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
證得羅漢以後,就是解脫的聖人了,根據發心不同,聲聞乘的涅槃分爲兩種情況,一種叫有余涅槃,一種叫無余涅槃。
有余就是多余的意思,但是多余常含有貶義,中國人喜歡吉利,所以就翻譯成褒義的“有余”,其實都是東西多出來了,用不著了的意思。那麼有余涅槃是什麼多出來了呢?就是身體。這類證得涅槃的人,會感覺四大假合的身體非常多余,也不需要它有什麼抱負,更不需要什麼享受,按常人的觀點看來就完全是多余的,但它還可以活著,利用它在這個世界裏助佛宣法,把身體舍出去幫助大家做好事、得解脫,但內心仍非常執著地留在涅槃的境界裏,所以不受世間的任何煩惱痛苦影響,吃飯比別人香,睡覺也比別人安穩,做事也很積極,這叫做有余涅槃。
無余涅槃的聖人呢,也是非常執著涅槃的境界,但認爲這個身體就不是有余而是多余了,也不想利用它,覺得反正都是些無常之法、夢中佛事,還很麻煩,一天到晚吃喝拉撒很辛苦,不要也罷,所以佛在世時有些阿羅漢會自殺,把無常法毀壞掉,這就是非常消極的做法了。因爲阿羅漢解脫生死了,他死時不會感受到痛苦,可是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和傷害,甚至誤導衆生,引得沒有解脫的人也學著去自殺,這是智慧不夠的表現,所以佛陀後來就製定戒律不允許自殺。但這些阿羅漢既不願意講法度衆生,更不會過俗人的生活,那活著幹什麼呢?他就會躲到深山裏面,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等自然壽命終了,完全進入涅槃的境界,再也不來俗世了,這就叫做無余涅槃。
所以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都是有涅槃可住的,合稱爲有住涅槃,屬于小乘的涅槃,還有個涅槃的境界去安住;無住涅槃是大乘證得了空有不二實相的涅槃,就是永嘉大師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連涅槃也沒有了,當下即是,這才是真正的一點都不多余了。所以有時也把大乘的無住涅槃稱爲無余涅槃,就是在大乘看來,小乘的那個涅槃雖然是解脫境界,但就像頭上安頭一樣,把有破掉了,又多出一個空來,其實空也是多余的,所以聲聞乘還需要繼續修行,再把對涅槃的執著去除掉。
二、緣覺乘的修行
緣覺乘和聲聞乘都屬于小乘,所以合稱爲二乘,但緣覺乘行人的根基和智慧比聲聞乘高一些,所以也叫中乘,能夠不因他說,自悟非常,偶緣散而體真,故名緣覺,可以不用從聽聞入手,修行十二因緣觀而自悟,所以稱爲緣覺。
緣覺有兩種,一種叫獨覺,就是在深山老林裏面,獨自修行時,觀飛花落葉而悟道,看到春天花開了,秋天葉落了,就能悟到世間萬法無常變化的道理,契入涅槃的空寂。這種人智慧比較高,悟性非凡,沒有聽佛講法,自己就能悟道,所以叫獨覺。第二種是真正的緣覺,就是聽佛講的十二因緣觀後,以十二因緣觀爲正修行,悟入人生真相。
佛法認爲,萬法是因緣和合的産物,而因緣共有十二種,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互勾連形成千差萬別的萬法。十二因緣觀是佛教基本的教理之一,講的是萬法形成的規律。我們進入佛門,皈依叁寶、發弘誓願之後,首先就要學習四聖谛和十二因緣觀,四聖谛是聲聞乘根性的人修行的入手處,而十二因緣就是緣覺乘行人的敲門磚了。緣覺乘在小乘裏稱爲上根利智,能從十二因緣悟到生死的根源是無明,從而了斷它,證得涅槃,這就是緣覺行人的修行過程。
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是世界形成的根源,無明就是不覺、無知、愚癡,所有的無知都可以稱作無明,因此無明有很多種。十二因緣裏的無明是指我們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不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相,這種無明是與凡夫的生命同時存在的,也稱爲俱生無明、俱生我執。如果不學佛法,人活著就是糊塗蟲一個,卻自以爲很聰明,包括那些哲學家、科學家在內,對自身的起心動念、生前死後都不了解,所以有很多世界之謎、宇宙之迷等等,我們就生活在這些謎團裏面,這就是無明。
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講,無明是非常重要的,它雖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進入涅槃的必經之路。我們以後修行,進入無明狀態時,內心會空空蕩蕩,毫無妄想,也沒有動搖和生死,雖然很清楚,卻也很清淨,沒什麼需要和貪求,感覺內心很安,這就是佛教的俱生無明,也就是道教講的“無”。
道教是以陰陽未判的混沌狀態爲道的,認爲把妄想分別全部停下來,一片空靈寂靜的境界就是“道”了,所以道教講要“守拙”、“返璞歸真。”其實這只是世間法修行的終極結果,是世間禅定的最高境界,也是進入出世間法修行的門徑,但並不是解脫的境界。
在凡夫看來,無明境界也是高深莫測的,實際上道家只能將世界的形成解釋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無明一動,就有了“覺”,這個覺就是我,就是“一”,然後以我爲基點,就有了分別,分別就是二,陰陽、矛盾就出來了,哲學不是說矛盾是發展的動力嗎?矛盾出來,互相依賴、作用,因緣和合世界就逐漸産生了。
佛教用十二因緣來解釋世界的形成規律,就更加透徹和詳細了,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久了,就會發生動搖,這就是行,行動;動搖後就會有覺知,這就是識。
