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五章 叁乘漸次▪P2

  ..續本文上一頁這些就是苦的全部內容。這些苦是我們所感受的苦果,這個果的因是什麼呢?苦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集,集是招集,因爲苦的因才招集到苦的果的意思,這個苦因就是我執,包括見思二惑。因爲有見思二惑這些錯誤的知見,就産生了錯誤的行爲,錯誤的知見和行爲就感召到了我們錯誤的感受。比如對時空的錯覺,我們認爲眼前的一切一點也不假,可是在聲聞乘的人看來,這些都如同夢中的樓閣,雖然很清晰,但都是假相,沒有真實可言。這一點很重要,是出離輪回的基礎,我們通過修學佛法,一定要認識到,否則我們就只能停留在人天乘的境界裏,無法解脫了。

  聲聞乘行者的修行次第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以他看到了生滅輪回的痛苦,也看到了痛苦的原因,知道了斷痛苦的方法,也就是滅,羨慕這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就會進行修道,最後自己親自證得這種境界,就解脫了。

  所以聲聞乘發心修道是爲了自身的解脫,自修自度,把自己度脫出來就可以了,大誓之心未普,攝化之道無施,六和之敬空然,叁界之慈靡運,救度衆生的大誓願沒有發,也沒有攝受化度衆生的智慧和慈悲,只爲解脫輪回之苦而修行,這就是聲聞乘的人。

  其實從佛法的修證次第上來說,我們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就是自己先要能自救,才可能去救別人。如果大家都掉到了水裏,我們首先自己要會遊泳了,不會被水淹死,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從誓願上,我們不能發只求自利的心,要有普度衆生的大菩提心才可以,如果沒有救人的心,就算我們會遊泳,可能也就是自己能跑到安全的地方去就行了,不會再跳到水裏去救別人,這樣做就是小乘人的根性,也就是聲聞乘,只求自利。如果能夠自利後利他,就不是單單因爲苦才修行的,這種發心就有可能成爲菩薩,菩薩修行和小乘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乘人是怎麼修行的呢?他看到苦了就想趕緊出離,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脫,通過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參禅,乃至四念處等各種觀照,把自己內心當中對于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和六塵的執著一點一點放舍掉,世間能捆綁他的力量也就一點一點被消弱了,最終能全部放舍的時候,就完全解脫了,這樣證得的就是涅槃。聲聞乘就是這樣通過小乘叁法印來修行,證得涅槃的境界的,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符合叁法印的,我們也要這樣去認識世間。

  首先看諸行無常,這是指時間上的無常。佛教認爲世間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條件組合而成的法都是不停地在變化的,所以變化是永恒的,“兩只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就如同河流一樣,任何行爲過程都不可重複,這就是諸行無常。

  執著結果的人,認爲萬法是真實存在的,當認識到諸行無常的規律後,就會感覺很悲哀、絕望,因爲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抓住,愛情、家庭、地位、財富、權力等等,全是無常變化的,不可能永恒,包括我們自己,也隨時都在變化,不可能保持恒定不動,何況其它呢?即使我們暫時可以抓住不放,它自己也會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在我們眼前,所以喜歡追求結果的人會非常絕望。

  另外一種人喜歡變化和過程,無常之理會使他很開心,因爲無常會使所有夢想都有可能實現,即便現在有煩惱和不幸,將來也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掉,不可能永遠痛苦。因爲痛苦是無常的,夢想沒有實現的狀態也是無常的,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狀態裏。也正是因爲世間的無常,我們解脫生死輪回才成爲可能,所以這一種人會感覺人生非常有希望。

  其實不管是絕望還是希望,認識到諸行無常之後,我們都會産生強大的力量,絕望可以使我們厭離輪回,希望可以使我們向往解脫,這兩種力量都會讓我們擺脫無常,解脫生死,而解脫正是對諸行無常的最好回應。

  第二點是諸法無我,這是指空間上的無常。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主宰,一種是自在,主宰就是我的東西我可以做主,比如我的身體、我的錢、我的時間,都聽我的,這是主宰的意思;自在呢,就是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

  凡夫都追求主宰和自在,所以“我執”都很嚴重,而佛法告訴我們,我執是個嚴重的錯覺,世間的萬法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比如身體,“我”並不能主宰和自在,雖然我覺得它很聽話,讓它幹什麼它就會幹什麼,其實它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聽我的支配,超越這個範圍之後就不聽了,比如我想讓身體不老、不死,它聽嗎?我想讓它不餓、不痛,它聽嗎?就算是在我們可以主宰的範圍內,也不能保證自在,比如身體雖然是我的,也聽我的,但身體壞了,那我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就不能自在了。所以我們以爲有個能控製、能主宰、能自在的“我”,這完全是一種虛妄的執著,極端錯誤的知見,就是“我執”,我執是凡夫顛倒輪回的根源。

