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真理观

  佛教真理观

  2007年5月25日讲于上海师范大学

  讲到“真理”,这个题目其实是很抽象的,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明白的是真理。那么通过对佛教的了解,我觉得佛教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是很客观的。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说自己是真理,到底这个真理是站在哪个角度去说?佛教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就是:你说的话是否正确,必须要破除“我执”的人讲的话才是正确的。那个我执的“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就是主宰、自在的意思。就是我站了我的这个角度,有一个作主的人,以站在作主的人的这个角度去说的话,它都是片面的。所以佛教的修行第一步就是必须把那个我拿掉,没有我,不站在主观的这个角度去看,所以他讲的话我觉得是非常客观的。

  讲到客观,在佛教的理论上我们从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佛教跟所有的哲学思想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人生观的不同,我们看所有的这些宗教和文明,一般来说,一个高深的哲学思想总要有一个第一因、最高的真理、至高无上的神,或者说是最高的原理,就那么最高的那一点点,就是主宰,就是主观。那么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一切众生平等都能成佛。它这个平等都能成佛,是站在哪个角度说成佛呢?就是站在所谓的佛教的真理的角度说能成佛。在世俗的俗理上我们是千差万别,不能说是平等的,唯独你明白了这个真理,你契入了真理了,你的人生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说每个众生都能成佛。第二点就是佛教的世界观跟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其它的宗教完全不同,佛教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缘起的,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或者说科学家所承认的,物质在时空中运动,物质、时间、空间这就是条件,运动就是生起来了。那佛教讲缘起这个缘,就是因缘和合而生起,这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条件所组成才产生的,并没有一个主力的第一因,不是有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神来推动这个世界的存在。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外在的这个世界,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它是由很多条件组成的,那你要想追究这些条件五花八门的背后,通过这一切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它的本质只有一个,这一个到底是哪一个呢?佛教就用真理、或者用空、或者用如来、或者用佛性,用这些去形容这背后的。那么这背后的这一点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所以他把世界观的缘起论、跟人生观的佛性论联系在了一起。

  构成这样一个观念以后,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它对于缘起观的世界进行分析,外在的世界分析成十法界,佛教讲十法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按照人的生活和时空的不同分开十个范畴。十法界就是六道加上四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个层次分开我们世界的这样一种模型。按照这种模型来分析,它又不是简单的纵向的十个高低的层面。按照整个佛教的缘起观来说,这个十法界有三种状态的存在:

  第一种状态就是纵向的十法界。地狱必定是在最底下的一层,而饿鬼、畜生在地狱上面,人必定会比地狱更高。按照这个层面来说,十法界的每一个法界,所谓法界的界就是界别、界限,就是每一个状态都有它的时间、空间、生活感受、生命的状态,有一定的局限,这样分开十个法界。按照这十法界来说,我们的修行或者说我们人,你可以处在哪一个状态里面你可以选择。通过努力,你要选择在最底下的这一层,你也要具备最底下那一层的条件。所以缘起观是贯穿整个生命始终的,你想下地狱也不是很容易的,你必须要做有足够下地狱的条件才可以下地狱,你想上天堂也不是很容易,你要有足够上天堂的条件才可以上天堂,你要成佛,你也要足够成佛的条件。

  我们佛教讲一切众生既然平等,在真理的这一层面是平等的。可是我们大家的条件呢,佛教认为还不够,对了解真理的情况还是不够的。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这个人都存在这里是肯定的,大家现在感觉到人存在,那么感觉到我的这个生命存在,到底哪一面才是我生命的最真实的这一面?最完整的这一面?这个就很值得思考,往往小时候的观念跟长大的观念,对人生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对于真理的把握就有很多的缺陷,所以佛教认为,这样的一个缺陷,我们是可以通过各种的努力得到改变的,你要创造这些成佛的条件去达到涅槃。什么条件呢?外在物质的世界,十法界可能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佛教也承认有外在的这个十法界。比如说它确实有一个地狱的那个地方、也有畜生住的地方、也有饿鬼住的地方、也有我们人住的、天住的、也有佛、菩萨净土他们住的这个地方。但是这些地方的这种居住,跟我们内在的心灵是相连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于身心之外的一个纯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说佛教讲外在的世界跟我们的心是相连的。

  如果从因和果来说,佛教史上有一个故事:梁武帝很信佛大家都知道,被称为皇帝菩萨,他遇到了一个志公禅师,大家都说志公禅师有神通,他就问这个禅师:佛教都讲天堂、地狱到底有没有?

  禅师说:有啊!

  他说:可我没看见,你有神通,能不能带我去看一看?

