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白白的、了知的這顆心,唯識講的第七識,或者第七識的這個意根。意根它緣了這個法塵,然後法塵這個影像在腦子裏面出現了,或者說在自心當中出現。你講的東西,它只是這個形像出現而已,它跟你有什麼關系?你並沒有增加一點什麼,也沒有減少一點什麼,所以妄想本身它也沒有生滅。以前講般若的時候,好像中國人總講說:般若是空,但空不是沒有。總想講空不是沒有,爲什麼講這句話呢?其實空就是沒有,空怎麼會是有呢?《心經》明明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那爲什麼說空不是沒有?就怕我們腦子裏面第六意識。因爲我們凡夫,特別是知識分子,我們的第六意識非常活躍,講一句話,他第六意識馬上會構造一個概念出來,這個概念就是法塵,當你的概念構造起來,你說:空就是沒有。于是你腦袋裏面想一個:噢,那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錯掉了,我們講的這個空,就是講這個杯子沒有存在,是你的直覺,而不是你腦子裏面又想一個空出來。所以說空不是沒有,不是你腦子裏面想出一個沒有來,而是空本身它不曾有過,不是你想一個說:到底它有還是沒有。就它本來的狀態就是那樣子的,就是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過。那麼當你明白了,這樣一個空的真相以後,于是我們就在直覺上、在眼睛上,我們眼睛看過去這個事物,就會有兩種感覺。諸位可以看一看:第一個我看它確實有個杯在這裏,這是我們所謂的肉眼,凡夫肉眼,這確實有的,大家確認有這個杯子;第二個我剛才講了,這杯和紙的關系以後,你在直覺上面:杯真的是不存在的,你看過去整個就是紙。你的眼睛看一個事物的時候,就變成有兩種功能。第二種功能佛教講慧眼,就講空觀。你觀察它,不是我把這個杯給打爛了才沒有,而是你看到這個杯本身,就是沒有,所以叫當體即空。而不是析空,不是把它分析、破壞了以後才叫空。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奇怪,既然這一個世界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根、塵、識,甚至無智亦無得,它本質都是空、都是不曾存在,那爲什麼我還在這裏講話大家還在這裏聽?還有這麼個樣子在這裏,這是爲什麼?那麼佛陀他就進一步地解釋,他告訴我們說:第一層我們覺得它杯子有,覺得這個世界有的,這叫凡夫衆生局限在善惡我執當中的一個遍計所執——你會普遍計度以爲這一切法都是真實的。習慣了善和惡、有和空,總是對立起來了,所以不能當體看到它的本來面目。那麼現在一看到全是空了以後,他必須要解釋我們現在這是什麼狀態,這是怎麼回事;那麼他就第二步告訴你,一切法它自己沒有,所以叫無自性,杯子無自性,是沒有自己的屬性,它沒有屬于杯子的東西,所以叫無自性。那無自性的這個空,是怎麼個存在呢?唯識講的第二句,就是遍計所執破除完了以後,你就會了解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緣起,佛教講的假觀,就天臺講的假觀,假觀講的。爲什麼叫依他起?你看這個詞非常有意思:依靠他人、他事而生起的,不是自己生起來的。那我們無論舉一個什麼例子,你說人是不是依靠自己起來的?不是。最起碼我們是依靠父母而生出來的,現在是依靠吃飯穿衣,依靠吃飯這些營養攝取而來的。杯子它是依靠紙而來的。那你任何一個事物,你的存在有沒有自己?沒有。他的本質,他自己絕對要給他徹底地看到,就是沒有的。就是不存在的。一絲一毫都沒有,善和惡、天堂、地獄從來都沒有。就這個層面說,他徹底沒有,一切法都是空,甚至是成佛也是空的,沒有一個佛可成,沒有一個衆生可度,在這個份上。所以達到這個層面衆生就已經平等了。那麼這個平等的情況還很多,這是講本體上的平等,接下來講緣起是指作用上的平等。就是所有的存在都是依他而起,都不是自己。
那麼如果佛教講的這個緣起,講依他而起,它有一種規律,所以所要認識到的規律,如果詳細講,天臺講十如是。《法華經》講的諸法實相,就你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要認識到十個範疇,才算真正的真相。我們佛教不是要繞佛,繞佛就是要一圈一圈地繞。就是你看事情要全面,你不能在一個角度看,不能只看到佛的前面拜佛,你要看到佛的背後,要繞一圈。我們合掌,你看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合十,十就是全的意思,十全十美,要全心全意。那麼十如是,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是你看事物一定要看到他的相。就我們大家男女老少,不一樣的、千差萬別的相。相背後有它的性能,比如說我有舉手的這個性能、大家有坐在那裏的性能、我有講話的性能、大家有聽話的性能,這個性能是隨時都在起用的。就是只要你想到,你睡,你睡覺都有睡覺的性能,這個性能是沒有差別的,就所有人的性能都是沒有差別的。那我們差別的,是在作用上面,那麼性能的背後就是體,就剛才說的:空的本體。