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淨修叁業(下)
叁、淨修口業
口業包括兩舌、惡口、绮語、妄語四種,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見其過患之巨。口業是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惹起禍端的根苗,修行人更要善護口業。永嘉大師教導我們要淨修口業,也分爲資糧位的修行和加行位的修行兩部分。
第一、修四實語
雲何淨修口業?爲什麼要淨修口業呢?深自思惟口之四過,生死根本,增長衆惡,傾覆萬行,遞相是非。如果認真思維考慮一下和語言相關的四種過錯,我們就會發現,語言造的業是最嚴重的。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裏面,意業是看不見的,如果不表現出來,只能傷害我們自己;身業需要身體的現場操作,所以實行起來比較難一些;眼耳鼻無法直接造業,唯獨這個舌根可以隨時隨地地造口業,也就是兩舌、惡口、绮語、妄語,能毀人法身慧命,所以口業是生死根本,能增長罪惡,傾覆萬行,遞相是非。修行到一定境界要禁語就是這個原因。
禅宗說“心行處滅,言忘慮絕。”這個時候才能與道相應。語言完全是多余的,是一種假名安立,因此也有“至道絕言”的說法。而凡夫就很執著語言文字,被人咒罵時,我們就很難受;被人贊歎時,我們就會開心;如果聽到了正法,我們又會産生正法的覺受,這就是被文字所轉了。
但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口業很容易造惡業,也很容易造善業。佛經上說,舌根和耳根、意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根、眼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斷除虛妄,修四實語。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把舌根容易造惡業的毛病轉過來,讓它去做善業,這就是淨修口業,也就是修四實語,講實話,不講假話,這就是正當的口業。四實語是針對四種口業過患而說的,包括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如實語。
此之四語,智者所行。何以故?爲什麼智者這樣去做呢?正直語者,能除绮語。绮語就是說話不實在,拐彎抹角的,這是心有谄曲所導致的口業行爲,比如拍馬屁的人就愛講绮語,我們如果能有話直說,就能夠消除绮語的毛病,心病也就能除了。柔軟語者,能除惡口。惡口是嗔恨心所致,比如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境界,就會發火、罵人,或者平時說話就很凶、很刻薄,這樣做不但讓別人很痛苦,我們內心也會很痛苦。這種痛苦將來也會感召惡報,如果不修行,以惡還惡,那麼就會越來越墮落,所以我們要用柔軟語來對治,將惡口的習氣慢慢消除掉。和合語者,能除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的習氣,要用和氣話來破除。如實語者,能除妄語。妄語就是說假話,實話實說能破除妄語。
人與人之間缺乏信譽,就是口業太多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有信譽的,希望自己講話別人都相信,可是由于無量劫來我們造下了很多口業,所以今生感得一個沒有信譽的環境,自己還喜歡講、也喜歡聽那些不正直的話。這就是業習導致的不正常心態,所以我們需要修行口業清淨。
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除疑遣惑。
正直語包括稱法說和稱理說兩種。稱法說就是如法地宣講正法,讓聽聞正法的人能夠信解明了——相信、理解、明白、了悟,這是修學佛法的四個層面。因爲我們講的是真理,對人真正有幫助,需要用正直語來講,如果我們不用正直語,別人也不會相信。稱理說,就是如理地把佛法講解出來,解除聽者的疑惑。有些人聽了佛法以後,還會對人生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疑惑,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我們要針對他的問題去如理、如法地解答,消除他的疑問。如法是按照佛陀和祖師大德的開示去講;如理就是古人雖然沒有這樣說過,但我們可以按照佛法的精神推理出符合現在時宜的做法。
比如說我們現在規定聽法時要關掉手機,過去沒有手機,古人當然也沒有這樣講過,但按照貴法賤身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推理出來,關閉手機是符合佛製的要求的。再比如吸煙、吸毒,因爲以前沒有這些東西,佛法裏也就沒有禁止過,但現在有了,我們就要禁止,這叫如理,但不是如法。如果古人已經規定好了,我們依法而行,才是如法。如理如法是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點。
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令諸聞者,愛樂受習。
柔軟語也有兩種,一種是安慰語,就是有人煩惱、痛苦、遭受災難的時候,我們不能厭棄他,要去安慰他,和他交談,這樣他就不會感覺那麼痛苦、孤獨、無助了,內心會感覺很安慰。佛菩薩都會用柔軟的言語來安慰衆生,讓衆生很歡喜。第二是宮商清雅,宮商代表宮、商、角、徵、羽五音,宮商清雅就是五音俱全、抑揚頓挫,非常圓潤、悅耳。比如有些法師,不管他講什麼,都讓人感覺特別舒服,這是慈悲軟語,所以能攝受大衆;有些人講話聲音很不和諧,聽起來很刺耳,明明講的是很正當的話,卻沒有人願意聽下去。所以弘揚佛法需要用慈悲心說柔軟語。
