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真理觀▪P2

  ..續本文上一頁躁。

  第六層就是天人,在我們六道當中第六層是屬于純善的,就是十善,包括你的身體不會傷害別人、你的語言不會傷害別人、甚至你的思想、起心動念也沒有傷害別人,也沒有傷害自己,這樣的行爲他構成一個純粹的善良。純粹的善良感生到是天上。

  這樣子就構成一個六道的輪回。爲什麼叫輪回呢?佛教認爲這六個法界,這六道的情形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當中就有。然後我們大家可能就會想,我們應該做很好的事情,以純粹的善良去對待別人,是不是夠?佛教認爲這六道、六條道路,你可能是作得很痛苦、或者很壞,下地獄很無奈。就像很多做錯了事情抓到監獄裏面的,開始想盡辦法爲自己想了很好,結果他還是被抓進去了,他腦子裏面可能比別的人還要清楚。那麼這樣一種痛苦,你做了很多壞事是不是進去了就出不來了?如果你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你就是這一生完全就是一個純粹的善良、你就是無償的付出、甚至你的念頭裏面都沒有一個壞念頭這算不算夠?佛教講這不夠,爲什麼不夠呢?這六條道路你即便去了都不是出路,就是你去了以後還要回來的。你下地獄無論是多久時間,你報完了還要上來;在天堂上面無論是多久,最高的一層天,第二十八層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入的禅定是八萬四千大劫,然後他這個定力完了以後,純粹的善良福報完了,他還是要墮落的。所以這六條道路去了還要回來,這就叫六道輪回。像輪子一樣還要回來。那怎麼辦呢?善和惡,這兩種一直是對立的,我們大家就是被善和惡這樣的心情束縛著,或者也只能看見這種狀態。所以佛陀就講,對于一個還處在惡的狀態的人,就是你的心還很壞的、還很痛苦、還會給別人帶來痛苦的,這樣的一種人怎麼辦呢?你第一步要去惡從善,也就是你應該選擇不要墮落叁惡道,而要選擇叁善道。但在叁善道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想辦法從這個六道當中跳出去,這是佛教一個最基本的人生價值觀。

  然後從六道當中出去以後,那麼我剛才就想講的佛教的一個理念,就是說十法界的建立,它第一種是縱向的,下面這六層等于是六層樓,那他認爲我們平常的人就是在這六層樓裏面來來去去,你想出去必須到第七樓、第八樓、第九樓、第十樓。這一層樓的上去你只要上去一層就必須要離開下面這一層,就是我們要到叁樓,必須要離開二樓,你才能到了叁樓,離開叁樓才能到四樓。那麼離開六道才能到上面的四聖道,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理念。

  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就是橫向的十法界。所謂橫向的十法界,就剛才說的是一種心靈。就我們大家現在的心裏面,就具備善和惡、痛苦和快樂,甚至我們也具備解脫。如果按整個佛教來說就是叁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把佛教的實踐道路總結出來了,就是說:一、惡的不做,二、善的我要做,叁、善的做還不夠,還要超越善和惡,善只是佛教的基礎。所以有些人說:所有宗教都一樣的,都是勸人爲善。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也就是“都勸人爲善”是對的,但是都一樣了嗎?不一樣!因爲佛教認爲這個善還不夠,善以後你的心甚至不能被善法所束縛。很多人會被善法束縛。比如說我有一種正義感,有種責任感,然後看到別人不負責任你就很痛苦,這種痛苦就是已經被責任感束縛了。你應該去想辦法幫助他們,而不是你自己在那裏痛苦,這就是善和惡必須超越的理由所在。

  在橫向的這個十法界裏面,它指的是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本身就具備這十法界,並不是說外在的,有一個死了以後再去的,另外的一個世界。那麼在我們現在具備的這十法界當中,他就好像是一個院子裏面有十個房間。這十個房間,前面的這六個房間我們是經常去的,只是那叁個房間比較黑暗,這叁個房間比較光明。那麼人的這個房間就有痛苦、有黑暗、有光明,我們自己可以調節,你想快樂你就追求快樂一點;你如果想墮落、去吸毒,那你就去把自己的生命變得黑暗一點,它就是很簡單地隨心所變的。就是說整個院子都是你的,你想到哪個房間去,那個鑰匙就在你手上,你自己可以打開這些門進去。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以來只到過這六個房間,後面的那四個房間一直沒去過。因爲這六個房間就是善和惡都對立的,而我們現在平常的心態當中,你想求得一樣就是舍棄一樣。你求得的就是一種善的,你舍棄的就是一種惡的、你不願意要的,就在取舍之間。所以大家看禅宗的書就知道了,“不可取不可舍”,或者說“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爲什麼?一定要從善和惡兩個裏面都超越了,善也不住,惡也不住,甚至是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說從這個善惡得失裏面跳出來以後,你才可以看到這另外的四個房間。

