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淨修叁業(上)
無論是大乘佛法的哪個宗派,在修證次第裏面,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先培養修行人的福慧作爲修行基礎,即所謂的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門裏常將修行比作入山尋寶,路費和地圖就是尋寶人的必備物品。資糧位就是攢修行的路費,以培植福德爲主;加行位就是找到修行的路線,以培植智慧爲主,淨修叁業就是屬于這樣的修行。
我們皈依了叁寶,認識到學佛的好處以後,雖然也親近了善知識,發了菩提心,但身上還有很多世俗的粗劣毛病和錯誤知見,並不能一下就改正過來,所以還不是修行的法器,不能受菩提大法。
這就如同一個流浪漢參軍以後,並不能馬上接受軍事訓練一樣,必須先讓他參加新兵訓練,練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從命令聽指揮了,才能再教給他如何打搶、如何放炮和軍事原理,否則他一點規矩都沒有,拿著槍炮亂打,就會害人害己。
所以我們皈依以後,首先就要通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來淨化身口意叁業,把身口意調節爲能夠承受菩提妙果的法器,這就叫淨修叁業。叁業就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也就是全部身心的行爲和認識,淨修叁業是實修的起點。我們看永嘉大師的原文。
一、總綱
貪、瞋、邪見意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口業,殺、盜、淫身業。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淨修叁業,然後于四威儀中,漸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
永嘉大師在總綱裏明確地告訴我們淨修叁業的內容,和必須淨修叁業的原因。叁業分爲身、口、意叁類,具體包括身叁、口四、意叁,貪、嗔、邪見是意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是口業,殺、盜、淫這是身業,共十種,合稱十不善業。
既然我們能做不善業,當然也能做善業,這樣才有修行改正的可能。惡的反面就是善,所以不貪、不嗔、不癡、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殺、不盜、不淫就是十善業。
那我們爲什麼要淨修叁業呢?直接念佛把業消了不也可以嗎?其實業是一種行爲,所有的行爲都是消不了的,無論我們叁業是善、是惡,必定會感到相應的果,我們能消的是業障,而不是業。
這個業障和業是什麼關系呢?業是行爲,而業障是業對身心所産生的影響。比如我們現在被人欺負時,會很難過,覺得很委屈,同時對他人會産生嗔恨,這個業就對我們起障礙了;但我們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後呢,雖然還看不清因果,卻知道被人欺負不是沒有原因的,即使心裏難過,也不會再恨別人,業的障礙力就小了很多;我們如果開悟證果了,就能清楚地看到對方欺負我,是因爲我以前欺負過他,現在正好就還清了,借這個機會還能度化他,內心不但不會難過,還會很高興,這個業全部轉爲功德了,那就完全障礙不住我們了。
我們拜佛、誦經之所以都能夠消業,是因爲任何業的出現都是需要因緣齊備的,我們通過修行使心地發生改變時,就把因緣改變了,因緣不俱足了,本來該出現的惡業就不會出現了。其實是我們內心發生了轉變,業障自然就消除掉了,但哪天因緣俱足了這個業還會出現。現在好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到處亂拜、亂求,其實好好修行就可以免除災難,佛法是唯一能改善心地的妙藥,如果不學佛法不修行,我們如何能把貪嗔癡的習氣轉變過來?又如何能夠消業呢?所以修行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淨修叁業。大道就是解脫道、菩提道,如果我們想承受大法,必須先清淨身口意叁業,然後于四威儀中,漸次入道。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平常我們叁業不淨,行住坐臥沒有規矩,很不威儀,叁業清淨之後,日常的行爲中自然就會透露出威儀來,這樣就能逐漸地進入正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對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平常的所有行爲都是根塵相對,都能做到隨緣了達,不執著,不糊塗,善惡分明,卻不起煩惱,再進一步就是境智雙寂,冥乎妙旨,境就是外緣、所觀,智是內在的主觀思想、能觀,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環境都能夠不幹擾我們,能所雙亡,根塵脫落,就能冥乎妙旨,和大道的妙旨于冥冥之中相合了。
所以佛教勸我們與人爲善,做好事,這只是修行的基礎,並不是佛教的全部內容。如果我們不從身口意叁業下手,一開始就想修玄妙的佛法,比如止觀、禅宗等等法門,那是絕對修不出名堂來的,因爲我們還不是法器。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修行一開始,就要從身口意下手,身口意就是生命所能展現的全部。我們先要檢查一下這個生命是不是法器,哪裏還存在問題就要去修正過來,讓身口意清淨下來,身不妄行、口不妄言、不起妄念。叁業當中,以身業爲最容易下手,意業最難。在本章的內容裏,永嘉大師從資糧位和加行位,即如何淨修(行入)、爲何要淨修(理入)這兩方面,詳細地告訴我們淨修叁業的要點和原因,從而使學人從外在的行爲和內心的意識上都得到巨大的轉變,徹底洗心革面,這樣才能打好修行解脫大法的基礎。
