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P3

  ..续本文上一页知识在身边,他就会随时勘验,看我们对治烦恼有没有气力,所学的方法用得是不是熟悉等等。

  第八,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

  是见解、知见,是不健康、不正常,见病就是见解不准确,因此就会产生疑惑、怀疑,会生疑,不敢肯定。这就是修行上出问题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识在旁边,他就会给我们开“妙药”,我们进药以后,法身慧命就会恢复健康,继续成长了。

  所以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内心的烦恼,我们都要及时听取善知识的意见,不能隐瞒不报。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给我们妙药,就能防患于未然。有些人在坐禅当中出现错误,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说,到最后可能连善知识也无能为力了;还有些人是不服药,总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结果等问题严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亲近善知识,以便病时能及时得到良医和良药的救治。

  后面四条就是修行所要具备的态度了。如果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没有这四种态度,那善知识也不会轻易把法传给我们,因为我们还不是法器,法传下来也兜不住,会给我们上路修行带来障碍,所以不能授法;如果四条全都完备无缺了,那就是难得的法器了,修行任何一个法都能够成就。那如何才能成为法器呢?

  第九,委的审思,求谛当故。

  是准确、得当,是详细的意思,委的审思就是详细准确地审察和思考,我们修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禅定还是智慧?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明确?下手处准确不准确?等等,我们都要认真去思维和了解,这是因为求谛当的缘故,是真谛,真理,是恰当,恰到好处,修行很讲究恰到好处,所以需要委的审思

  比如我们刚发了出离心,还没有发菩提心,然后我们选择布施作为正修行,那就不恰当,做起来会很难很难。因为在修布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别人痛苦,会生厌离心,会觉得轮回真是太苦了,我要赶快去修行,赶紧逃跑。看到众生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又想那样,你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可笑、很麻烦,这就是没有谛当。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再去修布施,就谛当了,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看所有众生都和佛一样,无论他多坏都不会心生厌离,都会非常恭敬他,这是源于同体大悲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详细地审查自己的思想境界,思考所修行的方法是否得当,这也需要善知识的帮助。

  第十,日夜精勤,恐缘差故

  是精纯不杂,是勤恳不放逸、不懈怠,是因缘、缘分,是错过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从善知识那里得到法以后,一定要日夜用功,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地修行,直到得到圆满的受用为止,才能再求下一个法。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善知识,他可能就专精一门,但这一门只要你学到手了,就终生受益。

  这就和当学徒一样,我们专心跟着一个师傅学上三年,掌握一门技巧,那就会终生受用;如果不专心,今天学学泥瓦匠、明天学学木匠、后天又去学编筐,万一师傅一走,我们还是什么都拿不起来,一样也不行。

  所以我们跟一个善知识学一定要学到受用为止,不能松懈马虎,要日夜精勤,因为恐缘差故。任何因缘都是有定数的,我们和善知识有这段师徒之缘,就要好好地感恩、珍惜,利用这段缘分来认真修行。如果我们东修两下、西修两下,哪个都修不好,等缘分一过,我们再想挽留也挽留不住,那就很可惜了。

  佛门里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确实非常难得,佛经里讲得很明白,持五戒才能得人身,那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在谁能百分之百持得了?如果我们觉得五戒非常难做到,就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有多难得了。

  佛陀曾抓起地上的一把土作比喻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场轮回下来就是这个下场,谁能保证自己还能得人身呢?尤其是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听闻到正法的人身,更是难上加难。佛也曾比喻过这个难度,就如同一个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流,偶尔把头钻进了一个中间有空的浮木一样,几率之小可想而知。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现在日子好过,就随随便便地浪费掉。我们现在能听闻正法,那真是无量劫的善根因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日夜精勤,才对得起这份善缘,否则哪一天缘分不具足了,再想修行就没机会了。这是永嘉大师,也是历代祖师大德的肺腑之言。

