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P3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在身邊,他就會隨時勘驗,看我們對治煩惱有沒有氣力,所學的方法用得是不是熟悉等等。

  第八,見病生疑,堪進妙藥故

  是見解、知見,是不健康、不正常,見病就是見解不准確,因此就會産生疑惑、懷疑,會生疑,不敢肯定。這就是修行上出問題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識在旁邊,他就會給我們開“妙藥”,我們進藥以後,法身慧命就會恢複健康,繼續成長了。

  所以無論是身體上的疾病和內心的煩惱,我們都要及時聽取善知識的意見,不能隱瞞不報。善知識會告訴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這些問題,給我們妙藥,就能防患于未然。有些人在坐禅當中出現錯誤,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說,到最後可能連善知識也無能爲力了;還有些人是不服藥,總覺得沒有那麼嚴重吧?結果等問題嚴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爲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我們就要親近善知識,以便病時能及時得到良醫和良藥的救治。

  後面四條就是修行所要具備的態度了。如果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沒有這四種態度,那善知識也不會輕易把法傳給我們,因爲我們還不是法器,法傳下來也兜不住,會給我們上路修行帶來障礙,所以不能授法;如果四條全都完備無缺了,那就是難得的法器了,修行任何一個法都能夠成就。那如何才能成爲法器呢?

  第九,委的審思,求谛當故。

  是准確、得當,是詳細的意思,委的審思就是詳細准確地審察和思考,我們修的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是禅定還是智慧?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明確?下手處准確不准確?等等,我們都要認真去思維和了解,這是因爲求谛當的緣故,是真谛,真理,是恰當,恰到好處,修行很講究恰到好處,所以需要委的審思

  比如我們剛發了出離心,還沒有發菩提心,然後我們選擇布施作爲正修行,那就不恰當,做起來會很難很難。因爲在修布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別人痛苦,會生厭離心,會覺得輪回真是太苦了,我要趕快去修行,趕緊逃跑。看到衆生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兒又想那樣,你會覺得他們很可憐、很可笑、很麻煩,這就是沒有谛當。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心再去修布施,就谛當了,因爲發了菩提心的人看所有衆生都和佛一樣,無論他多壞都不會心生厭離,都會非常恭敬他,這是源于同體大悲的力量。所以我們需要詳細地審查自己的思想境界,思考所修行的方法是否得當,這也需要善知識的幫助。

  第十,日夜精勤,恐緣差故

  是精純不雜,是勤懇不放逸、不懈怠,是因緣、緣分,是錯過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從善知識那裏得到法以後,一定要日夜用功,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地修行,直到得到圓滿的受用爲止,才能再求下一個法。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善知識,他可能就專精一門,但這一門只要你學到手了,就終生受益。

  這就和當學徒一樣,我們專心跟著一個師傅學上叁年,掌握一門技巧,那就會終生受用;如果不專心,今天學學泥瓦匠、明天學學木匠、後天又去學編筐,萬一師傅一走,我們還是什麼都拿不起來,一樣也不行。

  所以我們跟一個善知識學一定要學到受用爲止,不能松懈馬虎,要日夜精勤,因爲恐緣差故。任何因緣都是有定數的,我們和善知識有這段師徒之緣,就要好好地感恩、珍惜,利用這段緣分來認真修行。如果我們東修兩下、西修兩下,哪個都修不好,等緣分一過,我們再想挽留也挽留不住,那就很可惜了。

  佛門裏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確實非常難得,佛經裏講得很明白,持五戒才能得人身,那大家可以扪心自問一下,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現在誰能百分之百持得了?如果我們覺得五戒非常難做到,就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暇滿的人身有多難得了。

  佛陀曾抓起地上的一把土作比喻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場輪回下來就是這個下場,誰能保證自己還能得人身呢?尤其是得到暇滿的人身、能聽聞到正法的人身,更是難上加難。佛也曾比喻過這個難度,就如同一個瞎眼的烏龜在大海裏漂流,偶爾把頭鑽進了一個中間有空的浮木一樣,幾率之小可想而知。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現在日子好過,就隨隨便便地浪費掉。我們現在能聽聞正法,那真是無量劫的善根因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日夜精勤,才對得起這份善緣,否則哪一天緣分不具足了,再想修行就沒機會了。這是永嘉大師,也是曆代祖師大德的肺腑之言。

