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是金字塔的頂尖,即至善圓滿的菩薩道上終極果位——成佛。

  上述簡要介紹了五乘正法的相互關系,建立一個完整的修道弘法體系,將佛法的金字塔樹立起來,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弘揚。諸如受叁皈依、受五戒八戒、受菩提心戒、受菩薩戒等戒學爲基礎。或者修習禅定止觀、如來禅、祖師禅,乃至無出無入的首楞嚴大定,以及念佛持咒等各種禅定之學。或者借助大乘佛法的直指,乃至各種觀修方法,直接打開見地,突破我法二執,能所兩忘,明心見性,徹悟本來,悲智雙運,由此而開發佛陀的無盡功德,展示生命的無盡莊嚴。

  叁、五乘正法要分工合作

  光從個人自我修行的角度看,五乘正法的安立就是道次第的建立,無論個人根基如何,只要找到了自己相對應的位次,就能夠如法納入正軌修道,最終證得圓滿的解脫和菩提。但從弘揚佛法的角度看,則要對機施教,契理契機,以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爲契機,展開各種根基的衆生都能得度的善巧方便,就如當今世界各地的各種語系和各種傳統的佛教一樣,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特色鮮明,宗旨一致!所以,弘揚佛法就要依照五乘正法不可忽略的教理體系,來統籌安排,分工合作,以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爲內容,縱橫自在、深廣圓融地建立起構架完善的佛法金字塔。

  佛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是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的。下自散心念佛一聲也是種下無上菩提的善根,舉手投足、燒香拜佛、隨喜贊歎都是佛法慈悲接引衆生的方便,上至七地菩薩都還要接受佛陀親自的教導,其中所經曆的各個階段,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古今中外數千年來的一切文明。

  在人天乘的佛法裏面,可以包容世間一切知識學問,舉凡孔孟老莊、諸子百家、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音韻邏輯、醫方心理、哲學思辨、宗教倫理、東西文化、千古文明等等,因爲這些修學的取向都是圍繞“自我”而展現美妙深透的人天境界,所以都是在趨向人天的道路上。聲聞乘和緣覺乘的解脫道,也包含了禅定之學、南傳佛法、涅槃根本、性空無相、漢藏相關的解脫道法,凡是尋求脫離生死苦海,趨于涅槃寂靜、真如本體的教理思想,都是從凡夫到成佛的核心中轉站。不經過這個中轉站,基本上是無人能夠頓超無爲直達佛境的,除非過去世善根早已成熟。經曆破除我執的徹底空淨而如如不動,是建立菩薩道佛法的直接根基,是不可逾越的證悟關鍵所在。菩薩道是回歸六道四生諸法緣起的世界,展現生命無與倫比的清淨莊嚴,一切大乘教法都可以被融攝在這個階段,直到最終圓成佛果。

  人生有限,歲月無常。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果有各方面的才學、品行、修證集于一身的人才來弘法利生,能夠建立體系完整包羅萬象的正法道場,自然就會成爲佛教教育中心,諸佛正法賢聖僧將再現于人間。如果每個佛弟子所作所爲,都能以五乘正法而行,則能符合世間善法,符合各宗教義,符合人們生活所需,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各司其職,各盡其能,自我修證如法而行,慈悲利他如理弘揚。只有彼此尊重,相互交流融攝,真正成爲一味的佛法,佛教才是完整的修學體系,也是完善的實踐智慧,更是完美的生命教育。

  四、五乘正法指歸在菩提

  許多人一生的努力修行,其實只是做些修行的基礎工作,如行善積德、改過自新,節製勤儉,布施修福,助人爲樂,廣學知識,音樂藝術,陶冶性情,哲學思辨,涵養德行,心理治療,性格灑脫,少欲知足,四禅八定等等,都是建立在“我執”的基礎上,圍繞自我爲中心的行爲表現,我見未斷,我執未破,見思惑依然存在,還是一介凡夫。只是把惡欲轉變爲善法欲,去惡從善,成就人天道的果報。這可以作爲修習佛法的基礎,但不能誤以爲就是修行佛法的重心所在,更不能認爲就是全部的佛法了。其實,佛法在世間的真正價值意義,是佛法有不共世間的出世間法。如果一味地弘揚這些世間善法,卻忘記了出世間法的宗旨,那就很容易把通俗弘法演變成低俗化佛教和矮化佛教,所謂“世間善法,亂菩薩正法”。

  但如果定位非常准確地把人天乘善法,放在大衆修行的基礎位置上,則能夠在世間接引無數衆生,樹立佛法在世間的良好形象,不至于讓人誤會佛教是死人的宗教,或者誤會爲愚昧落後的迷信行爲。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生活佛教、慈善佛教等等的提倡與弘揚,都可以歸納爲“以人爲本”的人天道修行基礎階段。這與一般世間善法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世間善法的終極果報依舊是輪回的世間,而佛法的基礎修學,都是指向解脫和菩提,最終回向圓滿的佛果。

  有了完整的修學體系,又有了個人愛好的對機施教,還能夠找到不停進步的臺階,生命便充滿了完美的希望,就能積極快樂地走在解脫道和菩提道上,展現生命無窮盡的奮鬥!

  五、結語

  太虛大師曾在《漢藏教理融合談》中說:“今應普容遍攝錫蘭等叁乘共法、律儀及大乘性相與西藏密法,乃可將中國佛法發達興旺,一天一天的充實複活。而在複活的過程中,發揮臺、賢、禅、淨總合的特長,將律、密、性、相,徹底融攝成整個的佛法,于是中國的佛教因之重新建立,而亦可成爲現代的世界佛教了。”(《太虛大師全書》第2冊第438頁)又在《人生佛教開題》中說:“大概言之,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人生改善;天乘,即後世增勝;二乘,則綜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脫;大乘又可綜合前叁而加上法界圓明。”(《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五冊《五乘共學》)在五乘正法金字塔式的構建下,如能次第嚴明、分工合作、指歸菩提,則佛法修學的完整體系就得以完美展現,學人亦有理路可循,與佛有緣的人就能得到相應的佛法利益,佛教也就可以在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