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真理觀

  佛教真理觀

  2007年5月25日講于上海師範大學

  講到“真理”,這個題目其實是很抽象的,所有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明白的是真理。那麼通過對佛教的了解,我覺得佛教對這個名詞的理解是很客觀的。爲什麼說它是客觀的呢?因爲所有的人都會說自己是真理,到底這個真理是站在哪個角度去說?佛教有一個最根本的標准就是:你說的話是否正確,必須要破除“我執”的人講的話才是正確的。那個我執的“我”是什麼意思呢?我就是主宰、自在的意思。就是我站了我的這個角度,有一個作主的人,以站在作主的人的這個角度去說的話,它都是片面的。所以佛教的修行第一步就是必須把那個我拿掉,沒有我,不站在主觀的這個角度去看,所以他講的話我覺得是非常客觀的。

  講到客觀,在佛教的理論上我們從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兩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佛教跟所有的哲學思想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人生觀的不同,我們看所有的這些宗教和文明,一般來說,一個高深的哲學思想總要有一個第一因、最高的真理、至高無上的神,或者說是最高的原理,就那麼最高的那一點點,就是主宰,就是主觀。那麼佛教對人生的看法是:一切衆生平等都能成佛。它這個平等都能成佛,是站在哪個角度說成佛呢?就是站在所謂的佛教的真理的角度說能成佛。在世俗的俗理上我們是千差萬別,不能說是平等的,唯獨你明白了這個真理,你契入了真理了,你的人生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說每個衆生都能成佛。第二點就是佛教的世界觀跟我們目前所了解的其它的宗教完全不同,佛教認爲世界的存在是緣起的,按照現在的科學理論或者說科學家所承認的,物質在時空中運動,物質、時間、空間這就是條件,運動就是生起來了。那佛教講緣起這個緣,就是因緣和合而生起,這一切事物都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條件所組成才産生的,並沒有一個主力的第一因,不是有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神來推動這個世界的存在。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佛教對于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認識,也就是說外在的這個世界,千差萬別五花八門,它是由很多條件組成的,那你要想追究這些條件五花八門的背後,通過這一切的現象看到它的本質,它的本質只有一個,這一個到底是哪一個呢?佛教就用真理、或者用空、或者用如來、或者用佛性,用這些去形容這背後的。那麼這背後的這一點我們大家是平等的,所以他把世界觀的緣起論、跟人生觀的佛性論聯系在了一起。

  構成這樣一個觀念以後,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它對于緣起觀的世界進行分析,外在的世界分析成十法界,佛教講十法界,也就是說世界的存在,按照人的生活和時空的不同分開十個範疇。十法界就是六道加上四聖,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個層次分開我們世界的這樣一種模型。按照這種模型來分析,它又不是簡單的縱向的十個高低的層面。按照整個佛教的緣起觀來說,這個十法界有叁種狀態的存在:

  第一種狀態就是縱向的十法界。地獄必定是在最底下的一層,而餓鬼、畜生在地獄上面,人必定會比地獄更高。按照這個層面來說,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所謂法界的界就是界別、界限,就是每一個狀態都有它的時間、空間、生活感受、生命的狀態,有一定的局限,這樣分開十個法界。按照這十法界來說,我們的修行或者說我們人,你可以處在哪一個狀態裏面你可以選擇。通過努力,你要選擇在最底下的這一層,你也要具備最底下那一層的條件。所以緣起觀是貫穿整個生命始終的,你想下地獄也不是很容易的,你必須要做有足夠下地獄的條件才可以下地獄,你想上天堂也不是很容易,你要有足夠上天堂的條件才可以上天堂,你要成佛,你也要足夠成佛的條件。

  我們佛教講一切衆生既然平等,在真理的這一層面是平等的。可是我們大家的條件呢,佛教認爲還不夠,對了解真理的情況還是不夠的。有時候靜下來想一想,我們這個人都存在這裏是肯定的,大家現在感覺到人存在,那麼感覺到我的這個生命存在,到底哪一面才是我生命的最真實的這一面?最完整的這一面?這個就很值得思考,往往小時候的觀念跟長大的觀念,對人生的認識就不一樣了,對于真理的把握就有很多的缺陷,所以佛教認爲,這樣的一個缺陷,我們是可以通過各種的努力得到改變的,你要創造這些成佛的條件去達到涅槃。什麼條件呢?外在物質的世界,十法界可能從物質的角度來說,佛教也承認有外在的這個十法界。比如說它確實有一個地獄的那個地方、也有畜生住的地方、也有餓鬼住的地方、也有我們人住的、天住的、也有佛、菩薩淨土他們住的這個地方。但是這些地方的這種居住,跟我們內在的心靈是相連的,它並不是一個獨立于身心之外的一個純客觀的物質世界。就是說佛教講外在的世界跟我們的心是相連的。

  如果從因和果來說,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梁武帝很信佛大家都知道,被稱爲皇帝菩薩,他遇到了一個志公禅師,大家都說志公禅師有神通,他就問這個禅師:佛教都講天堂、地獄到底有沒有?

