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爲有一個無所得、什麼都沒有的一個空,然後就抓住這個空不放,認爲這個空就是開悟了。只要住在這個空中,時間住久了,定力出來,智慧也會有。在這境界裏面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五種神通,比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些通都會顯,出現這些通以後,那他更以爲自己是開悟了。
以上這叁種都是在慧解上不徹底,然後把自己理解來的修行路上的境界,當作自己開悟的境界。你看這樣加起來,定境裏面有七種定境跟心經講“照見我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的無所得的空非常相似;在慧解當中一個是意根的境界、一個是意識的境界,即第六意識創造的、一個是頑空的境界,就是對空理解錯誤了,以爲是虛空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然後理解了這個空,就認爲世間萬物就是這個樣子了。那麼這十種加在一起,就是我們說的十種悟道的歧途。
這慧解當中的叁種境界跟定境當中的七種境界都有一個完全相同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有:我現在怎麼樣了、我現在理解了、我現在明白了、我現在明白開悟了。道的十種一起,我們了。所以麼都沒有的空,然後理解了這個空,就以這境界,就是認爲有一個“我”在那裏可開悟的,這個我執沒有破,我執、我見都沒破,怎麼可能見到我們的真心,見到我們的佛性呢?
所以我們大家修行非常不容易,想得定境、得智慧已經是千難萬難,得到定境,得到了智慧的開發,理解了佛法,卻把理解來的東西當作自己開悟,這又誤入歧途,豈不是麻煩事一件。但是,我們如果不學,你連誤入歧途的機會都沒有,上路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還是必須要學,在叁界當中,所有跟修行相似的這十種境界,你要把它一個一個記住,給它學清楚了,然後在你以後的修行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你首先看它是不是有一個“我”,一個我執很強烈的在那裏的,就肯定不是。所以禅宗爲什麼後來用公案去印證學人呢?因爲如果你用定境,用某一種境界、某一種語言描述去印證學人,那麼學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境界說得很漂亮。比如說,你得到的只是一個未到定,或者得到的只是一個非想非非想處定,或者是意識上理解到了這些佛法,因爲你文字功底很好,把它說得很清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你卻沒有真實見到,就像蛤蟆禅一樣,它蹦一下,最多蹦兩下,第叁下就不會蹦了,爲什麼不會蹦呢?因爲禅宗真明白的祖師大德,他們用公案,所謂公案就是拿棍子敲你,或者根本就脫離了你的思想範圍的這麼一個善巧來印證你,看你有沒有我執在那裏冒出來,你只要有我執,你就會有地方落腳,你只要有一個地方落腳,那麼他給你講的話,你就只能站一個角度去看他的話。比如說我告訴你:你開悟了。你就會覺得:是我開悟了。如果我告訴你:你沒開悟。你說:法師,我沒有開悟。他馬上就會有一個角度,所謂狐狸的尾巴馬上就會露出來,露出來了以後,就知道你這個法不圓融。所以看禅宗的公案,你有時候聽起來好像是莫名奇妙,這句話哪裏來?正因爲你莫名奇妙,所以祖師才能夠用這種話來堪難得出你身心世界的那個我是不是拿掉了。如果沒有拿掉,你一定會在這個我執的世界裏面,在這些思維、軌範當中去轉,你總會想抓住一個東西。就像我們很多修道的人,我遇到很多的心密弟子,他們把自己修行的境界告訴了我以後,就在告訴師父的同時,腦袋裏面都想好了師父應該怎麼樣印證我了。比如說,把修行境界跟師父說完了以後,心裏就想,我如果是開悟了,師父肯定我,會告訴我:你這個明白了,你是真的懂了,你已經開悟了。或者給我一個非常明確的印證。就是你會把師父的說法,在你的腦子裏面先作一個要求,要求師父如果我對了,你應該怎麼印證我;如果我這個是開悟的境界,你應該怎麼印證我,這個心態就說明你沒有開悟。那麼如果是真開悟的人,他明明開悟了,這麼一說,可能就像禅宗祖師說的:根本沒這回事。