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躁。
第六层就是天人,在我们六道当中第六层是属于纯善的,就是十善,包括你的身体不会伤害别人、你的语言不会伤害别人、甚至你的思想、起心动念也没有伤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这样的行为他构成一个纯粹的善良。纯粹的善良感生到是天上。
这样子就构成一个六道的轮回。为什么叫轮回呢?佛教认为这六个法界,这六道的情形是我们内在的心灵当中就有。然后我们大家可能就会想,我们应该做很好的事情,以纯粹的善良去对待别人,是不是够?佛教认为这六道、六条道路,你可能是作得很痛苦、或者很坏,下地狱很无奈。就像很多做错了事情抓到监狱里面的,开始想尽办法为自己想了很好,结果他还是被抓进去了,他脑子里面可能比别的人还要清楚。那么这样一种痛苦,你做了很多坏事是不是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如果你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你就是这一生完全就是一个纯粹的善良、你就是无偿的付出、甚至你的念头里面都没有一个坏念头这算不算够?佛教讲这不够,为什么不够呢?这六条道路你即便去了都不是出路,就是你去了以后还要回来的。你下地狱无论是多久时间,你报完了还要上来;在天堂上面无论是多久,最高的一层天,第二十八层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他入的禅定是八万四千大劫,然后他这个定力完了以后,纯粹的善良福报完了,他还是要堕落的。所以这六条道路去了还要回来,这就叫六道轮回。像轮子一样还要回来。那怎么办呢?善和恶,这两种一直是对立的,我们大家就是被善和恶这样的心情束缚着,或者也只能看见这种状态。所以佛陀就讲,对于一个还处在恶的状态的人,就是你的心还很坏的、还很痛苦、还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的,这样的一种人怎么办呢?你第一步要去恶从善,也就是你应该选择不要堕落三恶道,而要选择三善道。但在三善道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想办法从这个六道当中跳出去,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
然后从六道当中出去以后,那么我刚才就想讲的佛教的一个理念,就是说十法界的建立,它第一种是纵向的,下面这六层等于是六层楼,那他认为我们平常的人就是在这六层楼里面来来去去,你想出去必须到第七楼、第八楼、第九楼、第十楼。这一层楼的上去你只要上去一层就必须要离开下面这一层,就是我们要到三楼,必须要离开二楼,你才能到了三楼,离开三楼才能到四楼。那么离开六道才能到上面的四圣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观念,就是横向的十法界。所谓横向的十法界,就刚才说的是一种心灵。就我们大家现在的心里面,就具备善和恶、痛苦和快乐,甚至我们也具备解脱。如果按整个佛教来说就是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把佛教的实践道路总结出来了,就是说:一、恶的不做,二、善的我要做,三、善的做还不够,还要超越善和恶,善只是佛教的基础。所以有些人说:所有宗教都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也就是“都劝人为善”是对的,但是都一样了吗?不一样!因为佛教认为这个善还不够,善以后你的心甚至不能被善法所束缚。很多人会被善法束缚。比如说我有一种正义感,有种责任感,然后看到别人不负责任你就很痛苦,这种痛苦就是已经被责任感束缚了。你应该去想办法帮助他们,而不是你自己在那里痛苦,这就是善和恶必须超越的理由所在。
在横向的这个十法界里面,它指的是我们的心。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具备这十法界,并不是说外在的,有一个死了以后再去的,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么在我们现在具备的这十法界当中,他就好像是一个院子里面有十个房间。这十个房间,前面的这六个房间我们是经常去的,只是那三个房间比较黑暗,这三个房间比较光明。那么人的这个房间就有痛苦、有黑暗、有光明,我们自己可以调节,你想快乐你就追求快乐一点;你如果想堕落、去吸毒,那你就去把自己的生命变得黑暗一点,它就是很简单地随心所变的。就是说整个院子都是你的,你想到哪个房间去,那个钥匙就在你手上,你自己可以打开这些门进去。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只到过这六个房间,后面的那四个房间一直没去过。因为这六个房间就是善和恶都对立的,而我们现在平常的心态当中,你想求得一样就是舍弃一样。你求得的就是一种善的,你舍弃的就是一种恶的、你不愿意要的,就在取舍之间。所以大家看禅宗的书就知道了,“不可取不可舍”,或者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为什么?一定要从善和恶两个里面都超越了,善也不住,恶也不住,甚至是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说从这个善恶得失里面跳出来以后,你才可以看到这另外的四个房间。
