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真理觀▪P5

  ..續本文上一頁人,”人殺羊,死了以後你就做羊,那個羊死了以後就做人,到時候你再被它殺,冤冤相報,所以我們不吃葷的,就是要尊重這個生命。那有人就問了:既然我殺羊我死了變羊,我何不去殺佛呢?我殺了佛,我就變佛了,佛再變成人再殺我。沒有這個道理,爲什麼呢?因爲你必須要具足了那個條件,你因造下去了,你要造成這個果,中間要具足這個條件就可以了,那沒有這個條件,它這個果就不成。所以佛教講我們大家每一個人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我們真正的正因都有成佛的因,我們的因是成佛。我前天,在來這裏之前,就在揚州高旻寺,看到高旻寺的禅堂前面有個匾,那個匾上寫的四個字,你們想都想不到是什麼字?是“最高學府。”我就問德林大和尚,我說從你這裏畢業的有多少人啊?他說:哪裏從我這裏畢業,天下的寺廟都是最高學府。這個話說得也是很圓融,後來他解釋了一下爲什麼是最高學府呢?他說:人生,整個衆生的衆生界、所有衆生的生命,他一定都有他的一個真相,就最完整的真相,我們可以承認這肯定有的;那麼這個真相會不會了解,他說肯定會了解的,總有一天我們會了解的。那什麼時候才能了解呢?他說:今生不來我這個學府,總有一天會來的,今生不來,來生還會來,這一劫不來,下一劫還會來,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後,他還會來的。他講的這個意思,就是佛教講的:一切衆生一定會成佛。這是一種對生命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了。就說他一定要經過各種努力,會達到這樣一種超越的這種境界。那麼因、緣、果、報這四個字,來解釋我們現實的生命的規律,就現實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這樣一種規律。這是天臺圓教思想落實在具體行爲當中,要解釋我們本身是不可得的空,爲什麼還有?那這個有,就是依他而起。

  這樣一來,我們看問題又出現叁個感覺了:第一個感覺,我們直接覺得它就是有個杯,對吧,這是我們原有的感覺;第二個你看到它,杯是不存在的,這第二個感覺;第叁個感覺呢,這個杯子說它不存在是因爲它沒有自己的屬性,說它存在也可以,說它存在是因爲它有紙、有這些工匠做成了這麼一個圓形,這可以不妨叫它杯。這就叫作起用了,就我們在生活當中,能不能生起妙用,一切法都不能舍棄,你不要舍棄任何一個法,任何一個法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從個人的宗教體驗的角度來說,我講一點,就是有一次我在北京,在那裏念經的時候,突然讀到《華嚴經》裏面,晚課裏面有一句話叫“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這是佛教的華嚴的思想了。就是在每一個灰塵裏面都有無量無邊的佛,而且這些佛,都是像菩薩一樣處在那裏,說法度衆生。那我閉在那裏想,我當時當班長,我看到我們班裏很多調皮的學生,心裏是很討厭的。考勤什麼的經常缺勤,我平常心裏都覺得這些人不行,但是一念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覺得,就這種感覺:就覺得每一個灰塵都是最圓滿的,最完美的,他們並沒有任何的缺陷。于是那種感覺生起來的時候,眼淚就流下來了。所以從那以後,我的說話就改變了,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壞人,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人。但是好的人有時候會做一點壞事,因爲那個事情會容易被他做壞掉。所以我想,假如他是一個殺人犯,我現在就會這樣去想:就是他一定有造成他殺人的這樣一個條件,他才會去殺人,假如是我,我的先天也是他的這樣德性、生活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人、遇到的事跟他一模一樣,我那天也一樣會去殺人。那我們現在成長的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個條件,我們就做成這樣的人。所以,生命就變得不是固定不變的,其實你生命的任何一種可能都可以存在,但是我們現在所要努力的是什麼?就是你想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你就必須去創造這種條件,這是最關鍵的地方。所以我們講學佛,說白了,就是我們要創造一個成佛的條件。

  那麼佛法裏面,如果用這個佛教的真理觀來說,就說生命肯定有個真相,你不明白真相的時候,往往會做錯事情,那我們一定會可以要想辦法認識這個真相。當你認識了這個真相,然後慢慢你就會改變了這個事實,改變了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狀態。所以在第二個層面上,對于實踐這種真理來說,他需要實踐的一個過程,什麼過程就是要創造這種圓融的,剛才說圓融的人生的這樣一個條件的,經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個什麼漫長的過程?如果按照天臺的修行位次安排,要經過五十二個菩薩的位次。從開始相信,到最後自己圓滿證得,要經過五十二個位次。就每一個位次都在增加一點我的這種圓融的態度、圓融的觀念。那從大的方面來說,他只要經過叁個階層,佛教也講叁大阿僧祗劫能夠成佛,叁個階層是哪叁個:第一個階層,就是要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空,如果我們現在諸位一觀察,發現宇宙人生真的沒有一個實質東西,你如果把這個確定爲自己的人生觀以後,按佛教說,這叁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經結束了,已經過去了,你個人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第二大阿僧祗劫,《大智度論》裏面有講,就是“菩薩學習佛法當于五明中求,”所謂五明就是:醫方明,醫學醫術;然後工巧明,就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工業科學技術各種技術;然後這個內明就是佛學的思想;因明就是邏輯學;聲明就是音韻學,音樂、韻律這一切。那麼概括起來就是,我們世俗世間對于我們人類,或者說對于任何一個衆生,一個生命,對他有幫助的,這些能力和技巧,你就都必須要學習,而且要學習到,任何一個人他處在任何一種狀態,你都能夠幫助他。那這種狀態要什麼人?這個初中畢業的人,他可能教小學沒問題,他不能教高中,高中畢業的可能他教初中沒問題,博士生導師,那你必須要是教授了,你如果是一個初中生,去當博士生導師恐怕就不行了。這就是菩薩他爲什麼需要修行的這樣一種理念。就是我修行到最後,是爲了我的行爲對生命、對自己、對他人都要有幫助。

  用佛教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做最後的一句話總結,有人問我說:佛教有什麼好處?當然我要講一下天臺的圓教給我們顯示的一個道理:就是剛才說球形的這個人生,無論你處在什麼地位、以什麼身份、在什麼時間、在什麼空間都能夠把你的生命調節到最佳狀態,這就是圓滿的人生!

  

《佛教真理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包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