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鬥诤人,谏勸令舍,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平等一相。
和合語包括事和合和理和合,也就是事相上要和合,教理上我們要貫通。事和合就是首先我們不要去挑起爭端,如果看到有爭論、爭鬥發生的時候,我們還要去調解,把爭執平息下來,使大家能夠和睦相處;理和合就是佛教所講的五乘正法,彼此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要能夠把這些教理互相融會貫通起來,甚至還要融會世間法,乃至通達世間一切法。菩提煩惱,平等一相,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就是理和合。那麼修行人在退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他的症結所在,解決他的問題。
比如有人在宣講佛法的時候,常常會講到大乘就批小乘,講出世間法就批世間法,甚至說其它宗教都是邪魔外道,只有佛教是正法,這樣講法是有問題的,理事都不和合。除非是有人特別執著某個法門,修行上出現問題時,我們才可以對機地這樣去講;如果是面向大衆的普講,我們去批判道家、儒家、世間的科學技術,那就不是和合語了,甚至佛教宗派之間還會因此起紛爭。比如有人就說,中國的八大宗派,惟獨天臺宗是正宗,其它宗派都不能自圓其說,都不能圓成佛道。這樣講真是給天臺宗祖師的臉上抹黑,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圓成佛道,怎麼可能只有天臺宗呢?比如最簡單的淨土宗,就靠信願行,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證叁不退。天臺宗被稱爲圓教,是指一切法都能夠彙歸圓教一乘實相的意思。所以他根本不懂天臺宗的教理,也不懂其它宗派的教理,理上不能和合。
太虛大師曾提倡融合的佛教,也就是佛法是講宇宙生命的真理的,只要有生命存在,他就是真理的一部分。哪怕是地獄的衆生也有存在的道理,因爲他貪嗔癡叁毒俱全,有強烈的嗔恨心,所以會下地獄,乃至十法界所存在的一切理都是可以融會貫通的,也都是有前因後果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合的,因爲衆生的心是和合的。
所以我們大家做人要和合,而且更重要的是理上要和合。如果理上不和合,即使說和合語也不管用,很虛僞。比如說你對家裏人言語上都很和合,但是內心卻覺得他障礙我修行了,把他當作魔鬼磨砺自己,心不能跟他和合,那你永遠也不得真實受用。
衆生雖然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都可以進步,我們如果在前面,就要知道如何去引導後面的衆生,這個次第我們了解了,就是理上和合了,那麼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爲就都是和合的,這樣內外一如、理事不二才是佛法的真實受用。
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二理實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住不變。如實語就是我們常講的實話實說,也包括事、理兩部分:事如實就是說話要以事實爲依據,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果不實話實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就叫打妄語;理如實是指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都有佛性,具足涅槃常樂我淨功德,我們要這樣如實地對待一切衆生。
妄語戒是四大根本戒之一,作爲修行人要持戒,是不能打妄語的。所以很多人就很畏懼,受戒前常常問我說,殺生、偷盜、邪淫這些戒律都好說,就這個不妄語太難持了,好像很少有人彼此講實話的,就算平常能實話實說,有些商業秘密也不能說啊,這怎麼辦?
我們還拿佛陀救小兔子的故事來舉例,佛陀到底算不算妄語呢?我們學了這個如實語就明白了,佛陀說沒有看見小兔子,就是理如實,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哪有什麼小兔子呢?所以佛陀這樣說,非但不是打妄語,而且還是智慧和慈悲俱足的表現,既讓小兔子免于殺身之禍,又讓獵人沒有機會造殺業,更讓他們消除了日後糾纏償付的惡報。所以表面上是“妄語”,其實完全是無我利他的菩薩行,也就是我們的口業完全是讓所有衆生在一切時、一切處都得到善報、遠離惡報的行爲,這就是悲智雙運的方便妄語,而不是真正的妄語。
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事情,也把小兔子藏起來,說沒有看見,可是目的是要把獵人騙走,自己去抓小兔子,那就絕對是妄語了,所以大家要認識到妄語戒的精神實質,多檢點自己的發心。
是以智者,行四實語,觀彼衆生,曠劫已來,爲彼四過,之所顛倒,沈淪生死,難可出離。所以有智慧的人會修行這四種如實之語,而其它衆生,無始劫以來一直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這些口業過錯所障礙,顛倒錯亂,輪轉生死,很難出離。
最近有個人在叢林裏面閉關,閉…
《禅修要義 第四章 淨修叁業(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