佛法講的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真相,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比如我們沒有妄想的時候,頭腦很清楚,卻沒有一個念頭,任何道理、概念都不存在,這就是無明狀態;稍有意識到自己的時候,心就動起來了,有了覺知,這就是識,于是能覺、所覺馬上也就隨之出現了,就是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
爲什麼名是心,色爲物呢?這個心指的是妄想心,並不是真心,比如我們說自己很開心、高興,一定是某件事情、某個人讓我們很高興,事情和人就是可見的色法,就是物。而高興就是不可見的心法,只是有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個可以拿的出來的開心和高興,所以名是心。古人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就是這個意思。
心和物兩個對立起來,就是六根和六塵相對,凡夫的境界就出現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就産生了,一直爭到現在。其實這兩派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依賴又互相對立,是無明擾動後的錯覺,根本爭不出高低上下來。
名色緣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進入了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攝入,産生六識,這個過程叫入。入緣觸,有了六識就有了感觸。觸緣受,有感觸就有感受,感受有叁種,喜歡、討厭和既不喜歡也不討厭。
觸緣愛,愛就是喜愛、貪著,感觸又會産生貪愛,其實討厭也是愛,因爲你討厭某樣東西,必定是因爲愛另一樣東西,有愛有憎其實都是愛。愛緣取,因爲愛就會去獲得、去爭取,我們從小到大幾十年,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覺得財色名食睡舒服,就會去想辦法獲取。取緣有,獲取就會有起心動念和作爲,就會有造作,這就不是無,而是有了,所以整個世界都是無中生有的。
“有”就是業力,業是身心的行爲,我們凡夫說行業,我們在哪個行業做久了,就會産生一種力量,“熟能生巧”,新的技術、新的事物就誕生了,這就是業力的作用。所以有緣生,因爲業力的緣故,萬法就出生了。比如我們努力了一生,就有了很多業,包括善業和惡業,這些業會産生一種共同的合力,促成我們下一世的轉生趣向,因爲業力無盡,我們就輪回不已,生生不息。有生必有老死,我們一出生就注定會由少漸老,由老至死,在這個過程中,業風時時襲來,自然伴隨著憂悲苦惱。所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萬法生滅的規律。
緣覺聽佛講了這個規律以後,可以用順觀十二因緣或逆觀十二因緣的修行方法契入涅槃。
順觀是從無明開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從因到果地觀下來,就會明白無明就是輪回之因,如果我們把無明消滅了,後面這些因緣就全部消滅了,輪回自然就連續不起來了。
最上根的人順觀時,只要觀到無明,就是我們坐禅時觀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卻沒有妄想的境界,就會馬上把它消滅掉;如果是中等根基的人,要觀到行識名色乃至觀到有,才有力量把無明扔掉,這些就都消滅了,生老病死也就沒有了;最下根的緣覺行者,十二因緣都觀察起來才行,也就是要看到老病死才會扔掉無明,只要扔掉無明就解脫了。
如果我們觀到無明後,不消滅它,守在這裏不動,也很舒服,生老病死也不會有,但這只是個境界,需要定力的支撐。沒有開悟時的定力都是有出定入定的,只要定力一失,念頭就又會動,後面那一系列就跟著也牽扯起來了,又無休無止地輪回顛倒去了。所謂“八萬四千劫,依舊落空亡”,能定八萬四千大劫也沒有用,智慧比定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禅宗的修行就是從無明這裏直接契入的,而對于凡夫來講,能追尋下來,看到無明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修行需要上根利智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參話頭起疑情,最大的疑情就是無明,所以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咬定一念不生這裏就是把無明參住了,所謂打破本參就是把無明破過去了。
那麼逆觀十二因緣,就是從老病死憂悲苦惱開始,順藤摸瓜,直到把無明這個罪魁禍首揪出來消滅掉,也能解脫。最鈍根的人會從老病死開始觀,爲什麼會苦?因爲有這些東西的存在才會苦;這些“有”是哪裏來的?是因爲有爲造作;爲什麼會造作?因爲貪愛;貪愛是因爲有感受;感受是來自身心的對立;對立是因爲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是因爲心的動搖;心的動搖就是因爲無明。追尋到這裏,如果一下子把無明捅破,發現無明也是虛妄的、無我的,真明現前就解脫了,所以逆觀修行也能夠破除我執…
《禅修要義 第五章 叁乘漸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