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閉著突然開始講話了,說某某人要來看我了,某某大和尚怎麼樣了……護關的師父聽得莫名奇妙,非常擔心,就打電話給我,問怎麼回事。其實他是出現幻覺了,進入了色陰魔境,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我就告訴護關的師父,如果他教理通了,繼續閉下去可能沒事;如果不通,那就趕緊讓他出來。後來護關師父又打電話來說,他又在裏面罵人,罵得很難聽,還要拿菜刀把自己也砍掉,問我怎麼辦。這還能怎麼辦?他身口意叁業都做不到清淨,肯定會出大問題,那還閉什麼閉?趕緊放出來得了。
所以淨修叁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基礎,我們在修行永嘉禅之前,要先把這些基礎在理上弄明白,最好也能逐漸地全部做到位,那麼以後修行就會比較安全。否則修行上了路,境界一出現,好的壞的什麼情況都有,你看不透,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或者就直接講出來,那就偏離了叁業清淨,不清淨就會出問題。
第二、觀修口業
如果要做到口業清淨,就要對口業的産生有正確的認識,平常就要仔細觀察自己講話的內容、態度以及語言習慣。有些人喜歡講粗話,內容就有問題,有些人講話喜歡重複,語言習慣就不太好,容易讓人生厭。所以永嘉大師又繼續從加行上教導我們,我今欲拔其源,觀彼口業,想要拔除口業的根源,就要明了口業的産生過程。
口業,也就是語言,是怎麼産生的呢?唇舌牙齒,咽喉臍響,識風鼓擊,音出其中。心識像風一樣發動了肚臍、咽喉等發聲部位,把氣吹出來,使牙齒、唇舌上下顫動,聲音就産生了。由心因緣,虛實兩別,實則利益,虛則損減。但發出來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完全由你的心來決定,因爲心存分別取舍,就有了語言的虛實區別。實話會利益德行,所以說實話時,內心會感覺很踏實;而假話就會損減德行,所以說假話時,內心就會感覺很慌張。
人人本具真心佛性,但凡夫都迷失了,都以虛妄心生活,我執就是虛妄心,所以凡夫都是利己的,爲了個人利益自然就很容易說假話。假話說多了的人,內心是很虛的,總要考慮我上次是怎麼說的,這次別說漏了嘴,對不上號了,一句謊言就需要再編織一萬句來支持,心就定不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不定,眼睛就會亂轉,內心也非常疲勞、矛盾、痛苦。所以說假話雖然滿足了貪嗔癡的虛妄心的要求,卻違背了自己的真心,這是很劃不來的。
有些人爲了博得誠信,都需要打廣告、做包裝,如果是假貨,那包裝、廣告做得越好,假的東西就越增長,真實的東西就越損減。如果我們每次講的都是真話,就不需要考慮很多了,實話實說就是了,那就是和真心在一起了,當下産生的磁場就是有利益的,內心會很踏實、安定,眼神也會有力、不慌亂,這既利益了內心的功德,也增長了外在的誠信。
實是起善之根,虛是生惡之本。善惡根本,由口言诠,善惡從內心發出來,由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實話是起善之根,生起善法的根源;假話是生惡之本,産生惡業之根本。所以佛製戒律不能打妄語,我們在弘法時也一定要講實話,否則不可能真實地利益社會大衆,這種觀念非常重要。
比如講到神通、因果報應、殊勝的感應,或者禅修的境界等等,千萬不要講假話去吸引大衆。明明你沒有觀察到這些因果報應,卻自己亂編一個嚇唬別人;明明沒有得到禅定受用,卻說自己禅定自在,這樣做就是大妄語,是生惡之本,只能減損自己的德行,也不會增長衆生的信心,那就不是弘揚善法了。
雖然你認爲自己是好心,讓衆生都信佛,可是這個好心裏面卻存著惡念。什麼惡念呢?就是我執。這個我執是如何表現的呢?它是通過希望佛教興旺而表達出來的,所以很難察覺到。就是我們內心會認爲,如果大家都信佛了,佛教就光榮了,我們作爲佛教徒臉上就有光了,這樣的發心就不是善心,有違佛陀出世的本懷。
釋迦佛出現于世的惟一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讓我們不要被虛妄的假相所迷惑,不要被煩惱痛苦所顛倒,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真心,引導大家回歸到真實的生命狀態,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從來沒有說過,要創立一個教團,要成爲世界最高的宗教。所以佛菩薩都是爲了衆生的根本利益來弘揚佛教的,自己通過修行佛法得到身心利益後,再把這個利益真實地弘揚出去,讓衆生也能得到利益,這是佛教的真實目的。
古德說得好,“要想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但贊歎要贊歎真實之處,並不是要打妄語,去做虛假的廣告和包裝,佛法是摒棄這些的。我們贊歎真實的佛法利益,就是弘揚佛法,佛法也自然會興盛。如果我們是爲了某個團體的利益,甚至去打妄語,去鼓吹,那就是造虛诳語的惡業,怎麼可能起到弘揚佛法的作用呢?所以我們要如實地觀察自己的發心,規範自己的發心。如果還觀察不到,就要嚴格按照戒律去規範自己的語言和行爲。
