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皈依三宝
有些人去寺庙的时候,出家师父看你对佛学比较感兴趣,常常就会问:“你皈依了吗?”你常常会回答:“我已经皈依某某师父了。”或者“皈依某某寺庙了”,“领了皈依证了”等等,你觉得皈依了,佛就能保佑你,不皈依佛就不会保佑你。其实这些回答都表明你还没有真正的皈依,不懂得皈依和三宝的含义。
皈依三宝是整个佛学的基础,我们要非常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生起真正的信仰,才能保证我们一直会按照佛法僧的指引去修行,中间不会出现叉路和歧路。那什么是真正的皈依三宝呢?我们看永嘉大师的原文: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剎。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
这就是皈依三宝的偈颂,三宝就是佛、法、僧,是整个佛法的代表。前四句是皈依佛宝,中间四句是皈依法宝,后四句是皈依僧宝。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法,僧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因此皈依并不是形式,也不是皈依某个人、某个寺庙,更不是有了皈依证、念念皈依文就算皈依了。皈依首先要有至诚恭敬信仰的心,要稽首。首就是头,稽首的原意是“引头至地”,也就是磕头的意思。稽首也叫“头面接足礼”、“顶礼”,就是用人最高的头去顶对方最低的脚,这是古时对待最尊贵客人的礼节,我们皈依三宝就要生起这种无比恭敬的心才可以。
“圆满遍知觉”是佛,“湛然真妙觉”是法,“清净诸贤圣”是僧,对三者都要稽首,表示佛陀的境界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所走过的道路是我要顶戴受持的,所有经典所阐释的道理都是最高深、最了不起的,都是我要如法修学的;所有僧人都是三宝的住世代表,都是我修学的榜样。佛法僧是我生命中最宝贵、最尊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有这样的心态和认识才叫“稽首”,修行的时候我们才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如果我们一边念经、礼佛、听开示,一边觉得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去玩或者去工作,那就没有做到“稽首”。
稽首还表示我所至诚恭敬的三宝都是可以企及的、可以达到的,并不是空中楼阁,这就是“接足”的含义,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所不共的地方。比如有些宗教,只有一个上帝,其它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新的上帝,这就不是“头面接足”,和佛教就完全不同了。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三宝是佛,我们也是佛,但我们是未来佛,所以我们需要稽首皈依三宝,而顶礼三宝其实就是顶礼我们自己。
古人是很讲究礼节和气节的,古人讲“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地,中跪朝廷、下跪父母”等等。对那些自己不尊敬、不爱戴的人是不会行“稽首”这么隆重的礼节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稽首”、“叩头”这种礼节基本已经废止了,我们现在见面都握手,这体现了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很简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但“稽首”依然保持在佛教的礼仪中,并没有改变。
“稽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彼此之间高低的区别,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把三宝和世俗的很多思想观念无序地、杂乱地叠放在一起。比如我们会觉得财色名利和佛法一样重要,甚至为了世间的利益和享受会放弃修行。什么都得不到了、万念俱灰时,才会想到来学学佛,想从佛教的角度来得到些心理安慰、得到些好处;觉得皈依了佛就会保佑我,不皈依佛就不保佑了。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迷信观点,根本就不是皈依,也不是学佛。
佛法讲述的是生命的真相,我们学佛是学习智慧,并不是求神问卜的迷信。有了智慧以后,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及人世间的森罗万象都会了解得很清楚,心里会非常清净、安定、明了,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也不会再有杂乱的行为,周围的环境就渐渐好转起来,层次也会拉开了。
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诸恶莫作,就是世间有烦恼的这一层是比较低的。第二层是众善奉行,善永远比恶要高,但善恶还都是世间法。第三层是自净其意,也就是要超越善恶,善恶俱泯、解脱轮回,这就是出世间法了。这三个层次就是整个佛教的内容,因此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人生的真相,让我们不再颠倒妄想、造业受报,不但能自救成佛,还能去救其他的亲人,让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远离生死痛苦。对于这样的佛、对于这样的法、对于这样的诸佛使者,除了稽首皈依,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的感恩和尊重呢?
