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心靈的本來面目▪P2

  ..續本文上一頁佛講的我們的心本來是自在的、本來是幸福的,他一定能感覺到快樂。而且整個心它存在的本質只有自由和快樂,只有這兩樣的本質,其它的都不是我們的本質。但我們往往對于這個自由的感覺好像完全喪失掉,這個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所以佛講我們迷失。

  就好像我們的心靈其實有一種矛盾的。比如說我們想追求智慧,很多人,我們大家可能都追求智慧,我們都追求甯靜,我們覺得我的內心甯靜,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隨便亂動,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這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心態,而且知道如果有這種心態,那社會不管千變萬化我心也不會隨它動。可是我們不習慣這種甯靜,我們一天到晚就想追求這種甯靜,這種智慧,但當你真正的智慧現前,真正的這個甯靜現前的時候,我們不習慣。

  這就像是葉公好龍,拼命要求這個龍,那個龍真出現了我們又嚇得不行了,實際上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你想去感受這個智慧一樣,當你的妄想全部停下來,腦子裏面還是非常清楚,所講的每一句話其實你都不必要記。

  所以我在佛學院講課我不要求學生做筆記,我說你們最好不要做筆記,做了筆記了就以爲那個筆記本上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實際上那不是自己的。你只要靜下來,用心去體會一下,當你感受到這種心靈,讓自己很自在地說,告訴自己我現在妄想,所有的念頭可以放下了。我哪怕是五秒鍾,或者是兩分鍾,我現在放下一下,什麼都不要想了。

  平常我們總覺得別人不聽話,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讓自己來聽話一下,讓自己的心可以放下。其實也很簡單的,很多人能體會到,那我現在就不要想了,我這幾分鍾反正是浪費掉了,反正沒有作其它安排,那我現在就這樣子靜下來。靜下來以後內心就非常甯靜,然後他就沒有動搖。但是我們常常,這種不動搖的狀態呆不了多久,我們會害怕,又怕孤獨、又怕寂寞、又怕自己好像一個人不行。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的,就是你的那種沒有妄想的狀態,這種狀態它既可以不要孤獨。比如說去跟人聊天,去做事情都完全可以以這種狀態去做,但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對于這種甯靜會很害怕。所以這就構成一個矛盾,又要追求甯靜,又怕甯靜,又要追求這種智慧,這種智慧是什麼?就是真正的智慧像天空一樣,鏡子一樣,前面有什麼東西來了,你都能照得清清楚楚。

  法國有一個人,他這個人很奇怪,好像是在劍橋大學畢業的一個博士生,然後他可能幾十年的這個工作壓力都特別重,然後每天都是在那裏想:我壓力特別重!我壓力特別重!不想活了!沒意思,壓力特別重。每天都是給自己灌輸這個感覺。

  有一天早上他醒過來的時候,他就突然給自己說我今天必須死,我今天活不下去了,我實在再也沒辦法活下去了。然後他就開始去做准備,就准備死了。當他准備死全部做完了以後,他正准備死了,他突然想:誰讓我去死的。

  你看,一個是活不下去的自己;一個是在那裏准備讓自己去死的那個自己。他發現怎麼會有兩個自己呢?一個是已經活不下去了,另外一個還給自己做准備要死的那個。那應該有兩個自己,那兩個自己當中起碼最多只有一個是真的,有一個可能是假的。然後他就開始,一想到有一個是真的,他馬上就選擇那個做准備讓自己死的那個是真的。想死的那個,一直想死的那個肯定是假的。

  他這麼一感覺以後,就是他幾十年來的那種抑郁,就是在心裏面一直想死的那感覺完全消失了,然後身體就感覺很柔軟,突然能感覺身體很柔軟很舒服。然後他就在這個舒服的感覺當中,忘記掉一切了,他覺得這個舒服是最重要的,他從來沒有這樣舒服過。

  因爲平常我們的心所追求的快樂總是有條件、總是要付出、總是要激動,總是要各種各樣的這種代價,但唯獨在這個時候他不需要任何代價。他本來就是已經想死了嘛,是不是?然後把那個想死的那個消除了,他那個准備的那個,他發現這個自我是非常完美的、非常清淨,什麼都沒有,什麼汙染、什麼幹擾都沒有的。他停留在這種感覺當中,五個多月。這五個多月就看一些佛教的書,也看一些其它的這個宗教的,看完這些書以後,他很神奇這個人。

  然後就跑到意大利的一個公園裏面,有一張長凳子,他就坐在那個長凳子上,他就去感受內心的這種甯靜,他覺得從來沒有這種甯靜比這個更幸福。而且非常清楚,他腦子裏面,就像鏡子一樣,坐在凳子上面,每天早上吃過飯以後,就跑到那個地方坐在那裏,也不是打坐,就隨便坐在那裏,然後就看公園裏面的人來人往,他去看他們來來往往,但是他內心能感覺到自己的這種甯靜這種快樂。他一直坐了兩年,就在這一張凳子上面,每天去,風雨無阻。那別的人都覺得他可能是腦袋有問題了,不正常,但是他自己內心非常清楚,他已經非常快樂非常甯靜。

