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P2

  ..续本文上一页他脑袋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他这一想,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这个境界多像。这个无想定的人,他也是脑袋非常清楚停在那里了,没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属于定境出现的境界,在定境里面由于凡夫众生不了解开悟是一个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种无漏慧见到诸法实相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了,那叫开悟。而这七种定境虽然在文字描述上跟开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个用来区别的共同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这个我执根本没有破,只是把一个在生灭、贪嗔痴、恶欲、烦恼当中的这种心态转化、升华为一个不受贪嗔痴、烦恼、五欲六尘干扰的一种更崇高的人间的一个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会感觉到:我现在怎么样了、现在非常清楚不受动摇了、我现在可以专注、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遍一切了、我现在无所得了、我现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个唯一的缺点,唯一的让他误入歧途的那个关卡就是在于那个“我”还在,他感觉就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没有舍弃掉。诸位看看自己,对照自己的生活,也对照自己用功的过程,也对照你身边的人,如果定境里面出现了这些境界,我们不要把这种定境或者非常清净的觉受误以为是开悟的境界,然后就自以为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七种定境当中出现的歧途。

  那么还有三种是慧解上出现的歧途。慧解主要是着重在慧上的用功,就像我们大家修禅法,修禅宗的时候,由于我们用功的方法得当,我们在对佛法的理解上也会随着用功的过程而越来越深入。

  在慧解上会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第七识意根的境界。什么是第七识意根?就是念头。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由于你理解了这些法和道理,然后你就用功,把第六意识的妄想放下了,放下妄想以后没有妄想了,此时你的脑子里面即非常微细地清楚自己妄想已经放下了,就如同老人告诉我们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擒来就是汝等本来面目。那么老人给我们讲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老人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讲这个话的,他看见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这个就是心性的妙用,可以保任,保护一念不生,然后任其了了分明,自在无碍,确确实实在每一个念头里面都蕴含了我们无量无边的妙用。可是对我们刚修行的人来说,这正是一个下手处,正是一个回家的必经之地,也就是我们回家的家门口,大家要记住这点,这是家门口却不是家里面。曾经有个人听到我这样讲以后,他产生过怀疑,他问我说:“师父,元音老人告诉我们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抓来就是我们的心性,而你老人家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我们的生死根本,意根境界,这个话怎么讲?为什么你们两个讲的是同样的词,却是不一样的境界呢?”他还用了个比喻,他说比如在沙漠之中,我们大家正是非常的饥渴交迫,非常艰难地在苦海当中跋涉,突然遇到一位老者,他正好碰到了我们,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说:“你看,那个地方不远处,在你可以看得见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绿洲。”于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赶紧往绿洲跑过去,当往绿洲跑过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跑过来跟我说:“那个地方不是绿洲,绿洲还要从那里再打破掉。”于是心里就茫然了,因为老人说的这个地方是绿洲,我就跑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却说这里不是绿洲,而他又是老人的弟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座的诸位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后来我回答他,我说老人非常慈悲,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老人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里,回到家以后他就看到家是这么好、这么安全,于是就想到我们这些还在外面的孩子,还没有回家,他在家里就喊:你们回来啊!快回来!可是他在家里面喊,我们大家一个也听不到,我们实在流浪得太远了,根本就不知道老人在家里喊的这些话。所以老人非常慈悲,就跑到门口,在家门口大喊:你们过来,这是我们的家,不要再去流浪了!他喊完以后,我们大家就听老人的话,赶紧去找老人站在喊的这个地方,也就是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我们天天用功就在这里用,那么大家跑到这里了以后就站在门口,于是有很多人就说:老人说了,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在这里吧!大家都站在门口,都站在那里不进去了,以为这就是了。然后有一个年轻人起来说:不对,这里还不是家,我们应该把这个门破开,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把这个门破开才能进我们的家。那么大家这么一听,有些人有疑惑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老人就站在这里讲的,说这里是我们的家,那你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呢?而且抬起头来一看,这个门上面还标着五个字即“这是我的家”。但是这个字是标在门上的,而不是家里面的,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生灭法,大家要记住。禅宗心行为什么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就是因为要心行得灭,言亡虑绝。如果你抓住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字、这个境界,以为这就是,那绝对不是禅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诉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你抓住这个以为是自己的佛性,这就是误入歧途了。同胞们,大家要记住,一定要在这里把功夫用成片,然后把这个门破进去,也就是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再扫地出门。那么听完这个话以后,有些人在那里怀疑、疑惑,老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你说不是,那我该怎么办?有些人一听,觉得这话说得不对,那既然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就走吧。他一听马上就跑掉了,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也不要了,又去流浪生死去了,还不如念一句佛;另外还有一些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信心的,知道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家,他就不忍心离开这个地方。那么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说要破门而入才能回家,所以他把这个门也破掉了,然后门上面写的这个字,他就看得非常清楚了,要把这个文字抛在脑后,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登堂入室。所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既是我们用功、修行下手处,回家的大门口,同时也容易成为我们悟道的歧途。大家要记住,既知是用功下手处,所以是绝对不能舍离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我们悟道的歧途,你抓住这个,以为这个就是,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你会害很多人,会产生错误的邪见。因为大家自己可以感受得到当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在你的内心深处还感觉到:我现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那个“我”还是没有破,所以必须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见闻觉知全部扫除尽,然后你才破门而入,入门了以后你才生起无边的妙用。此时你再回到这个地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就是念念不停也是了了分明,根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证体了以后生起的是无边妙用。这就是慧解当中的第一个误入歧途的地方。