诠善之言,名爲四正。诠惡之語,名爲四邪。诠是诠釋、表達,表達善心的語言,稱爲四正,就是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如實語;表達惡心的語言,稱爲四邪,就是绮語、惡口、兩舌、妄語。邪則就苦,正則歸樂。就是接近的意思,四邪離苦果就近了,四正就能讓我們回歸真實的快樂。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道之本。如果我們能夠如實語,福德、智慧就在增長,所以善業是我們成道的因緣;妄語就會敗壞自己的德行,無德無慧還怎麼修行呢?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所以有智慧的人要用心去扶持自己的四正,說如實語來建立誠信,建立自己的法身慧命,誦經念佛,觀語實相。在誦經念佛的時候,不執著語言文字,觀察語言的實相,也就是真心。語言是從真心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透過語言看到它所指示的真心,依指見月。真心是無相的,哪裏還有語言文字呢?哪裏還有開口與默然呢?所以言無所存,語默平等,是名淨修口業,這就叫做淨修口業。
比如我們誦經念佛的時候,只是把語言一句一句地讀下去,不起分別妄想,直接去感受語言的內容,這就是心的真實狀態。讀與不讀、聽與不聽都是平等的,都沒有妄想、執著、分別,內心沒有任何動搖,這就是口業清淨了。
如果我們講假話,就做不到清淨,因爲心裏一直要算計,很慌張、很動搖;實話實說呢,就很坦然,有什麼就講什麼。說話就像大雁飛過來,心湖裏有個影子一樣,說完就如同大雁飛過去了,一點痕迹也沒有留下,說與不說心湖裏都非常清淨,不需要思考算計。清淨心流露出來的語言會産生清淨的力量,煩惱心流露出來的語言還會汙染其它人,所以我們要把語言當作一種清淨心的流露,而不是煩惱心的流露。
四、淨修意業
身口意叁業當中,淨修意業是最難的。難在哪裏呢?難在意業的無形無迹。身業是身體的行爲,口業是語言的行爲,而意業是思想的行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意識。不犯身業、口業比較容易,強製性地身體安坐、口中念佛就能清淨下來,可意業很難強製清淨。我們不是常常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嗎?或者禅坐時也常常覺得妄想多的不得了。妄想就是意業,如果不能把妄想停下來,清淨意業,我們就很難體會到法喜。
所以妄想也是一種業,如果不清淨,它會嚴重地障礙我們的行爲。比如我們打坐時,如果總想著某一類事情,那就說明我們肯定沒有看透這類事情,這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比如總想著錢,那在錢的問題上我們就存在煩惱;總想著美女,那肯定是色的問題解決不了;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就會站在無明裏去考慮問題,結果就越想越走投無路,意業就不可能清淨下來了。
意業不清淨的原因就是我執,表現出來就是貪嗔癡,所以大多數人會因爲愚癡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因爲凡夫都在無明裏,不懂得事物的真相,都是有“我”的,所以考慮問題就會從我執出發,以我爲根本,以我的立場去觀察別人,這就是愚癡的表現,那麼所有觀察的結論都是片面的。
比如我們看對面的人,就只能看到他的前面,背後就看不到了。你如果以爲前面就是他的全部,那肯定就錯了。所以只要是從我執的角度出發,得到的結論都是偏激的、偏頗的、不圓滿的。你可以說我看到他是什麼樣子的,但不能錯誤地認爲這就是他的真相、他的全部,否則就是盲人摸象,完全錯掉了。凡夫因爲愚癡,所以思維總是單行道,一條路走到黑,很容易就走入死胡同了,這是意業産生障礙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貪欲和嗔恨。貪欲和嗔恨會影響我們內心的智慧,貪心生起來時,不該拿的就拿了,不該想的還會去想;嗔心生起來時,憤怒會使我們失去理智。這樣的身心都是不健康的,真正健康的身心不以貪欲和嗔恨作爲標准,也不以愚癡無知的心態作爲標准。那如何才能達到健康的身心、清淨的意業呢?永嘉大師通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兩部分,教導我們如何把邪惡、錯誤的意業清淨下來。
第一、邪念過患
首先我們要了解邪念的過患,要深自思惟,善惡之源。要深刻思維意業上、思想上的這些錯誤的根源,深入地觀察善念和惡念的根源,皆從心起,都是從我們內心生起來的。
邪念因緣,能生萬惡。邪惡的念頭是生起萬惡的因緣,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個念頭就能影響到我們的整個世界,比如貪心起來了,那我們的整個世界就是互相占有,而沒有付出和奉獻;如果嗔心起來了,世界就是互相憎恨、嫉妒,而沒有慈悲和關愛。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都會爲了這個念頭去服務,是不是這樣?
正觀因緣,能生萬善。那麼當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也都是善的,所以能生萬善。我們一念慈悲的時候,就會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整個身心就是善良的正面狀態。如果你遇到了壞人,就想把他消滅掉,好像很有正義感,其實這個嗔恨的念頭使你的身心感受到的是…
《禅修要義 第四章 淨修叁業(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