  这个志公禅师说:可以啊!你要作好准备,作好准备我带你去看地狱。

  他说:作好准备了。

  此时,志公禅师就破口大骂:你这个狗皇帝!

  反正什么“昏君”、“无能”等难听的话都骂给他听。骂得梁武帝很难受,拿起宝剑就要砍他。这个时候志公禅师赶紧躲到柱子后面,告诉梁武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一听,知道上当了,心里很难受。马上就说:对不起!刚才失态了。

  志公禅师说:这就是天堂。

  天堂和地狱实际上只有一念之差。这是什么道理呢?佛教讲因和果是同时的,就是当你的心呈现出跟地狱一样的条件的时候,你虽然还是人的样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跟地狱相应了,也就是你的感受已经是地狱的感受。从这个心和物相互转换的角度来说,佛教讲地狱众生的心灵里面有三种状态非常明确:第一他脑袋很清晰,知道是地狱;第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地狱;第三他知道怎么可以出去,但是出不去了。就是这三个条件他知道,所以地狱在我们的心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心态,无可奈何。就是明明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可是已经没办法了。你如果是不知道,那还不是生命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你脑子傻乎乎的,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最多只能做畜生,你还不能下地狱,就是下地狱的人他脑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俗话说:下地狱的人他需要经过奈何桥,过了奈何桥以后,他就无可奈何了。这是最底下的一层。

  第二层是饿鬼,饿鬼是一个什么状态?所谓饿就是肚子没吃饱饭。很饥饿,那就是不饱,不饱就是不饱满,也就是在心灵当中的不满心态,极度的不满所造成饿鬼的这样一个世界。佛教有一个故事:目连救母,目连尊者证四果得神通以后,看见他的母亲堕在饿鬼道,非常难受,他就拿一钵饭去给他母亲吃,他母亲拿到这钵饭以后,生怕别的饿鬼来抢,赶紧把它塞到腋下,然后手悄悄地去抓这个饭,一碰到这个钵以后,那些饭已经变成火炭了,已经不能吃了。所以目连尊者就很痛苦,回来向释迦佛求救,释迦佛就教他盂兰盆经,七月十五要供斋。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饿鬼的世界实际上是他对于他所处的环境,和这种身份非常地不满。而一个不满的心态,他不但接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反而会把对他的好变成一种负面的坏。比如说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有些人,你对他好一点,他老觉得你是不是在算计他,你如果赞叹他,他觉得你是不是在笑话他,你如果批评他,他觉得你在欺负他、瞧不起他,所以你对他的好心到他那里就变成坏事了。这个饿鬼道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咽喉很细,肚子很大,贪得无厌,他心里对现实、对生命的状态非常不满,所以永远忍受着饥饿的痛苦。

  第三层是畜生,是属于无知的状态。所以佛教认为无知并不是最痛苦的,我们不是经常说:你要做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脑袋比较清晰,猪是比较笨的,脑袋不清晰,但是它日子可能过得还蛮舒服的样子。但实际上佛教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舒服,因为它是一种无知,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杀,或者它的整个前因后果、生命、心灵的状态,都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所以这样一来就是无奈的、不满的、无知的这三种心态,而直接反映到外在的环境上它会改变这个环境。我们现在也知道就是大自然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心确实是有很多相关的。比如佛教有一个词,叫作“身土不二”。就身体和这个土地、国土是不二的。在韩国曾经有一个环保的广告,这个环境保护的广告牌上面就写着这“身土不二”,获了一次大奖。就是佛教的理论它把身体和外在、依报和正报是联系起来的。

  那么人的这种状态是什么?按佛教说就是五戒,也就是说你有一个正义感。这个正义感是一种正确的,你做了这个事情对别人、对身边的人都是有好处的,没有什么坏处,这种正义感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时候,你是一个人的标准。我们讲不要杀生、不要伤害别的生命、不要去侵略别人的财产、不要偷盗、不要邪淫、讲信义、讲负责任、讲自己的承诺要实现、不要打妄语、不要晕三倒四,就这样子杀盗淫妄酒的五戒,构成了一个人的一种状态。

  那么阿修罗他虽然有正义感,但是他的脾气很冲,也就是说他的这种正义感有很大的层面是有局限的,有自以为是的这种正义感。这种正义感,我们生活当中也遇到很多人,他觉得我这样子是对的,但是他可能在某一个小的范围是对的,在大的范围他可能就是错的。所以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他有天人的这个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这个德行,我们经常讲:他就是天上的流氓。他喜欢在天上,但是他耍流氓,脾气很大、很暴…

《佛教真理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包容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