  那實際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萬法如同火車一樣,必須在軌道上行駛,這個軌道就是因緣果報。萬法的成住壞空,一定都是在因緣果報這個軌道上完成的,出軌了就會翻車,那就是橫死、橫禍。軌道決定了火車的方向和站臺,而因緣果報就決定了萬法的生住異滅。佛教講的因果就是世間萬法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我們雖然看不見,也感覺不到,但一切萬法都受它的製約。

  所以我執是顛倒的,我們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它的虛僞性。還是拿火車來作比喻,我們可以從車廂裏走來走去,在這樣的範圍內我們好像可以感覺很自在,但絕不能從車廂跳到路上,範圍稍微一擴大就不得自在了,我們就被製約住了。因此人並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一定要因緣和合才能夠有結果。比如舉手這個簡單的動作,首先要有空間,要有自由,身體要健康,頭腦也要清醒等等,這個手才能舉起來,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熟,舉手這個結果就實現不了了。

  這樣細細地分析下來,任何行爲都是如此,我們錯誤地以爲是自主的,是完全受“我”操縱的,其實早已經被這些因緣、這些條件框定了,成與不成完全是火車按照因果的軌道運動的結果,我們能做的只是從一個車廂運動到另一個車廂而已,感覺自己爲了火車的運行在思考和操勞,其實完全是自欺欺人。

  西方有句諺語:“凡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凡人思考就如同從車廂裏來回運動,企圖改變火車的運行軌道和速度,這種行爲確實非常可笑。所以人生就是一場騙局,是命運給我們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來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因果算定了,甚至禅修的時候,我們覺得心終于可以安住的時候,也並不是真的安,而是心被臆想出來的“安”的感覺框定了,就如同我們在車廂裏不動了,但火車還是在運行的,輪回並不會因此停止。

  所以輪回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東西,身體也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存在,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如此,“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其中哪有一個我呢?這樣我們就認識到了萬法的真相——無我。

  認識到無我以後的凡夫,也會出現兩種狀態。如果他德行不好,那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作惡,因爲反正是無我的,並沒有一個我在受苦,苦也是假象,那造業也不怕了,矻矻造業,結果呢?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此生就會很痛苦,生活上不負責任,身心就會處于極其散亂、低落的狀態,也沒有人喜歡,來生肯定就更慘了。這是業障重、沒有善根的人,他會斷章取義地理解佛法。

  如果有善根、德行很好的人,他認識到無我以後,會把自己全部布施出去,更加開心地去做事情,利益衆生,再累、再委屈、再受傷害都沒有關系,因爲沒有我在承受,也沒有我去做事情。即使做了很大的善事,也不感覺自己很偉大,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會刻意地去表現,做給別人看,求名求利。這就是菩薩的精神和行爲,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比如“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所以“無我”地付出身心去利益衆生的人是最偉大的。

  而聲聞乘的人,他悟到了諸法無我,看到了萬法的當下根本就沒有一法可得以後,他會繼續去追究,那看到無我的這個是誰?這樣那個感覺有我的妄想看到無我以後,就被升華了,就會與涅槃一念相應,那麼世間雜亂、生死、善惡、無常變化的這一切法,都不會幹擾他了,他就見到了生命的最本質處,也就是如如不動的寂滅涅槃。聲聞行者因爲厭離心已俱足,馬上會將全部身心安住在這裏,生命從此獲得了完全的自由,這就是聲聞乘的修行結果——涅槃寂靜。

  聲聞乘行者證到涅槃以後,就是證滅,契入無爲了。契入的過程是有次第的,首先是在理上明白了,理上透過去了,在道理上你已經看到不生不滅的這個,也就是通過思維和觀察已經在內心確定了,世間一切相都是無常的、無我的,其實這就是見道了,就是初果羅漢、預流位的聖人境界,見惑破了;然後再以這種無我的觀念去生活,在一切事相上也證到無我,破除思惑,就是四果羅漢,完全解脫了,這就是小乘人的修行路線。

  這就如同我們上大學一樣,高中生就相當于凡夫的水平;剛剛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雖然也可以叫大學生了,但和高中生有什麼區別呢?只是獲得了上大學的資格,也一樣完成不了大學生能夠承擔的工作,這就如同預流位,初果羅漢的境界,是聖人的最低果位;那麼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後,獲得了畢業證書,就證明了自己有大學水平的工作能力,能承擔相應的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在社會上獨立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生,就如同證得了四果羅漢的果位。

  所以初果說容易也容易,看起來好像和凡夫沒有什麼區別,但說難也非常難,俗話說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們從凡夫見過渡到聖人見,不但需要智力水平和福德作基礎,更需要比考大學還要艱苦的聞思修方面的努…

《禅修要義 第五章 叁乘漸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