所以性能跟體它有一定區別。但這個講起來,如果講天臺的修證上內容,就比較多了,沒有時間。證了這個體了以後,他就起一種作用。我經常覺得爲什麼和尚要修苦行,講一個開玩笑:修苦行,他修了很苦很苦,就對這個世間覺得太苦了,真不想住了,但受了很多的苦的時候,當你體會到這一切法不可得,他那種超脫的感覺,是非常珍惜。我們如果現實的人生過得蠻好的,對吧。這個小米稀粥一樣,喝得很舒服,你說讓你去了生死、讓你去看這個事物空,那沒意思,對吧。我家庭夫妻挺好的,你幹嘛要讓我空掉,是不是。當你這個生命裏面,面臨了這種老、病、死,甚至是絕望、對死亡的這種絕望、對生前死後無可把握的這種狀態的時候,你再去看看這個空,你再看:原來沒有一個在受苦的人,從來就沒有一個在這個世界生存著的。不生不滅嘛!從來就沒有過,那你那種苦,就蕩然無存。所以這個是非常積極的一面,就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的苦完全超越了,于是你知道善和惡、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可以超越的。那麼超越以後,並不是說高高在上了,不下來了,而超越了以後,第一個責任就是回過頭來,看看這個身邊的這些人,他們還在這個善和惡當中對立、還在這裏受苦、還在著這個相以爲一定有一個杯子。你已經看到根本沒有杯子了,他還以爲有。于是我們繼續要了解它,一切法都是緣起,依他而起的,那麼依他而起的,在實相裏面就是你證體以後會起到一種作用。十如是裏面叫如是體、如是力、如是用。我們一般的人,就是學知識、學觀念都會有作用的。不要說知識、觀念,就是我們學自行車也有作用,你多學兩天,你騎的技術就會好一點;你少學兩天,你的技術可能就差一點,當然你學的程度都有關系。那我們的知識也是一樣,你知識越窄越少,你的力量就越少;那你知識面越廣,你的心胸越寬闊,你的力量也就越大。很多人痛苦是他的心量太小了,他只包容自己,那他跟家裏人就合不好。如果他的心胸寬闊一點,能夠包容家裏人;再寬闊一點,能夠包容我們國家的人,包容一個國家;你再寬闊你就包容全人類。那麼佛教講最廣闊的是包容一切衆生,包括一切無情的世界。就是在你生命中出現的,都是你,你感受到他的存在,就是你生命的本身。
那麼從這個層面說,你證得這個體,一定會起到作用。就剛才說爲什麼要去空觀,你觀到這個空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會起到這個作用。那麼空觀的力度有多少,就看你起的作用有多少。你如果在思想上理解了,我們所謂解悟,你解悟了以後,你在思想上可能就不會有問題,你這一輩子思想不會出毛病。你想到什麼問題,大不了把它空掉,你就不會出神精病,如果你老覺得有個東西在那裏,搭牢了,那你就麻煩了;所以第二步要你能夠見到,我們所謂見悟。解悟還要見悟,見悟是什麼?就是你的眼光,我剛才說的,你直覺的眼光看到它,就已經看到杯子只是假名。這個直覺看到了以後,然後你再看一切事物,那麼你的思想、你的行爲,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種行爲,可以讓你痛苦了。因爲那個行爲過來了以後,你把它消融掉,用這個空把它一看,把它化解了。所以你看再好的東西、再完美的理論,你一看,你就知道它是什麼原因組成的。它自己就沒有自己的理論,沒有自己的東西,完全是別的東西組合起來。就像我們說,這個文章也是一樣,天下文章一大抄。沒有自己的,全部是別的東西來的,我們文字、包括這一切;那麼到了第叁個證悟,它的力量就更強了,佛教講物質的世界跟心靈的世界是相通的。如果你的這個認識確切到位了,阿羅漢是能夠穿牆越壁。就是你如果真的覺得這個世界是空的,沒有我也沒有他,你這個牆走過去沒問題。當然我們現在不行,現在我們一直已經習慣于覺得他有,你走過去腦袋肯定撞一個包,肯定不行。所以從這個證體以後,就會産生一種力,這種力在生活當中會生起作用,所以叫如是力、如是用。那麼只要産生作用,它就必須牽扯到第二個問題,這個作用一定是在我們現實的世界,是在有相的世界,不是在無相的世界。無相的這個空的本身,般若是無用,般若是無知的。用般若你可以去否定,就講般若的這個空,你可以把現實這些全部否定掉,我們讀佛經就經常看到這個。因爲般若它本身如如不動,只要有用的東西都會變化的,所以有用、有變化的這個現實,佛教講的,依他起的、緣起的世界。那第二步的智慧就要觀察,觀察要:因、緣、果、報,這十如是裏面。就是從因到果,中間要一個緣,就是要創造這個條件,所以中國人喜歡簡稱,簡單,因緣果報四個字給它簡稱爲因果報應。佛教講因果,很多人都說。但是因果它不是簡單的,我打你一拳你就打我一拳,不是簡單的這樣一個對立。它是指每一個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不但有它的原因,還有它的因裏面的一些具足的條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這個瓜,一下把它種到開水裏面了,你就永遠也得不到瓜了,所以它一定要具足這樣條件,才可以構成這個結果。所以有人看《楞嚴經》裏面有一句話說“人死爲羊,羊死爲…
《佛教真理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