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人杀羊,死了以后你就做羊,那个羊死了以后就做人,到时候你再被它杀,冤冤相报,所以我们不吃荤的,就是要尊重这个生命。那有人就问了:既然我杀羊我死了变羊,我何不去杀佛呢?我杀了佛,我就变佛了,佛再变成人再杀我。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要具足了那个条件,你因造下去了,你要造成这个果,中间要具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了,那没有这个条件,它这个果就不成。所以佛教讲我们大家每一个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真正的正因都有成佛的因,我们的因是成佛。我前天,在来这里之前,就在扬州高旻寺,看到高旻寺的禅堂前面有个匾,那个匾上写的四个字,你们想都想不到是什么字?是“最高学府。”我就问德林大和尚,我说从你这里毕业的有多少人啊?他说:哪里从我这里毕业,天下的寺庙都是最高学府。这个话说得也是很圆融,后来他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是最高学府呢?他说:人生,整个众生的众生界、所有众生的生命,他一定都有他的一个真相,就最完整的真相,我们可以承认这肯定有的;那么这个真相会不会了解,他说肯定会了解的,总有一天我们会了解的。那什么时候才能了解呢?他说:今生不来我这个学府,总有一天会来的,今生不来,来生还会来,这一劫不来,下一劫还会来,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后,他还会来的。他讲的这个意思,就是佛教讲的:一切众生一定会成佛。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了。就说他一定要经过各种努力,会达到这样一种超越的这种境界。那么因、缘、果、报这四个字,来解释我们现实的生命的规律,就现实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这样一种规律。这是天台圆教思想落实在具体行为当中,要解释我们本身是不可得的空,为什么还有?那这个有,就是依他而起。
这样一来,我们看问题又出现三个感觉了:第一个感觉,我们直接觉得它就是有个杯,对吧,这是我们原有的感觉;第二个你看到它,杯是不存在的,这第二个感觉;第三个感觉呢,这个杯子说它不存在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属性,说它存在也可以,说它存在是因为它有纸、有这些工匠做成了这么一个圆形,这可以不妨叫它杯。这就叫作起用了,就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不能生起妙用,一切法都不能舍弃,你不要舍弃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我从个人的宗教体验的角度来说,我讲一点,就是有一次我在北京,在那里念经的时候,突然读到《华严经》里面,晚课里面有一句话叫“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这是佛教的华严的思想了。就是在每一个灰尘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佛,而且这些佛,都是像菩萨一样处在那里,说法度众生。那我闭在那里想,我当时当班长,我看到我们班里很多调皮的学生,心里是很讨厌的。考勤什么的经常缺勤,我平常心里都觉得这些人不行,但是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就这种感觉:就觉得每一个灰尘都是最圆满的,最完美的,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缺陷。于是那种感觉生起来的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了。所以从那以后,我的说话就改变了,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人。但是好的人有时候会做一点坏事,因为那个事情会容易被他做坏掉。所以我想,假如他是一个杀人犯,我现在就会这样去想:就是他一定有造成他杀人的这样一个条件,他才会去杀人,假如是我,我的先天也是他的这样德性、生活的家庭、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遇到的事跟他一模一样,我那天也一样会去杀人。那我们现在成长的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条件,我们就做成这样的人。所以,生命就变得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你生命的任何一种可能都可以存在,但是我们现在所要努力的是什么?就是你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就必须去创造这种条件,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讲学佛,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创造一个成佛的条件。
那么佛法里面,如果用这个佛教的真理观来说,就说生命肯定有个真相,你不明白真相的时候,往往会做错事情,那我们一定会可以要想办法认识这个真相。当你认识了这个真相,然后慢慢你就会改变了这个事实,改变了现在所拥有的这个状态。所以在第二个层面上,对于实践这种真理来说,他需要实践的一个过程,什么过程就是要创造这种圆融的,刚才说圆融的人生的这样一个条件的,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什么漫长的过程?如果按照天台的修行位次安排,要经过五十二个菩萨的位次。从开始相信,到最后自己圆满证得,要经过五十二个位次。就每一个位次都在增加一点我的这种圆融的态度、圆融的观念。那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只要经过三个阶层,佛教也讲三大阿僧祗劫能够成佛,三个阶层是哪三个:第一个阶层,就是要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空,如果我们现在诸位一观察,发现宇宙人生真的没有一个实质东西,你如果把这个确定为自己的人生观以后,按佛教说,这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结束了,已经过去了,你个人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第二大阿僧祗劫,《大智度论》里面有讲,就是“菩萨学习佛法当于五明中求,”所谓五明就是:医方明,医学医术;然后工巧明,就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各种技术;然后这个内明就是佛学的思想;因明就是逻辑学;声明就是音韵学,音乐、韵律这一切。那么概括起来就是,我们世俗世间对于我们人类,或者说对于任何一个众生,一个生命,对他有帮助的,这些能力和技巧,你就都必须要学习,而且要学习到,任何一个人他处在任何一种状态,你都能够帮助他。那这种状态要什么人?这个初中毕业的人,他可能教小学没问题,他不能教高中,高中毕业的可能他教初中没问题,博士生导师,那你必须要是教授了,你如果是一个初中生,去当博士生导师恐怕就不行了。这就是菩萨他为什么需要修行的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我修行到最后,是为了我的行为对生命、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有帮助。
用佛教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做最后的一句话总结,有人问我说:佛教有什么好处?当然我要讲一下天台的圆教给我们显示的一个道理:就是刚才说球形的这个人生,无论你处在什么地位、以什么身份、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空间都能够把你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是圆满的人生!
《佛教真理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