二、淨修身業
雲何淨修身業,什麼叫淨修身業呢?殺生、偷盜、邪淫是必須要身根的參與才可以造作的罪業,所以這叁者成爲身業,淨修就是要把這些罪業改正過來,讓身根清淨下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進而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淨修身業。
第一、不殺生
深自思惟,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檢攝叁愆,無令漏失。慈悲撫育,不傷物命,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蠢動蜎飛,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方便救度,皆令解脫。這是資糧位不殺生的修行要點,告訴我們在行爲上具體如何去做,才能達到佛門不殺生的要求。
首先我們要內心很警覺,行住坐臥之中都要觀察自己、檢點自己、攝持自己,不要讓自己身犯叁愆。叁愆就是殺、盜、淫。當然如果我們連起心動念都能攝持住就更好了,所以廣義上講,身口意叁業也稱爲叁愆。
無令漏失,不要讓自己糊裏糊塗地做事情,那樣行爲上就容易有漏失,漏是煩惱,行爲上妄作既讓自己煩惱,也讓衆生煩惱,德行就失去了,所以叫漏失。內心要很慈悲,撫愛、保護一切萬物,不傷害他們的性命。這個物包括了有情和無情,有情衆生我們不能去傷害,無情的衆生也不能隨意傷害,比如青草、鮮花,我們不能隨便去踩、去拔,讓它們無辜地死掉,甚至鍋碗瓢盆,也不能隨意就去摔。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這樣去做,就說明你內心有嗔恨、殺意,但你沒有深自思惟,就察覺不到。有人一生氣,拿起東西就摔,嚴格來說這也算殺生的,所以戒律是很有層次的,想做到真正的不殺生,就必須把內心的嗔恨去除幹淨,這樣才能算殺業清淨。
比丘戒裏有個草系比丘的故事,有一群賊搶劫出家人的衣服,怕出家人去告官,就把他們用草捆起來,出家人受了不壞生種的殺戒,持得很精嚴,不敢把草弄斷,就一直被困在那兒,後來一個國王路過那兒,把草解開才救了他們。這些出家人就被稱爲草系比丘。
那這麼一講,我們是不是連飯、菜都不能吃了?當然不是,這就要說到不殺生這條戒的精神實質了。不殺生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有情衆生有痛感,我們抓它、殺它的時候,它會跑、會躲閃、會哀求、會嗔恨,因此將來也會來殺我們,那就冤冤相報無時了了,誰都走不出輪回去。而植物沒有痛覺、感情,因此稱爲無情,如果我們連植物都不吃,那就把自己害死了,這也是殺生,所以可以吃植物,但不能驕奢,不能隨意去浪費、糟蹋糧食,隨意去砍伐森林樹木,這種行爲同樣是要遭報應的。現在的環境問題不就是這麼造成的嗎?
只要我們內心有惡念,肯定會表現在行爲上,對世界、對他人、對自身構成傷害。所以不殺生其實是護養我們自己的這顆心,讓它從嗔恨裏解脫出來,慈悲撫育,不去傷害一切物命。尤其是水陸空行,這些有情衆生我們就很熟悉了。
一切含識,含識就是有神識,能區別苦樂,知道貪生怕死,所以命無大小,我們都要等心愛護,平等地去愛護它們。哪怕是蚊子、蒼蠅、螞蟻這些蠢動蜎飛,非常小的昆蟲,也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當這些小生命面臨危險災難時,我們要不怕麻煩地努力救助它們。當它們安全了,脫離困境之後,還要進一步方便救度,皆令解脫,讓它們皈依叁寶,解脫輪回,這就是一個大乘菩薩修行不殺生時的要求。
很多在家居士肯定會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因爲要收拾家務、打掃衛生啊,那些螞蟻、蟲子、蚊子等等,不殺好像根本做不到。那怎麼辦呢?戒律執行起來是有層次的,永嘉大師說的這個不殺生的要求主要是針對出家人的,居士這些暫時做不完美也不要緊張起來。但至少我們在內心要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傷害這些小生命是不應該的,要起慚愧心和忏悔心,還要回向發願使它們得以往生善處,出生便能信奉叁寶,修行解脫道,這樣的發心就是善良的,愛護生命的慈悲心自然就得到了培養。如果我們認爲這些蚊蟲可惡,都該死,心裏充滿憎恨,那就是和佛法的精神相違背了。
蘇東坡曾寫過一句話,“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用老鼠代表人們憎惡的動物,用飛蛾代表人們討厭的飛蟲,表示對一切含識都要憐愛,都要有慈悲愛護之心,不要因爲它們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些妨礙就討厭、嗔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面非常優秀的部分,更是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不殺生也就是尊重生命,有叁個層次: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吃素,也不隨喜別人殺生,第叁是放生。即無論在行爲上,還是在內心中,都要做到愛惜物命。
第二、不偷盜
于他財物,不與…
《禅修要義 第四章 淨修叁業(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