打坐而導致的這個未到定,就像是汽車的這個檔位,挂檔挂在零檔上,既沒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沒有向後退的景像,既沒有法喜充滿的感覺,也沒有糊裏糊塗的樣子,也就是腦袋一片空白卻很清楚。記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腦袋非常清楚卻是一片空白。這個文字上看起來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腦袋很清楚,卻是一片空白的。其實在這個時候它不是一種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當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腦袋很清楚,但具體清楚什麼他不知道,他身邊有什麼人站在那裏,旁邊發生什麼事情,他一點也不知道,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現前了,然後從未到定出來了的時候,他回想起剛才的定境,他就會想說:我是不是開悟了,我見到的這個境界跟老人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師大德說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樣的嗎?心裏沒有動搖卻很清楚,他就會在這裏執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現前的時候,進入第一種歧途。
第二種是第四禅。就是色界第四禅,那爲什麼初禅、二禅、叁禅不會是歧途呢?因爲初禅有十六觸,身體的感觸、法喜,所謂禅悅爲食。這個身體的感觸非常快樂,著相,有個快樂的相;二禅也有快樂的相;叁禅也有快樂相,但是看大乘禅宗裏講開悟、明心見性的境界裏面卻沒有這種禅定的喜樂,也沒覺觀,也沒有尋思,那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這個份上他不會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時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爲什麼會容易落入歧途?因爲進入第四禅了以後,第一他腦袋非常清醒,能夠知道這是第四禅,這是禅定,這種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專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樂、痛苦、覺受全部舍棄了,沒有任何感受,沒有任何覺受的感覺,但是心很專注,就專注在一個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時候,“嗡跋勒跋勒……”。他就感覺只有咒,別的什麼都沒有,非常的專注,甚至咒也沒有掉了,就只是一個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麼都沒有。身體也沒有了,一切你我都沒有,只有這一個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這裏。所以有些人一旦證得了這個境界,這樣的禅定現前了之後,他把佛經拿來一看,心裏就會想,禅宗講的開悟,原來就是在理上、事上達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這樣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見到實相了。在過去有一個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後,自己以爲自己就證得阿羅漢了。所謂阿羅漢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樣證得了空性。這個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裏都不會亂了,于是他認爲: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這樣子就以爲自己是開悟,那自己還是個凡夫卻以爲已經是開悟了,就大妄語成,然後墮落叁惡道,甚至還誹謗叁寶。那這就是把第四禅定當作自己開悟境界的第二種歧途。
第叁種是空無邊處定。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這個空無邊處定很厲害,怎麼個厲害法呢?只是感覺。比如說,諸位很專心地在持咒,然後坐著坐著功夫深起來,這個腿會空掉,身體整個會空掉,呼吸也會空掉,當這些身體都空掉以後,你會感覺整個世界也空掉了,當你看到這個世界都空掉了以後,你就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空,這個空是無量無邊的,恐怕這個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爲佛經裏面經常把佛性說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講的空性講成是大空性,那把這個大空性拿過來一對照,確實是廣大無邊際,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過去、未來、現在都不離這個空。于是在文字上這麼一對照就說:我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佛性,法身遍一切處。其實他只是一種定境,定中把這個空的感覺達到了遍一切處的這樣一種覺受。這就是第叁種歧途,會把空無邊處當作自己的佛性,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
第四種是識無邊處定。就是無色界的定,然後他心胸很寬闊,感覺還要有一個心去感受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當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個認識知道,現前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紅的他就知道是紅的,是綠的就知道是綠的,是什麼就知道什麼。唯獨把自己的定境,放開遍十方的這種感覺不要了,他以爲空也舍棄掉了。因爲禅宗祖師,包括老人都告訴我們,一切萬法都要歸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棄,一念不生歸于無,無也無所住。那麼他一對照這個文字,心裏就想:這個空我也不要了,我舍棄了,連空也空掉,那麼自己就是一個清清楚楚,看見前面能看、能說的這個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這個識,分別的識,很微細,它不是在物質色法上的,而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是一種定境,內在達到的這樣一種定境,把這個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開悟的境界,就以爲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這是誤入歧途的第四種。
第五種是無所有處定。無所有就更進一步了,說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個明明白白。明明白白這個還有分別,那也不行,分別也要舍棄,那就徹底無所得、無所有了,當他內心感受到完全無所有的時候,再拿佛經來跟自己的境界這麼一對比,這個時候他生起一個感覺說,原來我見到的跟佛經裏面所解釋的佛性、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應該就是了。所以他就誤以爲,無所有處的這種定,就是自己開悟的定境,就是開悟的境界了,這是誤入歧途的第五種。
第六種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叁界裏面的最後定,也就是最高的一種定。這種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來,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經裏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沒有非常深厚的佛學功底,很難辨別出兩者的差別。因爲中道裏面講的非有、非無,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于中道,跟這個非想非非想兩重否定太像了。所以這麼一看,他心裏想,我內心既沒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沒有想,還是有一個明明白白的能夠想的東西,但是我已經沒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顛倒一樣地去想了,只是凜然一覺,愍然自知。自己覺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這個,不是想可是它會想,就把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定境當中的境界當作開悟了。
如果諸位打坐當中有出現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當中,一切習氣、毛病、嗔恨都不會出現,別人也會把你看成佛菩薩一樣,因爲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著欲界的任何欲望,五欲六塵都幹擾不了你了,你內心非常清淨。所謂初禅就是梵天,清淨的梵天,梵衆、梵輔大梵天。那麼從未到定開始,你內心所生起的這種清淨的感覺,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們現實當中的、人間的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簡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爲你確實表現出心裏是一點欲望的牽挂都沒有了,完全清淨,特別是四空定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理論上是一套一套的。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只抓住一個定境,你忽略了內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開悟是用智慧、無漏慧見到了諸法實相清淨的,而不是單靠這個定境來顯現的。所以定境雖然高妙,雖然定境當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當作是開悟那就誤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惡業。如果你對人說:我已經見到了。我修到了。我現在已經如如不動了。這樣一來不但誹謗了佛的正法,而且是未證言證,得大妄語,墮無間地獄。所以這種是非常危險的,這六種就是在定境當中容易出現的一些跟開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第七種是無想定。無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當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麼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現前,他照樣去幹活,去做事,幹活做事當中他腦袋裏面空空如也,一點想法也沒有,但是他事情不會做錯。這個看起來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鏡子一樣,能夠把裏面的東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
《悟道路上的十種歧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