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叁乘漸次
在整個永嘉禅的修學體系裏面,我們迄今爲止所學的內容,都屬于資糧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們從貪嗔癡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學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內容。因此無論是四禅八定、叁皈五戒,還是淨修叁業,全部都是世間法的修行,都屬于打地基和准備磚瓦的工作,修學起來雖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艱難寂寞,但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爲動力,我們就能堅持下來。這種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磚瓦齊備、操作合法,萬丈高樓的建成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基礎部分講完之後,接下去就要講到如何修行出世間法了,整個內容我們分爲兩部分,第一是高樓的圖紙部分,也就是從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間法的全部修行內容,具足正知見;第二是建築技術部分,就是如何去實修和實證,掌握具體的禅修方法。
這一章我們首先要了解出世間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叁乘漸次。我們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車、船的意思,可以載人到達目的地,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在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中,人天二乘屬于世間法,是改惡向善的正法,和世俗的善惡觀念是相吻合的;後面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屬于出世間的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區別于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認爲宗教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爲善的,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現。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改惡向善、行善積德的基礎上,一定要有“自淨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惡,跳出叁界生死輪回之外,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間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間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佛法視同其它宗教一般,將之作爲世間善法來學習,這樣修學佛法是不夠的。即使我們修成了一個世間的善人,來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這並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屬于“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們想進入佛法受用的大門,就必須立志解脫生死輪回,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我們修的就是出世間佛法了。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我們修的就是聲聞法、緣覺法,如果發了菩提心,我們解脫以後就不會舍離衆生,會再回到生滅輪回的世界,救苦救難,使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乘的修行法門了。永嘉大師把這叁乘的安立、前後次第,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講得非常詳細,內容也比較深奧,我們會在以後的修行中慢慢體會到。因爲篇幅所限,我現在只是對重要的部分進行講解。
一、聲聞乘的修行
顧名思義,聲聞乘就是通過聽佛說法而開悟,了悟了生命內在本質的修行人,原其所修,四谛而爲本行。佛說的四谛法是聲聞乘最根本的修行內容,四谛就是佛宣講的苦集滅道四種人生真谛。觀無常而生恐懼,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輪回,惡叁界之生死,見苦常懷厭離,斷集恒畏其生,證滅獨契無爲,修道惟論自度,這是聲聞乘的根基和修行內容。
聲聞乘的人,首先要觀察到“世間是苦的”這個真谛,乃至我們認爲的幸福美滿、繁榮富貴、天倫之樂都是苦的。苦是因爲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不定之中,沒有把握、沒有依賴就是無常,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我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遠,連自己都靠不住,何況其它呢?
中國字很有意思,這個“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頭是兩條眉毛,中間是眼睛和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來就要哭,長大了就天天頂著一個“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樂,苦是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在認識到無常之苦以後,就主動放棄了難以把握的物欲,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灑脫地生活,可是死亡到來之際,依然還是毫無把握地離開,即使能夠坦然面對,可是生前死後仍是個謎團。就連世間千聖之師——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生死和鬼神都屬于生命的神秘現象,世人無法通達、了解,這都是因爲我們生活在無明之中。
