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真理观▪P4

  ..续本文上一页白白的、了知的这颗心,唯识讲的第七识,或者第七识的这个意根。意根它缘了这个法尘,然后法尘这个影像在脑子里面出现了,或者说在自心当中出现。你讲的东西,它只是这个形像出现而已,它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并没有增加一点什么,也没有减少一点什么,所以妄想本身它也没有生灭。以前讲般若的时候,好像中国人总讲说:般若是空,但空不是没有。总想讲空不是没有,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其实空就是没有,空怎么会是有呢?《心经》明明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为什么说空不是没有?就怕我们脑子里面第六意识。因为我们凡夫,特别是知识分子,我们的第六意识非常活跃,讲一句话,他第六意识马上会构造一个概念出来,这个概念就是法尘,当你的概念构造起来,你说:空就是没有。于是你脑袋里面想一个:噢,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错掉了,我们讲的这个空,就是讲这个杯子没有存在,是你的直觉,而不是你脑子里面又想一个空出来。所以说空不是没有,不是你脑子里面想出一个没有来,而是空本身它不曾有过,不是你想一个说:到底它有还是没有。就它本来的状态就是那样子的,就是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过。那么当你明白了,这样一个空的真相以后,于是我们就在直觉上、在眼睛上,我们眼睛看过去这个事物,就会有两种感觉。诸位可以看一看:第一个我看它确实有个杯在这里,这是我们所谓的肉眼,凡夫肉眼,这确实有的,大家确认有这个杯子;第二个我刚才讲了,这杯和纸的关系以后,你在直觉上面:杯真的是不存在的,你看过去整个就是纸。你的眼睛看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变成有两种功能。第二种功能佛教讲慧眼,就讲空观。你观察它,不是我把这个杯给打烂了才没有,而是你看到这个杯本身,就是没有,所以叫当体即空。而不是析空,不是把它分析、破坏了以后才叫空。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奇怪,既然这一个世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根、尘、识,甚至无智亦无得,它本质都是空、都是不曾存在,那为什么我还在这里讲话大家还在这里听?还有这么个样子在这里,这是为什么?那么佛陀他就进一步地解释,他告诉我们说:第一层我们觉得它杯子有,觉得这个世界有的,这叫凡夫众生局限在善恶我执当中的一个遍计所执——你会普遍计度以为这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习惯了善和恶、有和空,总是对立起来了,所以不能当体看到它的本来面目。那么现在一看到全是空了以后,他必须要解释我们现在这是什么状态,这是怎么回事;那么他就第二步告诉你,一切法它自己没有,所以叫无自性,杯子无自性,是没有自己的属性,它没有属于杯子的东西,所以叫无自性。那无自性的这个空,是怎么个存在呢?唯识讲的第二句,就是遍计所执破除完了以后,你就会了解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缘起,佛教讲的假观,就天台讲的假观,假观讲的。为什么叫依他起?你看这个词非常有意思:依靠他人、他事而生起的,不是自己生起来的。那我们无论举一个什么例子,你说人是不是依靠自己起来的?不是。最起码我们是依靠父母而生出来的,现在是依靠吃饭穿衣,依靠吃饭这些营养摄取而来的。杯子它是依靠纸而来的。那你任何一个事物,你的存在有没有自己?没有。他的本质,他自己绝对要给他彻底地看到,就是没有的。就是不存在的。一丝一毫都没有,善和恶、天堂、地狱从来都没有。就这个层面说,他彻底没有,一切法都是空,甚至是成佛也是空的,没有一个佛可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在这个份上。所以达到这个层面众生就已经平等了。那么这个平等的情况还很多,这是讲本体上的平等,接下来讲缘起是指作用上的平等。就是所有的存在都是依他而起,都不是自己。

