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來只是一種定境,並不是解脫境界,打開了無漏的智慧才叫解脫。妄想止得住固然不錯,但必須要有智慧來駕馭,如果妄想停下來,卻沒有智慧覺照,那就是外道。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感覺沒有妄想、心裏很安時,就會以爲自己悟道了。這樣去修不但我執很難除掉,還極有可能就成了天魔外道,那麻煩就大了,所以不親近善知識很容易造成類似的問題。
那妄念靠什麼轉呢?就是靠智慧、正知見來轉,轉貪嗔癡爲戒定慧,能轉過來就不會被妄想所惑。所以我們把修行上不去的原因歸結到妄念上是錯誤的,就像把敗國亡身之罪歸結在女人身上一樣。君王都是需要女人的,只要君王有智慧,即使妻妾成群也不會被女人控製住;我們其實需要有妄想,沒有妄想連生活都無法自理了,還談什麼成佛度衆生呢?只要我們有了智慧,妄念就會爲我們服務,我們卻不會被妄念所控製,如此修行才能成就菩提大業。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修行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是盲修瞎練,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因事生心爲動、爲有,緣無則息念爲靜、爲無,兩者都是和境界相對的,內心並不是動靜一如的平等觀,而是有無相對、有得有失的凡夫見。執著在這上面,卻以爲自己修行很得力,那危險就很近了。
其實生命就是有動有靜、有止有觀、有定有慧的,但一定要等觀,動靜一如、止觀一心、定慧等持才是完美的生命,不等觀就是畸形發展。我們平常的凡夫心都是非常散亂的,沒有定也沒有慧,修行之後呢,又容易犯兩個錯誤,一個是追求定,一坐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卻沒有智慧,一點小境界來了都看不開,掉在裏面出不來,定力好嘛;另一個是追求慧解,喜歡聽聞經教,也能說得頭頭是道,可因爲一點定力也沒有,習氣轉不過來。這兩種都是畸形的修行,有無兩樣患得患失,動靜不能等觀,這也是不親近善知識容易出現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還在修行的路上行走時,並沒有駕馭所有境界的真實智慧,常常會被境界所轉而不自知,而善知識卻是慧眼如炬的,能帶我們從迷陣裏走出來。而且在一定階段內,修行境界越高,越需要善知識的指點,因爲這時候出現問題,往往就是大問題了,就像車開的速度很快時,方向稍微打錯一點,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故,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只要我們還在修行路上,就必須隨時有善知識的保護和不停地調教,不親近善知識是絕對不可能安全地到達目的地的。
二、戒驕奢意
驕是驕傲、我慢貢高,奢是奢侈、不惜福,這兩點是修道的兩大障礙,因爲修行就是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如果我們很驕傲,貢高我慢,自以爲了不起,還怎麼繼續學習、修行呢?不修學佛法又如何能增長自己的智慧呢?如果我們生活很奢侈、浪費,那如何積累福德呢?福慧都無法增長,我們還談什麼成佛成道呢?所以永嘉大師深恐凡夫這兩大缺點給修行帶來障礙,又苦口婆心地分了兩個層次來勸導我們,一定要戒除驕奢。
衣食由來,長養栽種,墾土掘地,鹽煮蠶蛾,成熟施爲,損傷物命,令他受死,資給自身。但畏饑寒,不觀死苦,殺他活己,痛哉可傷!兼用農功,積力深厚,何獨含靈致命,亦乃信施難消!雖複出家,何德之有?
這是第一個層次,從人的衣食住行上來反省,讓我們意識到,只要是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就肯定會牽扯殺生害命。比如爲了食物去栽種,墾土掘地傷害昆蟲;爲了衣服去煮蠶蛾,抽絲剝繭,也是損傷物命……因爲害怕自己饑寒而去殺他活己,想想真令人心痛,居然能這樣自私地活到現在!雖然出家了,可是究竟對衆生做過什麼有利益的功德呢?又有什麼值得去驕奢的呢?
所以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修佛法,那肯定就是在殺生、消福。有人說我吃素,從來不殺生,那只是沒有直接殺生而已,其實間接地不知已經傷害了多少生命了。比如我們吃的米面,都是耕作而來的吧?尤其是現在,機械化翻地、收割,噴殺蟲劑,你能說自己和殺生無關嗎?除了吃飯,還要吃菜吧?還要喝水喝茶吧?細想一下,每個人都有殺生的份啊!就算出家了,除了吃飯,還要弘法蓋廟吧,挖地基時也會傷害很多衆生。一般廟裏都會誦《地藏經》來超度他們,據說寺廟蓋好後,只要有阿羅漢在廟裏住上一夜,這些衆生就都會得度了,可我們也不知道誰是阿羅漢,就只好多誦《地藏經》了。
永嘉大師把這些殘酷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再驕奢放逸了,趕快日夜精進、專心一行地修行吧!只要能心安了,安心就是福,如果心不安,福報就分分秒秒地在損失,補也補不過來,總有消失殆盡的一天。
所以我們要看清自己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德行,生起慚愧心,只有勇猛精進地修行,才能使衆生得到大利益。這是戒驕奢第一個層次,接著,永嘉大師又發出了更深的歎息:
噫!夫欲出超叁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爲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爲恥。故智人思之,甯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癡,貴身賤法耳。
唉!雖然我現在修學佛法,想超出叁界,卻空有志願,並無絕塵之行。塵是塵世、叁界,並沒有開始真正的修行,空有男子之身,卻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毫無膽識,如同小女人一般,不是大丈夫。
什麼叫大丈夫?能夠擔當起弘法利生的菩提大願的人、帶領衆生走出輪回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比如叁寶中的僧寶,包括比丘尼,也包括發了菩提心的居士大德,都是大丈夫。不發解脫心、菩提心,總是被自己身心的煩惱所困擾的人就是小女人。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之所爲,非帝王將相所能爲也。”這個出家是指出煩惱家。
小女人是什麼樣的心態呢?終朝擾擾,竟夜昏昏。擾擾用得非常形象,就是沒事找事地瞎琢磨,心不安甯,閑下來就煩,東家長西家短地隨境亂轉,或者把自己安排得很“充實”,弄點名、弄點利、保養保養身體、再修修福報……竟夜昏昏,白天折騰得很累了,夜裏就睡得很死,也無法修行了,天天就這麼浪費下去了,這叫“浮生擾攘”,道也沒有,德也不修,混吃等死一般。所以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爲恥。乖是違逆,阙是缺少,負是辜負,四恩是佛法僧叁寶恩、父母恩、衆生恩和國土恩。上無弘法之能,下無利生之德,也辜負了父母師長的養育之恩,這樣的人生真是可恥啊!
故智人思之,甯有法死,不無法生。有理智有智慧的人就能想明白這些道理,修行比活命更重要,甯可自己有法而死,也不無法而生。大丈夫處世就是應該這樣,絕不能貴身賤法,如果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很寶貴,怕吃苦而不去修法,非常驕奢,那是非常愚癡的人,是智人所不爲的。修行人一定要戒除驕奢,才能安然入道。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