  但是從縱向的角度來說,我們到了第十層樓你必須離開下面九層,但是從這樓的本身來說,第十層樓是不可能離開下面九層的,即使沒有了第一層,也就沒有第二層。所以天臺把華嚴經判爲別教,就是因爲別教認爲,成佛了以後,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都消失了,九法界都沒有了,叫緣理斷九。就是從理上說把九法界全斷了,我只有成佛就可以。但是天臺的圓教不這樣說,天臺的圓教說:你如果成佛了,你對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既然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我現在是凡夫,我就是生命的其中一部分,如果你的真相有很多面,我就是其中的一面,那我現在也就是真相之一,你如果斷除了我現在這個樣子,那你就沒有這個真相,你就不是完整的圓滿的真相了。所以這樣一來,他成佛,這十法界都不需要離開,不需要離開九法界的。從這個法界本身來說,就是第十層樓必須要前面的九層樓,你不能把九層樓掏空了,說我是第十層樓,你不可以掏掉九法界。

  從橫向的角度來說,就是這十個房間是我們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那麼十個房間善和惡,是表現在我們現在能夠思維的這個狀態裏面。天臺講的性具善惡,就是自性又具備了善和惡的功能。什麼功能呢?就是當我如果超越了善惡以後,我就可以駕馭善和惡。那善惡是什麼概念呢?善惡本身其實是無定義的,那如果按照佛教來說就是快樂的和痛苦的。快樂的就是善,痛苦的就是惡。什麼叫快樂呢?我快樂了讓別人也快樂,不是我快樂了讓別人痛苦。所以佛教有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對“正法”的界定:正法的第一個標准就是在時間上,我現在是快樂的,我將來也是快樂的。你現在做的事情,比如像小偷,你現在抓到錢開心了,將來你這個麻煩了。所以這個行爲現在是開心的,將來也是開心的,在時間上這是正法的第一標准;正法的第二個標准就是在空間上,我在這裏這樣做能快樂,在別的地方這樣做也是快樂的,我對我做是快樂的,我對旁邊的人做也是快樂的。就這樣在空間上,它又構成了一個沒有負面作用的行爲法則,這才是構成了佛教的正法。如果離開了這兩種標准,那就不構成正法。

  那麼具體什麼手段才算給你快樂?這裏面就有說法了,就如天臺講的性具善惡一樣,如果簡單地說我拿刀殺人,這算不算壞事?這是一件惡事。但是佛經裏面偏偏就有菩薩拿刀殺人的。《大智度論》裏面講:有一個菩薩,到海裏面去采寶,回來的那天晚上,其中有一個人就想獨吞這些財寶,去磨刀就要把這麼多人殺掉。這個菩薩在那裏靜坐,觀察到了這人想殺人。諸位想想,這個時候怎麼辦?菩薩他是爲一切衆生著想的,所以如果他喊起來,那麼多人就會把他殺死掉,其他都是凡夫,其他的人如果以一種嗔恨心去殺他,都得下地獄,殺人是要下地獄的;那麼這個菩薩如果說不喊,那他就來把大家殺掉,那他殺了那麼多人,他是帶著貪心殺人,他會下地獄,這也不行;如果菩薩輕輕地告訴他:你不要殺人,這人會反過來把菩薩殺死掉,讓他殺菩薩也不行,會讓他也下地獄。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菩薩自己把他殺掉。就是他想到:我殺你,我會下地獄,但是我殺了你,你不用下地獄了,我替你下地獄,同時也救了這四百九十多個人。他是秉持了這樣一種心態就把他殺了,殺了以後他真的下地獄。但是因爲他的心是心甘情願地去下地獄,爲了救更多的人,所以他在地獄裏面的這個感受,是釋九層天上的感受。我經常說,這就像是一個臥底警察,臥底警察他在這個罪犯的堆裏面,別人看去跟罪犯一模一樣,但是他心裏面不是受罪的感覺而是辦公室,他覺得這是他的工作、他的任務。所以我覺得善和惡,不是取決于他的行爲,而是看他的結果。就像醫生,我們講拿一把剪刀把你脖子割進去,這個不行吧,這是惡法,醫生他剪進去可能是爲了救你的病。那父母親打孩子也是一樣,這個孩子不聽話,如果老不聽話,你不去教訓他,可能以後他就不行了,所以打他一下,他以後聽話了,這樣子對他有用。但是這裏面的這個尺度,它的標准就是:你現在是快樂的,你將來也要是快樂的;如果現在不能快樂,那你的將來也一定是快樂的。但是這個做的這個人,比如說這個菩薩他殺了這個人,他一定是快樂地去殺,什麼叫快樂去殺?就是我心甘情願去接受這個結果,這樣子去殺他,如果你說你很恨他,這個人很壞,我馬上把他殺掉,這個就不行了,就是你恨他去殺,還是不行。所以這樣的一個橫向的生命狀態,就是我們大家每個人心中都具備的,橫向的這個十個法界,你隨時可以把握它。

  但是在六道當中,後面的四道,你的心還不能超越善惡的時候,你是無法把握的。就是當你對快樂和痛苦一直對立,一直想追求快樂,這樣的一種心態,你就已經被快樂束縛住了。所以佛教講,世間基本上都是有欺騙的成份,唯獨死亡是無欺的,爲什麼呢?說人從生來以後一直到死亡是沒有欺騙的,每個人都得死亡,但這中間我們的親情、友情、愛情這裏面都帶有欺騙的成份。聽不懂了,爲什麼會是欺騙呢?父母對我這麼好,無私的奉獻怎麼會是欺騙?這不是一種倫理道德上的欺騙,而是一種物理本身的欺騙。上半年我們那邊,有一個公安局的一個…

《佛教真理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包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