  慧解当中的第二个误入歧途的地方就是第六意识。就是很多有知识、有学问的这些人,他连一念不生的境界都没有能体会到,也不一定能够到达这个家门口,他唯独是以自己脑子聪明,把这些文字的游戏玩得非常转,把话说得非常圆,他就是不停地听、不停地看,然后把这些看来的、听来的在脑子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就成为一套可以说得通的所谓哲学思想。他把这个哲学思想看成是佛法的哲学,然后他的内心就觉得:我明白了,开悟不就是这样子的嘛。那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就像那些学者说的,六祖大师是无修、无证法门。禅宗是无修、无证,就是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证悟,就是当下的吃饭、穿衣,吃喝拉撒这就是佛法了。他在文字上执著了这个以后,脑子里面又确定地认为我们凡夫众生在这里吃喝拉撒的这就是佛法,你说冤枉不冤枉。这就好比是一个画家,非常聪明,听到院子里面有人告诉他,天是蓝的,于是他躺在房间里面,在天花板上面也画一个蓝色的天;蓝天上有一些云,他也画一些云;蓝天上有一个月亮是白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白的;月亮是圆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圆的;月亮旁边有星星,他也画星星。在外面描述蓝天的那个人,是完全看到了蓝天来描述的,而这个听话的人,他没有看到蓝天,他根据描述在天花板上也画了个蓝天。如果在这个时候他跟别人说,蓝天是什么样的,有月亮、有什么,这话也没有错。因为我们读佛经就知道,所有的人只要你讲出来的话是圣言量,是佛菩萨曾经讲过的,那么这个话肯定不会错。唯独他如果以为,这个天花板上所画的这个就是蓝天了,那么他就完全错掉了。他如果只是讲,他不会错,但他要是以为这就是了,那就完全错掉了,那么第二种慧解上错误的人,就是脑子里面把听来的法安立一个概念。比如听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句话,他脑子就想,一念不生是什么样的、了了分明应该是什么样的。把他所理解的东西就以为是开悟悟到的这个东西,认为这就是了。他就是把脑子里勾画出来的这些概念、这些名词、名相组织在一起,然后语言也能够非常流畅地表达,于是他就把这个当作自己修行开悟的境界了,当作是自己的佛性、真心了,也就是把天花板当蓝天,你说他冤枉不冤枉。这就是慧解上误入歧途的第二种境界,听来的以为是自己看到的。

  第三种歧途就是属于顽空,这顽空既是慧又是定。慧就是一听说诸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他脑子里面想想:都不可得,好,那我把这一切都舍掉了,就都不可得了。他以为完全舍弃清净了,其实是第六意识在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舍掉了。当觉得一切都舍掉的时候,他心里也会觉得很自在,因为此时脑子里面没有东西可以牵挂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自在就是见性的境界,其实只是第六意识强加给自己说:这一切都空掉了。所以这个空就是死水不藏龙,它不是佛性当中讲的缘起性空的空,而是通过第六意识的理解以后,…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真理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