或者手一甩回方丈了,或者一棍子敲過來了,那這個時候他很可能就是肯定你,同時也在否定你,爲什麼呢?如果你的心還有一個我執在,不管是肯定或是否定對你都毫無意義。所以他幹脆就給你掃除掉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一些善巧,比如說你這人德行很好,他就給你一個肯定,你自卑心很重,他不肯定你,你還在那裏懷疑,你已經到這個門口或者已經可以進去了,他這麼一不明確你就又退失了,所以這就是師父需要觀察學人的一個心靈的境界,內心的世界。那我們凡夫會爲自己而給師父預設一個標准,就是他應該怎麼印證我,其實沒有必要按這種心態去請教問題,又或者看古人的公案,就想像他們的境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大家要是修行上能受用,那你在內心當中就可以看到色界、欲界、無色界,純粹涅槃的空境,乃至小乘人不見佛性的地方,當你完全去了解了以後,就從自己的腦子裏面下手,從自己的功夫上下手,你是定境更高,還是慧解更高;你所出現的境界是屬于慧的範圍,還是屬于定的範圍,然後這個範圍是不是感覺有個我在那裏證道。
前面講了這十種歧途以後,恐怕大家都會要好好地去思考了。但是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可能大家會問:這麼說起來這十種歧途都像開悟,那開悟境界是不是就沒法說了?其實真的是這樣,真的沒法說,只要說出來的,都是這個世界生滅輪回的法,那怎麼辦呢?就是在你認識到這麼一系列的歧途以後,我們就堅決舍棄,舍棄完了以後,你說:還有一個我,是我舍棄的不是我嗎?其實這是第六意識妄想,告訴自己你這個妄想是不行的、你這個我執是不行的,我要把這個妄想和我執一起舍棄掉。你就用第六意識舍棄自己的第六意識,同時也用第六意識舍棄我們的我執,就是下定決心,要讓自己舍棄掉。那麼當你舍棄掉以後,你腦子很清楚,就是意根、意識乃至一切定境全部舍棄完了,包括你想舍棄的這個人,這個第六意識也把它一起舍棄完了以後,就自然會有一種空境現前,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看世間一切無常是生滅法。那麼把生滅法舍棄掉,就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了。就是把你現在所擁有的身心世界,意識、意根我執這一切,全部把它消滅掉,你只負責把這些消滅掉就可以了,不要說:我要求得涅槃!我要達到涅槃!我要證得涅槃!不需要,你只要把生滅這一切全部舍棄,就在舍棄的當下寂滅涅槃的境界是就自然現前了,這就叫寂滅現前。那麼它一旦現前,你這個第六意識本來是要舍棄的,這麼一現前以後,這個意識就不再是意識了,它馬上變成無漏的智慧——妙觀察智了。妙觀察智的前身就是第六意識,一念相應了以後,它就變成無漏的智慧,變成妙觀察的智慧了。然後他用這個再來分析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然後他就知道,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因爲我已經舍棄掉了。那麼他在人世間的這一切行住坐臥,這一切法當然就得自在無礙,沒有任何的障礙了。只有這樣,他再回過頭來修禅定,他就知道自己是哪個禅定怎麼修、哪一種境界見地是正確還是不正確,就是這十種歧途。只有在你破除了這個本參,就像禅宗說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之後,才能夠顯現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一切言語、舉止、動作無非都是佛法的妙用。這樣一來,你的見地、一念相應的這個智慧才能到位,才叫真正的悟道。所以悟道是靠誰去悟的,是靠我們的第六意識妄想去悟的,你不要太討厭妄想了,因爲妄想追逐世間的五欲六塵太久了,我們大家一直生生世世都在這裏追求。那麼今天我們通過第六意識的覺照、觀察你就知道這個東西不好玩,要把世間的這一切全部舍棄,當你正舍棄的時候,無漏智慧現前,此時你才知道,原來人間都是那麼清淨莊嚴!
希望大家定境也不要害怕,慧解也不要害怕,境界現前了,知道自己在哪個份上,那就可以了。
《悟道路上的十種歧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