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乘渐次
在整个永嘉禅的修学体系里面,我们迄今为止所学的内容,都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们从贪嗔痴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学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内容。因此无论是四禅八定、三皈五戒,还是净修三业,全部都是世间法的修行,都属于打地基和准备砖瓦的工作,修学起来虽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艰难寂寞,但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我们就能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砖瓦齐备、操作合法,万丈高楼的建成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基础部分讲完之后,接下去就要讲到如何修行出世间法了,整个内容我们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高楼的图纸部分,也就是从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间法的全部修行内容,具足正知见;第二是建筑技术部分,就是如何去实修和实证,掌握具体的禅修方法。
这一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出世间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三乘渐次。我们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车、船的意思,可以载人到达目的地,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中,人天二乘属于世间法,是改恶向善的正法,和世俗的善恶观念是相吻合的;后面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属于出世间的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宗教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的,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现。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改恶向善、行善积德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净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恶,跳出三界生死轮回之外,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间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间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佛法视同其它宗教一般,将之作为世间善法来学习,这样修学佛法是不够的。即使我们修成了一个世间的善人,来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这并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属于“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们想进入佛法受用的大门,就必须立志解脱生死轮回,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去修学佛法,那我们修的就是出世间佛法了。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我们修的就是声闻法、缘觉法,如果发了菩提心,我们解脱以后就不会舍离众生,会再回到生灭轮回的世界,救苦救难,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乘的修行法门了。永嘉大师把这三乘的安立、前后次第,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讲得非常详细,内容也比较深奥,我们会在以后的修行中慢慢体会到。因为篇幅所限,我现在只是对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
一、声闻乘的修行
顾名思义,声闻乘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而开悟,了悟了生命内在本质的修行人,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佛说的四谛法是声闻乘最根本的修行内容,四谛就是佛宣讲的苦集灭道四种人生真谛。观无常而生恐惧,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这是声闻乘的根基和修行内容。
声闻乘的人,首先要观察到“世间是苦的”这个真谛,乃至我们认为的幸福美满、繁荣富贵、天伦之乐都是苦的。苦是因为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不定之中,没有把握、没有依赖就是无常,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远,连自己都靠不住,何况其它呢?
中国字很有意思,这个“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头是两条眉毛,中间是眼睛和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哭,长大了就天天顶着一个“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乐,苦是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在认识到无常之苦以后,就主动放弃了难以把握的物欲,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洒脱地生活,可是死亡到来之际,依然还是毫无把握地离开,即使能够坦然面对,可是生前死后仍是个谜团。就连世间千圣之师——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生死和鬼神都属于生命的神秘现象,世人无法通达、了解,这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无明之中。
通过修行佛法,就能破除无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大彻大悟,从此对于生死的秘密、生命的轮回和层次,都有了准确的认识和观照,就会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们对人生的规则不了解,只能是随波逐流、颠沛流离,非常散乱,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地规划。就如同开着一辆不听自己指挥的汽车,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规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命状态多么令人恐怖。
声闻乘就认识到了这些世间的无常,所谓“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会变化、失去。无论你曾经多么年轻漂亮,容颜会随时间老去,生命也会随时间死去,无论财产、地位、权力、知识、外表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并且越来越近,所以观无常而生恐惧,就会生起一种恐惧感。
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他生命的真相是永恒的涅槃,声闻乘的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间有相的事物所欺瞒,念空寂以求安,转而忆念内心的轻灵空寂,希望回归到空寂无我的真实状态,能够完全安顿下来,自然就会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这两句都是生起出离心的意思,永嘉大师为了文学上的优美,用了很工整的对仗。
大家不要误以为生起出离心,是厌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想把它破坏掉,那是精神病的想法,不是智者的思维。出离心是厌离生命的杂乱无序、毫无把握,向往智慧的、安定的、规律的生命状态的意思,这是解脱的基础,觉悟的开始。
如果不厌离,我们就只能停留在杂乱的生命状态里,实现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农村的孩子,读书往往很用功,因为他厌离农村的辛苦,想进入大城市,或者想通过学习把农村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因此很努力;而城市的孩子,对环境很满足、不厌离,没有提高生活层次的愿望,干什么都不会很用功,也就不会有什么进步。再比如天人,他们比人的福报好很多,可是因为太享受了,反而没有人修行了;而厕所里面的蛆虫呢,它们的环境极差,却没有厌离的智慧,就只能永远在厕所里生生死死了。
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人生过得非常如意,家庭、事业、金钱都圆满,就不苦了,就不需要厌离,厌离是需要智慧的,要看明白人生的毫无把握。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几十年人生的心态,是不是和炒股票差不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时起时落,变化无常?偶尔运气好,大赚上一笔很高兴,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赔光了,又痛不欲生。即使我们看明白了赚和赔,和我们的心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可毫无把握的时候,我们就是摆脱不了干扰,这就是苦的根源,需要佛法的禅定来斩断它。声闻乘就有这个智慧和根基,能够见苦而常怀厌离,看清轮回生死之苦,厌离生命无法把握的状态。
断集恒畏其生,集是集谛,是苦的原因,人生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因为害怕苦生起来,声闻乘就会去断集,断除苦的原因。
佛经说不管人生多么美满,都有八种苦难以摆脱,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痛苦。其实通过佛法的修行,这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
比如死亡,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却又都摆脱不了,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佛法的祖师大德,在死亡面前能够非常安详镇定。有人问六祖大师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六祖说“我自知去处。”不但如此,他还对自己什么时候死,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一一交代清楚,死了以后还能保持肉身恒久不坏,直至现在还在曹溪祖庭受后人礼拜、瞻仰,这样的死亡还会有痛苦吗?还会可怕吗?
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临终之前也是预知时至,对大家说“今宵要与汝等谈道而诀。”今晚要给你们讲着佛法而做诀别,面对生死诀别竟有这样的气概和洒脱。
更了不起的是释迦牟尼佛,临终入灭之前,讲了一天一夜的涅槃经,弟子们不舍得佛陀离开,都很痛苦,释迦佛把弟子们都安慰好后,说:现在时间到了,我该走了。就右侧而卧,安详地圆寂了。
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和从容,不但古时的大德有,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并不是神话传说。所以即便我们对解脱没有什么感觉,至少也应该生起这种认识,就是面对死亡以及其它的烦恼痛苦,解脱的人肯定有超越它们的能力和方法,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要认为反正人人都会死,那是正常的,我也不用去想。不去想就和厕所里的蛆虫一样,没有出离的智慧,拥有不了解脱的方法,就只好永远生活在厕所里。
声闻乘根基的人,就有这种厌离俗世的智慧,能认识到无常是苦的,有相有为的这一切终归是败坏不安之相,不再以世间的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标准,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这也是一对非常工整的对仗句,形象地说明了声闻乘圣人的修行特点——小乘根性的独契无为和惟论自度,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证灭就是实证寂灭的涅槃境界,也就契入了无为之法,而且是独自契入的,修道也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得度,并不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所以说声闻乘是小乘根性,最高果位是四果罗汉。
无为是针对于有为而言,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对,生活在根尘相对的世界里,只要有相对,就有矛盾、有斗争、有力量的对比和变化,这就是以无常为根本特点的有为造作之法,所以都是苦的。
声闻乘的人认定了世间是苦的这个事实后,就会再详细地观察到底苦是什么内容,也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肉身、感受、起心动念、对色法的执着,…
《禅修要义 第五章 三乘渐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