通過修行佛法,就能破除無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大徹大悟,從此對于生死的秘密、生命的輪回和層次,都有了准確的認識和觀照,就會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們對人生的規則不了解,只能是隨波逐流、顛沛流離,非常散亂,毫無目的,也不可能准確地規劃。就如同開著一輛不聽自己指揮的汽車,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規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這樣的生命狀態多麼令人恐怖。
聲聞乘就認識到了這些世間的無常,所謂“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會變化、失去。無論你曾經多麼年輕漂亮,容顔會隨時間老去,生命也會隨時間死去,無論財産、地位、權力、知識、外表有多大的區別,我們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並且越來越近,所以觀無常而生恐懼,就會生起一種恐懼感。
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生命的真相是永恒的涅槃,聲聞乘的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間有相的事物所欺瞞,念空寂以求安,轉而憶念內心的輕靈空寂,希望回歸到空寂無我的真實狀態,能夠完全安頓下來,自然就會患六道之輪回,惡叁界之生死。這兩句都是生起出離心的意思,永嘉大師爲了文學上的優美,用了很工整的對仗。
大家不要誤以爲生起出離心,是厭惡我們的身體和思維,想把它破壞掉,那是精神病的想法,不是智者的思維。出離心是厭離生命的雜亂無序、毫無把握,向往智慧的、安定的、規律的生命狀態的意思,這是解脫的基礎,覺悟的開始。
如果不厭離,我們就只能停留在雜亂的生命狀態裏,實現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農村的孩子,讀書往往很用功,因爲他厭離農村的辛苦,想進入大城市,或者想通過學習把農村的生活變得美好起來,因此很努力;而城市的孩子,對環境很滿足、不厭離,沒有提高生活層次的願望,幹什麼都不會很用功,也就不會有什麼進步。再比如天人,他們比人的福報好很多,可是因爲太享受了,反而沒有人修行了;而廁所裏面的蛆蟲呢,它們的環境極差,卻沒有厭離的智慧,就只能永遠在廁所裏生生死死了。
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爲,我們人生過得非常如意,家庭、事業、金錢都圓滿,就不苦了,就不需要厭離,厭離是需要智慧的,要看明白人生的毫無把握。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幾十年人生的心態,是不是和炒股票差不多?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時起時落,變化無常?偶爾運氣好,大賺上一筆很高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又賠光了,又痛不欲生。即使我們看明白了賺和賠,和我們的心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關系,可毫無把握的時候,我們就是擺脫不了幹擾,這就是苦的根源,需要佛法的禅定來斬斷它。聲聞乘就有這個智慧和根基,能夠見苦而常懷厭離,看清輪回生死之苦,厭離生命無法把握的狀態。
斷集恒畏其生,集是集谛,是苦的原因,人生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因爲害怕苦生起來,聲聞乘就會去斷集,斷除苦的原因。
佛經說不管人生多麼美滿,都有八種苦難以擺脫,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痛苦。其實通過佛法的修行,這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
比如死亡,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卻又都擺脫不了,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佛法的祖師大德,在死亡面前能夠非常安詳鎮定。有人問六祖大師死了以後要到哪裏去,六祖說“我自知去處。”不但如此,他還對自己什麼時候死,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都了如指掌,一一交代清楚,死了以後還能保持肉身恒久不壞,直至現在還在曹溪祖庭受後人禮拜、瞻仰,這樣的死亡還會有痛苦嗎?還會可怕嗎?
天臺宗九祖湛然大師,臨終之前也是預知時至,對大家說“今宵要與汝等談道而訣。”今晚要給你們講著佛法而做訣別,面對生死訣別竟有這樣的氣概和灑脫。
更了不起的是釋迦牟尼佛,臨終入滅之前,講了一天一夜的涅槃經,弟子們不舍得佛陀離開,都很痛苦,釋迦佛把弟子們都安慰好後,說:現在時間到了,我該走了。就右側而臥,安詳地圓寂了。
這種面對死亡的坦然和從容,不但古時的大德有,現在也是屢見不鮮,並不是神話傳說。所以即便我們對解脫沒有什麼感覺,至少也應該生起這種認識,就是面對死亡以及其它的煩惱痛苦,解脫的人肯定有超越它們的能力和方法,那爲什麼我們沒有呢?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要認爲反正人人都會死,那是正常的,我也不用去想。不去想就和廁所裏的蛆蟲一樣,沒有出離的智慧,擁有不了解脫的方法,就只好永遠生活在廁所裏。
聲聞乘根基的人,就有這種厭離俗世的智慧,能認識到無常是苦的,有相有爲的這一切終歸是敗壞不安之相,不再以世間的快樂作爲人生追求的唯一價值標准,證滅獨契無爲,修道惟論自度。這也是一對非常工整的對仗句,形象地說明了聲聞乘聖人的修行特點——小乘根性的獨契無爲和惟論自度,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證滅就是實證寂滅的涅槃境界,也就契入了無爲之法,而且是獨自契入的,修道也是爲了能夠使自己得度,並不是以普度衆生爲目的。所以說聲聞乘是小乘根性,最高果位是四果羅漢。
無爲是針對于有爲而言,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對,生活在根塵相對的世界裏,只要有相對,就有矛盾、有鬥爭、有力量的對比和變化,這就是以無常爲根本特點的有爲造作之法,所以都是苦的。
聲聞乘的人認定了世間是苦的這個事實後,就會再詳細地觀察到底苦是什麼內容,也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肉身、感受、起心動念、對色法的執著,…
《禅修要義 第五章 叁乘漸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