  第十一,专心一行,为成业故。

  如果说日夜精勤是态度问题,那专心一行就是如何用功实修的问题了。就是行门、法门,专心就是一心,不能三心二意,这样修行才能道业有成,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为成业故是成就,就是道业。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无论修行哪个法门,都要二十四个小时用心在这个法门上,日夜精勤。比如我们修念佛法门,就一心念佛,不涉余事,这是一行,是指修,不是指学,其它法门还是可以学的,但修的时候不能杂修,要专心一行。如果今天持这个咒,明天持那个咒,后天又念佛、还想弄弄禅定,忙得不亦乐乎,心不知道安在哪里,越修越乱,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有句话说“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我们大家心要简单,学要广博,志向要很高远,但是心要安住在一个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

  第十二,亡身为法,为知恩故。

  亡身为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内心的认识上,不要总以为有个“我”,有个身体。《法华经》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身命,为法忘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世间的五欲六尘和内心的贪嗔痴所转,抽身在烦恼痛苦之外,像个大死人一样,才能修行进道,这是广泛的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简单了,就是我们用功修法的时候,要把身体忘记掉,什么痛啊、痒啊的都不管,专心一行,安心在法上,这样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刚开始练习打坐时,先修五分钟的白骨观,感觉身体坐在那里已经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样,但既没有堕地狱也没有上天堂,还不知道到哪里去,那这时我就很专注了,生怕轮回的这些六道之光会粘着我,生怕世俗的善恶是非再来粘着我,一心坐在那里念佛,这样子打坐进步得非常快,本来只能盘半个小时,这么一观照,两个小时也没问题了,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处。所以连老子都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如果能把身体忘记掉,世间的烦恼何处安身呢?

  但我们执着身体习惯了,对佛法又没有什么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难做到亡身为法,除非我们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义所在,真的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才会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识、感恩十方无量的众生。这种感恩心生起来,我们才能真的做到亡身为法,进步就比坐火箭还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险;如果再懈怠懈怠、流连流连,那就是蚂蚁上高山了,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呢?

  这就是亲近善知识的最重要的十二条,具足了这十二条,我们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个善知识绝对都会愿意度我们,都会愿意给我们说法。甚至当我们具备这十二条以后,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山河大地都会现善知识相。所以大家要记住这点,不要再哀叹善知识越来越少了,我们要从内心去检点自己,看我们是否具备了这十二条弟子相。

  (三)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不好

  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

  这就是不亲近善知识会出现的问题。是指没有亲近善知识的修行人,信力轻微,对善知识信心不足,对佛法也是一样的态度。你说他不相信吗,他也信,也偶尔来听听、看看,但意无专志,不能专心修行,很浮躁,没有主心骨。粗行浅解,对佛法理解得很浅,行为上也不能如法,所谓“浅尝辄止”,深入不下去,稍微了解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懂了。永嘉大师说的虽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起来了,更是一个浮躁的世界,这样得过且过的人就更多了。

  泛漾随机,泛漾就是随大流,大家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就像把石头扔到水里,会“扑通”一声,起个水花,然后会泛出波纹,荡漾开来,这叫泛漾。泛漾的波纹是一层一层扩大的,也越来越微细,泛到最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们现在修法不就是这样吗?刚开始听法,遇到善知识时,都很踊跃,觉得佛法太好了,师父太好了,道场也太好了,我遇到他们真有福气,一定好好修行,结果没几天,热情就小了,再过几天就又想去随便浪荡了,最后世俗因缘、机会一出现,可能还会挑佛法和善知识的毛病,就完全不修行了。“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自己凡夫习气又流浪去了,这就是泛漾随机

  触事则因事生心,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遇到事情就被事情转了,好事就开心,坏事就害怕,起心动念乱个不停。缘无则依无息念,境界过了,没有事情的时候,觉得心里没有什么妄想了,自己就很得意,以为自己心安了,佛法很有受用。其实这都错了,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违背了佛法却不自知,也没有亲近善知识去请教,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修行了。

  我们修行时总觉得妄念很多、很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懂佛法修行道理,就会以为妄念停下来,没有妄想就是解脱了,所以特别想止住。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真正心地的修行并不是“止妄念”,而是“转妄念”。

  妄想停…

《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