  那這個時候他唯一的感覺就是說,他的那些職稱、他的學位、他的名字、他的身份全部都不存在了,因爲那個被自己的學位,被自己的地位,被自己的身份,被自己的這些財産壓抑的那個痛苦,那個,他已經把那個我,就是那天想自殺的那個我,是被這些東西全部壓住了。那麼那個想自殺的那個已經被他否決了,他說那個是假的我,不是真的。所以他承認了背後的那個才是真我,認爲是真我。那麼這個時候他這兩年時間就坐在那裏,一直去感受這種快樂,這種詳和。

  然後這種詳和一旦感覺的力量越來越強以後,那最後有一天,他就看見對面有一個人過來,他就覺得這個人很痛苦,因爲他兩年坐在那裏就觀察這個公園裏面的人,他能夠觀察得到,就那些人,匆匆忙忙,跑來跑去,哪些人是爲了名的,哪些人是爲了利的,哪些人是被迫的,哪些人可能是爲了家庭或者爲了學業。他在那裏因爲時間久了,能夠感覺到,總結一些經驗。但是那一天他感覺那個人特別痛苦,于是他生起一想,他說:我的這種甯靜應該可以分享給他。

  他這個念頭一想以後,那個人看著他就走不動了,就站在那裏了,站在那裏就被他的這種能量場,就被他的這種慈悲,其實,那種心攝受住了,然後那個人很痛苦的人走到他前面就跟他講,他說爲什麼那麼奇怪,我內心很痛苦,我看到你我痛苦沒有掉了?他確實,因爲有些人你看,見到師父,或者見到修行好的人,他的痛苦馬上什麼問題都沒有掉了。那麼這個人他就說,實際上是我的這種安詳,我的這種甯靜已經帶給你了,然後就開始給他講,就講這種心靈的這種受用。

  所以佛法裏面他想恢複我們這個心靈,實際上按照這個人的這個過程,按佛法講其實還是沒有開悟的,他生死也還是沒有了。他只是我剛才說的這種甯靜的智慧已經體會到了。其實我們人的這種凡夫的我,他也可以把這種第六意識的妄想的這種顛倒的執著暫時往邊上放,然後內心好像這個筍的殼剝掉一樣,然後感受到這種甯靜。

  這個參禅的人,先要把妄想停下來,就是這個意思,就當你的妄想停下來以後,你就直接去感受你的這個現在的妄想停下來的這個身心,就這個狀態,然後你再看看自己平時那個很焦慮的、很煩惱的,好像對什麼都想不開、有痛苦的,就那個你,你去跟自己的這個沒妄想的這個我,相比之下你就覺得沒有妄想的這個我是非常清淨的、非常舒服,他沒有任何要求,他也沒有任何負作用。然後也不糊塗,也不傻,很清醒,像鏡子一樣,非常清淨,甚至像天空一樣,能夠包容這一切。但是以前的那個煩惱的那個自己怎麼跟他相比,你就覺得那個特別可惡,很可惡,那個變得很可憐。

  所以參禅的人爲什麼說我們學佛的人一開始你要把妄想先轉過來,如果你這個妄想停下來的這個感覺也找不到,其實你心靈的這種智慧的開拓是很難,很難得到受用的。那爲了達到這一步呢,先要讓你先念佛、先持咒、心先專注。因爲我們的心太亂了,東跑西跑,你五秒鍾讓自己的心停下來都停不下來,就是感受不到會想的那個我和不會想的那個我,這個區別。這不會想的,沒有去妄想的這個我,其實他很有智慧的,那會想的那個我實際上他想到的東西只是一點點而已。

  所以一般來說就是我們這個心如果說專注在一個境上,慢慢地對心會了解一些,但是佛法它有一個特殊的內涵,就是我們的這個念頭它很有力量。跟剛才說,跟排隊一樣的,我們的念頭,每一個念頭生起來,就像一個人在這裏排隊一樣,他要強烈的這個力量沖擊過來。

  比如說你今天想到一件快樂的事情可能你一直會想這種很快樂很快樂;如果痛苦來了,你可能覺得一直很痛苦很痛苦。它就排著長長的隊,然後你必須要別的念頭,如果你痛苦的時候,你可能必須要有別的痛苦,這個念頭擠進來,你才能把這個隊伍拆散掉,然後讓它不要延續這種痛苦下去。

  所以有些人去聽別人勸慰或者是再去讀一些書,轉變一下自己思想觀念都是采取這種方法,就是把你的這個隊伍先擠散一下。但是人生的最終的這個隊伍它永遠只有叁類:一類就是貪欲,我想要,好的東西我想要;第二個就是不好的東西我討厭,我不想要;第叁個就是也沒有好沒有壞的,沒有討厭沒有愛的東西,傻乎乎的就隨緣,就是自己不知道。所以這叁類的力量是特別強,但這叁類的力量都會使自己對內心越來越沒有把握,越來越迷茫。所以我們講這個學佛一定是要從心地上去學,如果你不從心地上去學。

  比如說修心中心的人,你第一步先持咒,就是老老實實的,什麼都不想,就是念咒,然後手印結好,如法地坐在那裏。這個咒念著念著,因爲咒是沒有意義,就是意義我們不知道。比如說念嗡嘛呢呗咩哞,你念嗡嘛呢呗咩哞的時候,你念兩句、念叁句念下去,跟沒念其實是一樣的,你的心靈腦子裏面還是很清楚。嗡嘛呢呗咩哞,嗡嘛呢呗咩哞,你又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你還是很清楚在這裏,所以又不是傻掉也不是睡著。

  

  

《認識心靈的本來面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