  禅師說:有啊!

  他說:可我沒看見,你有神通,能不能帶我去看一看?

  這個志公禅師說:可以啊!你要作好准備,作好准備我帶你去看地獄。

  他說:作好准備了。

  此時,志公禅師就破口大罵:你這個狗皇帝!

  反正什麼“昏君”、“無能”等難聽的話都罵給他聽。罵得梁武帝很難受,拿起寶劍就要砍他。這個時候志公禅師趕緊躲到柱子後面,告訴梁武帝說:這就是地獄。

  他一聽,知道上當了,心裏很難受。馬上就說:對不起!剛才失態了。

  志公禅師說:這就是天堂。

  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只有一念之差。這是什麼道理呢?佛教講因和果是同時的,就是當你的心呈現出跟地獄一樣的條件的時候,你雖然還是人的樣子,但是你的心已經跟地獄相應了,也就是你的感受已經是地獄的感受。從這個心和物相互轉換的角度來說,佛教講地獄衆生的心靈裏面有叁種狀態非常明確:第一他腦袋很清晰,知道是地獄;第二他知道自己爲什麼會來地獄;第叁他知道怎麼可以出去,但是出不去了。就是這叁個條件他知道,所以地獄在我們的心中可以說是一種無奈的心態,無可奈何。就是明明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辦,可是已經沒辦法了。你如果是不知道,那還不是生命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你腦子傻乎乎的,不知道怎麼回事,那最多只能做畜生,你還不能下地獄,就是下地獄的人他腦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佛教裏面有一句俗話說:下地獄的人他需要經過奈何橋,過了奈何橋以後,他就無可奈何了。這是最底下的一層。

  第二層是餓鬼,餓鬼是一個什麼狀態?所謂餓就是肚子沒吃飽飯。很饑餓,那就是不飽,不飽就是不飽滿,也就是在心靈當中的不滿心態,極度的不滿所造成餓鬼的這樣一個世界。佛教有一個故事:目連救母,目連尊者證四果得神通以後,看見他的母親墮在餓鬼道,非常難受,他就拿一缽飯去給他母親吃,他母親拿到這缽飯以後,生怕別的餓鬼來搶,趕緊把它塞到腋下,然後手悄悄地去抓這個飯,一碰到這個缽以後,那些飯已經變成火炭了,已經不能吃了。所以目連尊者就很痛苦,回來向釋迦佛求救,釋迦佛就教他盂蘭盆經,七月十五要供齋。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餓鬼的世界實際上是他對于他所處的環境,和這種身份非常地不滿。而一個不滿的心態,他不但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好,反而會把對他的好變成一種負面的壞。比如說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有些人,你對他好一點,他老覺得你是不是在算計他,你如果贊歎他,他覺得你是不是在笑話他,你如果批評他,他覺得你在欺負他、瞧不起他,所以你對他的好心到他那裏就變成壞事了。這個餓鬼道的衆生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咽喉很細,肚子很大,貪得無厭,他心裏對現實、對生命的狀態非常不滿,所以永遠忍受著饑餓的痛苦。

  第叁層是畜生,是屬于無知的狀態。所以佛教認爲無知並不是最痛苦的,我們不是經常說:你要做快樂的豬還是做痛苦的哲學家。因爲哲學家的腦袋比較清晰,豬是比較笨的,腦袋不清晰,但是它日子可能過得還蠻舒服的樣子。但實際上佛教認爲這不是真正的舒服,因爲它是一種無知,它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殺,或者它的整個前因後果、生命、心靈的狀態,都沒有辦法控製和把握。所以這樣一來就是無奈的、不滿的、無知的這叁種心態,而直接反映到外在的環境上它會改變這個環境。我們現在也知道就是大自然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心確實是有很多相關的。比如佛教有一個詞,叫作“身土不二”。就身體和這個土地、國土是不二的。在韓國曾經有一個環保的廣告,這個環境保護的廣告牌上面就寫著這“身土不二”,獲了一次大獎。就是佛教的理論它把身體和外在、依報和正報是聯系起來的。

  那麼人的這種狀態是什麼?按佛教說就是五戒,也就是說你有一個正義感。這個正義感是一種正確的,你做了這個事情對別人、對身邊的人都是有好處的,沒有什麼壞處,這種正義感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時候,你是一個人的標准。我們講不要殺生、不要傷害別的生命、不要去侵略別人的財産、不要偷盜、不要邪淫、講信義、講負責任、講自己的承諾要實現、不要打妄語、不要暈叁倒四,就這樣子殺盜淫妄酒的五戒,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種狀態。

  那麼阿修羅他雖然有正義感,但是他的脾氣很沖,也就是說他的這種正義感有很大的層面是有局限的,有自以爲是的這種正義感。這種正義感,我們生活當中也遇到很多人,他覺得我這樣子是對的,但是他可能在某一個小的範圍是對的,在大的範圍他可能就是錯的。所以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他有天人的這個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這個德行,我們經常講:他就是天上的流氓。他喜歡在天上,但是他耍流氓,脾氣很大、很暴…

《佛教真理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包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