但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我们到了第十层楼你必须离开下面九层,但是从这楼的本身来说,第十层楼是不可能离开下面九层的,即使没有了第一层,也就没有第二层。所以天台把华严经判为别教,就是因为别教认为,成佛了以后,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都消失了,九法界都没有了,叫缘理断九。就是从理上说把九法界全断了,我只有成佛就可以。但是天台的圆教不这样说,天台的圆教说:你如果成佛了,你对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既然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我现在是凡夫,我就是生命的其中一部分,如果你的真相有很多面,我就是其中的一面,那我现在也就是真相之一,你如果断除了我现在这个样子,那你就没有这个真相,你就不是完整的圆满的真相了。所以这样一来,他成佛,这十法界都不需要离开,不需要离开九法界的。从这个法界本身来说,就是第十层楼必须要前面的九层楼,你不能把九层楼掏空了,说我是第十层楼,你不可以掏掉九法界。
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就是这十个房间是我们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么十个房间善和恶,是表现在我们现在能够思维的这个状态里面。天台讲的性具善恶,就是自性又具备了善和恶的功能。什么功能呢?就是当我如果超越了善恶以后,我就可以驾驭善和恶。那善恶是什么概念呢?善恶本身其实是无定义的,那如果按照佛教来说就是快乐的和痛苦的。快乐的就是善,痛苦的就是恶。什么叫快乐呢?我快乐了让别人也快乐,不是我快乐了让别人痛苦。所以佛教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正法”的界定:正法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时间上,我现在是快乐的,我将来也是快乐的。你现在做的事情,比如像小偷,你现在抓到钱开心了,将来你这个麻烦了。所以这个行为现在是开心的,将来也是开心的,在时间上这是正法的第一标准;正法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在空间上,我在这里这样做能快乐,在别的地方这样做也是快乐的,我对我做是快乐的,我对旁边的人做也是快乐的。就这样在空间上,它又构成了一个没有负面作用的行为法则,这才是构成了佛教的正法。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标准,那就不构成正法。
那么具体什么手段才算给你快乐?这里面就有说法了,就如天台讲的性具善恶一样,如果简单地说我拿刀杀人,这算不算坏事?这是一件恶事。但是佛经里面偏偏就有菩萨拿刀杀人的。《大智度论》里面讲:有一个菩萨,到海里面去采宝,回来的那天晚上,其中有一个人就想独吞这些财宝,去磨刀就要把这么多人杀掉。这个菩萨在那里静坐,观察到了这人想杀人。诸位想想,这个时候怎么办?菩萨他是为一切众生着想的,所以如果他喊起来,那么多人就会把他杀死掉,其他都是凡夫,其他的人如果以一种嗔恨心去杀他,都得下地狱,杀人是要下地狱的;那么这个菩萨如果说不喊,那他就来把大家杀掉,那他杀了那么多人,他是带着贪心杀人,他会下地狱,这也不行;如果菩萨轻轻地告诉他:你不要杀人,这人会反过来把菩萨杀死掉,让他杀菩萨也不行,会让他也下地狱。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菩萨自己把他杀掉。就是他想到:我杀你,我会下地狱,但是我杀了你,你不用下地狱了,我替你下地狱,同时也救了这四百九十多个人。他是秉持了这样一种心态就把他杀了,杀了以后他真的下地狱。但是因为他的心是心甘情愿地去下地狱,为了救更多的人,所以他在地狱里面的这个感受,是释九层天上的感受。我经常说,这就像是一个卧底警察,卧底警察他在这个罪犯的堆里面,别人看去跟罪犯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面不是受罪的感觉而是办公室,他觉得这是他的工作、他的任务。所以我觉得善和恶,不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而是看他的结果。就像医生,我们讲拿一把剪刀把你脖子割进去,这个不行吧,这是恶法,医生他剪进去可能是为了救你的病。那父母亲打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孩子不听话,如果老不听话,你不去教训他,可能以后他就不行了,所以打他一下,他以后听话了,这样子对他有用。但是这里面的这个尺度,它的标准就是:你现在是快乐的,你将来也要是快乐的;如果现在不能快乐,那你的将来也一定是快乐的。但是这个做的这个人,比如说这个菩萨他杀了这个人,他一定是快乐地去杀,什么叫快乐去杀?就是我心甘情愿去接受这个结果,这样子去杀他,如果你说你很恨他,这个人很坏,我马上把他杀掉,这个就不行了,就是你恨他去杀,还是不行。所以这样的一个横向的生命状态,就是我们大家每个人心中都具备的,横向的这个十个法界,你随时可以把握它。
但是在六道当中,后面的四道,你的心还不能超越善恶的时候,你是无法把握的。就是当你对快乐和痛苦一直对立,一直想追求快乐,这样的一种心态,你就已经被快乐束缚住了。所以佛教讲,世间基本上都是有欺骗的成份,唯独死亡是无欺的,为什么呢?说人从生来以后一直到死亡是没有欺骗的,每个人都得死亡,但这中间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这里面都带有欺骗的成份。听不懂了,为什么会是欺骗呢?父母对我这么好,无私的奉献怎么会是欺骗?这不是一种伦理道德上的欺骗,而是一种物理本身的欺骗。上半年我们那边,有一个公安局的一个…
《佛教真理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