  第十一,專心一行,爲成業故。

  如果說日夜精勤是態度問題,那專心一行就是如何用功實修的問題了。就是行門、法門,專心就是一心,不能叁心二意,這樣修行才能道業有成,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爲成業故是成就,就是道業。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要二十四個小時用心在這個法門上,日夜精勤。比如我們修念佛法門,就一心念佛,不涉余事,這是一行,是指修,不是指學,其它法門還是可以學的,但修的時候不能雜修,要專心一行。如果今天持這個咒,明天持那個咒,後天又念佛、還想弄弄禅定,忙得不亦樂乎,心不知道安在哪裏,越修越亂,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有句話說“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我們大家心要簡單,學要廣博,志向要很高遠,但是心要安住在一個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們的道業。

  第十二,亡身爲法,爲知恩故。

  亡身爲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內心的認識上,不要總以爲有個“我”,有個身體。《法華經》雲:“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爲了佛法可以舍棄身命,爲法忘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被世間的五欲六塵和內心的貪嗔癡所轉,抽身在煩惱痛苦之外,像個大死人一樣,才能修行進道,這是廣泛的意義。第二層意思就簡單了,就是我們用功修法的時候,要把身體忘記掉,什麼痛啊、癢啊的都不管,專心一行,安心在法上,這樣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剛開始練習打坐時,先修五分鍾的白骨觀,感覺身體坐在那裏已經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樣,但既沒有墮地獄也沒有上天堂,還不知道到哪裏去,那這時我就很專注了,生怕輪回的這些六道之光會粘著我,生怕世俗的善惡是非再來粘著我,一心坐在那裏念佛,這樣子打坐進步得非常快,本來只能盤半個小時,這麼一觀照,兩個小時也沒問題了,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處。所以連老子都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倘若無身,何患之有!”如果能把身體忘記掉,世間的煩惱何處安身呢?

  但我們執著身體習慣了,對佛法又沒有什麼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難做到亡身爲法,除非我們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義所在,真的發了出離心和菩提心,才會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識、感恩十方無量的衆生。這種感恩心生起來,我們才能真的做到亡身爲法,進步就比坐火箭還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險;如果再懈怠懈怠、流連流連,那就是螞蟻上高山了,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呢?

  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最重要的十二條,具足了這十二條,我們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個善知識絕對都會願意度我們,都會願意給我們說法。甚至當我們具備這十二條以後,十方叁世無量諸佛、山河大地都會現善知識相。所以大家要記住這點,不要再哀歎善知識越來越少了,我們要從內心去檢點自己,看我們是否具備了這十二條弟子相。

  (叁)不親近善知識有什麼不好

  其信力輕微,意無專志,粗行淺解,泛漾隨機,觸事則因事生心,緣無則依無息念,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

  這就是不親近善知識會出現的問題。是指沒有親近善知識的修行人,信力輕微,對善知識信心不足,對佛法也是一樣的態度。你說他不相信嗎,他也信,也偶爾來聽聽、看看,但意無專志,不能專心修行,很浮躁,沒有主心骨。粗行淺解,對佛法理解得很淺,行爲上也不能如法,所謂“淺嘗辄止”,深入不下去,稍微了解了一點就以爲自己全懂了。永嘉大師說的雖然是他那個時代的人,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起來了,更是一個浮躁的世界,這樣得過且過的人就更多了。

  泛漾隨機,泛漾就是隨大流,大家怎麼樣我也怎麼樣,就像把石頭扔到水裏,會“撲通”一聲,起個水花,然後會泛出波紋,蕩漾開來,這叫泛漾。泛漾的波紋是一層一層擴大的,也越來越微細,泛到最後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我們現在修法不就是這樣嗎?剛開始聽法,遇到善知識時,都很踴躍,覺得佛法太好了,師父太好了,道場也太好了,我遇到他們真有福氣,一定好好修行,結果沒幾天,熱情就小了,再過幾天就又想去隨便浪蕩了,最後世俗因緣、機會一出現,可能還會挑佛法和善知識的毛病,就完全不修行了。“老太婆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隨著自己凡夫習氣又流浪去了,這就是泛漾隨機

  觸事則因事生心,因爲沒有善知識指導,遇到事情就被事情轉了,好事就開心,壞事就害怕,起心動念亂個不停。緣無則依無息念,境界過了,沒有事情的時候,覺得心裏沒有什麼妄想了,自己就很得意,以爲自己心安了,佛法很有受用。其實這都錯了,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違背了佛法卻不自知,也沒有親近善知識去請教,那就根本談不上是什麼修行了。

  我們修行時總覺得妄念很多、很亂,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不懂佛法修行道理,就會以爲妄念停下來,沒有妄想就是解脫了,所以特別想止住。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了,因爲真正心地的修行並不是“止妄念”,而是“轉妄念”。

  妄想停…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