  那么如果佛教讲的这个缘起,讲依他而起,它有一种规律,所以所要认识到的规律,如果详细讲,天台讲十如是。《法华经》讲的诸法实相,就你想认识事物的真相,要认识到十个范畴,才算真正的真相。我们佛教不是要绕佛,绕佛就是要一圈一圈地绕。就是你看事情要全面,你不能在一个角度看,不能只看到佛的前面拜佛,你要看到佛的背后,要绕一圈。我们合掌,你看要十个指头合在一起,合十,十就是全的意思,十全十美,要全心全意。那么十如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你看事物一定要看到他的相。就我们大家男女老少,不一样的、千差万别的相。相背后有它的性能,比如说我有举手的这个性能、大家有坐在那里的性能、我有讲话的性能、大家有听话的性能,这个性能是随时都在起用的。就是只要你想到,你睡,你睡觉都有睡觉的性能,这个性能是没有差别的,就所有人的性能都是没有差别的。那我们差别的,是在作用上面,那么性能的背后就是体,就刚才说的:空的本体。所以性能跟体它有一定区别。但这个讲起来,如果讲天台的修证上内容,就比较多了,没有时间。证了这个体了以后,他就起一种作用。我经常觉得为什么和尚要修苦行,讲一个开玩笑:修苦行,他修了很苦很苦,就对这个世间觉得太苦了,真不想住了,但受了很多的苦的时候,当你体会到这一切法不可得,他那种超脱的感觉,是非常珍惜。我们如果现实的人生过得蛮好的,对吧。这个小米稀粥一样,喝得很舒服,你说让你去了生死、让你去看这个事物空,那没意思,对吧。我家庭夫妻挺好的,你干嘛要让我空掉,是不是。当你这个生命里面,面临了这种老、病、死,甚至是绝望、对死亡的这种绝望、对生前死后无可把握的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再去看看这个空,你再看:原来没有一个在受苦的人,从来就没有一个在这个世界生存着的。不生不灭嘛!从来就没有过,那你那种苦,就荡然无存。所以这个是非常积极的一面,就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苦完全超越了,于是你知道善和恶、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可以超越的。那么超越以后,并不是说高高在上了,不下来了,而超越了以后,第一个责任就是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身边的这些人,他们还在这个善和恶当中对立、还在这里受苦、还在著这个相以为一定有一个杯子。你已经看到根本没有杯子了,他还以为有。于是我们继续要了解它,一切法都是缘起,依他而起的,那么依他而起的,在实相里面就是你证体以后会起到一种作用。十如是里面叫如是体、如是力、如是用。我们一般的人,就是学知识、学观念都会有作用的。不要说知识、观念,就是我们学自行车也有作用,你多学两天,你骑的技术就会好一点;你少学两天,你的技术可能就差一点,当然你学的程度都有关系。那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你知识越窄越少,你的力量就越少;那你知识面越广,你的心胸越宽阔,你的力量也就越大。很多人痛苦是他的心量太小了,他只包容自己,那他跟家里人就合不好。如果他的心胸宽阔一点,能够包容家里人;再宽阔一点,能够包容我们国家的人,包容一个国家;你再宽阔你就包容全人类。那么佛教讲最广阔的是包容一切众生,包括一切无情的世界。就是在你生命中出现的,都是你,你感受到他的存在,就是你生命的本身。

  那么从这个层面说,你证得这个体,一定会起到作用。就刚才说为什么要去空观,你观到这个空的时候,在你的生命中,一定会起到这个作用。那么空观的力度有多少,就看你起的作用有多少。你如果在思想上理解了,我们所谓解悟,你解悟了以后,你在思想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你这一辈子思想不会出毛病。你想到什么问题,大不了把它空掉,你就不会出神精病,如果你老觉得有个东西在那里,搭牢了,那你就麻烦了;所以第二步要你能够见到,我们所谓见悟。解悟还要见悟,见悟是什么?就是你的眼光,我刚才说的,你直觉的眼光看到它,就已经看到杯子只是假名。这个直觉看到了以后,然后你再看一切事物,那么你的思想、你的行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可以让你痛苦了。因为那个行为过来了以后,你把它消融掉,用这个空把它一看,把它化解了。所以你看再好的东西、再完美的理论,你一看,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原因组成的。它自己就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东西,完全是别的东西组合起来。就像我们说,这个文章也是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没有自己的,全部是别的东西来的,我们文字、包括这一切;那么到了第三个证悟,它的力量就更强了,佛教讲物质的世界跟心灵的世界是相通的。如果你的这个认识确切到位了,阿罗汉是能够穿墙越壁。就是你如果真的觉得这个世界是空的,没有我也没有他,你这个墙走过去没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不行,现在我们一直已经习惯于觉得他有,你走过去脑袋肯定撞一个包,肯定不行。所以从这个证体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在生活当中会生起作用,所以叫如是力、如是用。那么只要产生作用,它就必须牵扯到第二个问题,这个作用一定是在我们现实的世界,是在有相的世界,不是在无相的世界。无相的这个空的本身,般若是无用,般若是无知的。用般若你可以去否定,就讲般若的这个空,你可以把现实这些全部否定掉,我们读佛经就经常看到这个。因为般若它本身如如不动,只要有用的东西都会变化的,所以有用、有变化的这个现实,佛教讲的,依他起的、缘起的世界。那第二步的智慧就要观察,观察要:因、缘、果、报,这十如是里面。就是从因到果,中间要一个缘,就是要创造这个条件,所以中国人喜欢简称,简单,因缘果报四个字给它简称为因果报应。佛教讲因果,很多人都说。但是因果它不是简单的,我打你一拳你就打我一拳,不是简单的这样一个对立。它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不但有它的原因,还有它的因里面的一些具足的条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这个瓜,一下把它种到开水里面了,你就永远也得不到瓜了,所以它一定要具足这样条件,才可以构成这个结果。所以有人看《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说“人死为羊,羊死为…

《佛教真理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包容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