一、皈依佛宝
圆满遍知觉是佛宝,圆满和遍是一个意思,遍是普遍,真理都是普遍的,觉悟到普遍的真理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是圆满的,这就佛。我们现在只感觉肚子饿了有饭吃就好,有房子住就好,累了能休息就好,思想或者知觉性只是停留在眼前的生活当中,最多也就能遍及到生后死前的这短暂几十年的人生中,甚至觉得能把世间法全部搞明白的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们生前从哪里来,死后又到哪里去?无法遍及到这里,就不是圆满遍知觉。唯有佛才是圆满遍知觉的。佛不但内在自觉了,而且也觉悟了宇宙人生、乃至九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这才叫遍知觉,普遍地知道、了解,而且非常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知和觉是有一点区别的,知是一种客观的,对外在事物的了解、了知,觉是内在的觉性,就是每一个众生都本来具备的、不用去修证的,也叫佛性。因此觉都是正觉,没有邪觉;而知属于后得智,却有正知和邪知,知的范围也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所要稽首的,所要顶礼和遵循的,是最圆满、最普遍的真理,而觉悟了最圆满、最普遍真理的人,就是佛。圆满遍知觉总摄了佛的含义,也就是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万德具足,这才能称为佛。
这个偈颂的后面三句,是佛的三种形态,也就是法、报、化三身。很多寺庙的大雄宝殿里都供奉着三尊佛像,释迦佛的三身,中间一尊是法身佛,右边的是报身佛,左边的是化身佛。一般中间的佛像要高大一些,因为法身是诸佛和众生所共的,毫无差别,也叫真佛,而报身和化身则随因缘和愿力的不同而不同了。
寂靜平等本真源,这是指法身佛。佛讲的“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站在法身的角度上讲的。法身是无相的,遍一切处,也叫真心、佛性,是一切众生本俱的,并非修得。我们大家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乃至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的法身佛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讲众生平等就是指法身的平等。
既然是平等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顶礼呢?还要皈依呢?可见佛和我们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觉与不觉,佛陀是觉者,他证得了法身;我们虽然也有法身,但我们不觉,迷失了,不知道法身在哪里,所以得不到法身的利益,虽然有,却和没有一样。佛经里有个比喻,人人都有个变化无穷的如意宝珠,但都被缝在口袋里了,我们找不到就只好去要饭;佛陀觉悟了宝珠的下落,所以就能自在无碍了。我们皈依就是要听佛陀的话,把自己的如意宝珠找回来,不再去作乞丐。你说这个皈依值不值呢?我们要不要顶礼呢?
有人说,佛陀找到了自己的法身,那我的法身在哪里佛也知道吗?当然知道,佛是圆满遍觉知嘛。凡夫都执着你的、我的,分得很清楚,所以明白不了这个法身,其实法身是我们与诸佛所共的。佛知道了自己的法身在哪里,当然也就知道我们的法身在哪里了,将来我们开悟了,也自然知道别的众生的佛性在哪里。
法身是无相的、遍一切处的,那还会有动乱吗?会有区别吗?有你我他之分吗?当然没有。法身是寂靜、平等、本真的,寂是寂灭,静是没有吵闹、没有动摇,寂静是不动摇、不散乱;平等就是无差别,犹如虚空;本真是本来具足的、唯一真实的;源就是万法之源,也就是法身佛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相,本相其实就是无相,是一切生命之源,是清净、无相、遍满一切处的真佛。
所以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法身里面,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是法身的作用,我们的贪嗔痴、杀盗淫妄也离不开法身的作用。比如我们都能思考,思考都是意识的作用,我们看得到意识吗?看不到。但意识是确实存在的,能指导我们的行为。意识人人本具,就如同我们的“法身”,但想好、想坏就不一定了,好的想法就表现出好的行为,坏的想法就表现出坏的行为。行为都是可见的、有差别的,意识却是看不到的,因此是没有差别的,但一切行为和思考都离不开意识的作用。
再打个比方,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河流里的生物非常丰富,代表我们无尽的轮回当中积累的各种善业和恶业,法身就是河流的源头,佛菩萨和我们是共有一个源头的,从源头流出来的水一样,江河湖海却不完全一样。佛菩萨的生命之流是被清理了的,所以非常清净、平静,能像镜子一样把沿途的风景都清晰地反应出来,能圆满遍知觉;我们的生命之流是被污染了的,非常肮脏,还有惊涛骇浪,各种烦恼翻滚个不停,所以什么风景也看不明白,这叫“无明”。
源头虽然都一样,我们却没有佛的受用、庄严和德行,所以就要通过修行来清理我们的生命之流,把内心产生的烦恼慢慢地消除掉,把过去的习气修改过来。就像治理污染,让河流恢复本有的清澈一样,河流只要一干净,功德马上就显示出来了。比如二三十年前,很多的河水都很干净,可以用它洗衣服、洗菜、洗澡……干什么都行。现在呢?基本都污染掉了,不但不能用了,还会污染空气和其它河流。所以并…
《禅修要义 第一章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