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一)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一)

  思维八苦

  (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一、八苦的关系

  (一)五取蕴的名义

  “取”是烦恼的异名。有漏蕴是从烦恼生起的,所以从因上取名为“取蕴”,就像水力发的电叫“水电”一样。所以五取蕴就是有漏的五蕴(有漏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的积聚)。

  要知道,五蕴有两种,有学道圣者是无漏的五蕴,凡夫是有漏的五蕴。这里抉择轮回苦,所以只观察有漏五蕴的状况,用的名词也是五取蕴而不是五蕴。

  (二)前七苦与五取蕴苦的关系

  一般会把八种苦看成是并列关系,认为在前七苦之外另有一种独立的不好理解的五取蕴苦。这是不认识前七苦和第八苦的关系。实际上,生、老、病、死等苦是差别相,五取蕴苦是总相。换句话说,生老病死等苦都是五取蕴上的苦相。

  二、思惟八苦的方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心法要》里开示:“三有中具诸苦相,所有种类尽力思,见彼全为蕴过患。”“所有种类”,是要求思维苦时要全面、具体;“尽力思”,是要求竭尽自己的观察智力进行思维;“见彼全为蕴过患”,是要求每种苦都见到是五取蕴的过患,要归到“五取蕴苦”这个根本上来。

  落实在观察八苦上,思维的方法就是:(一)生等每种苦都从各方面思维它的苦相;(二)每种苦都见到是五取蕴的过患。

  三、为什么要把种种苦统归在五取蕴苦上

  原因有下面这几方面:

  (一)能对苦谛生起统贯的认识

  一般人只认识单个的生老病死等苦,意识不到这些苦全是五取蕴显现的。如果不去把苦归结到五取蕴上,那就永远不会认识一切轮回苦只是一个五取蕴苦。相反,在每观察一种苦时,都能见到是五取蕴上的苦,这样任何轮回苦都归在五取蕴苦上,五取蕴的面目就会逐渐显出,会看到它是生发无量诸苦的苦器,是无量过患的所依。这时再看六道林林总总的苦,就见到样样都是五取蕴苦,就有统一的认识。善趣恶趣的苦、前生今生的苦、分门别类、相状各异的苦,就整个统归在“五取蕴苦”上。

  以前对苦的认识是分散的,就像一百颗珠子没有用线穿起时,零零散散,东一个西一个。现在把一切轮回苦都统贯在“五取蕴苦”这条主线上。比如生苦,就是五取蕴受生时的苦;老苦、死苦,就是一期同分五取蕴成熟、弃舍时显现的苦。地狱苦,就是五取蕴受生地狱时显现的炽热、砍截等苦;欲天苦,就是五取蕴受生欲天时显现的五衰相现、死殁、堕落等苦。坏苦,就是五取蕴显现乐受的苦相;行苦,就是五取蕴每刹那成为苦因的苦相。

  像这样,不论生老病死等七苦,还是坏苦、行苦、恶趣苦、天苦,都首先分步分段地思维,然后见到每种苦是五取蕴的过患,由此就能把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穿成一贯,见到五取蕴的相续是一条连绵不断显现苦的长河。再看“五取蕴”,就真正认识它是“苦苦器、坏苦器、行苦器”。返照自己当下的这个身,就能作意它是苦器。

  (二)能通达诸多法义

  抓住五取蕴苦这个要点,多次地去思维,原先理解肤浅、泛泛而谈的很多法义,就会开始融会贯通。

  比如系缚是什么,以前只是空泛地说:“就是还绑在轮回里、还没有超出生死”等等,现在把整个轮回现象都归在五取蕴这个主体上,就知道系缚的意思是说,在还没有生起无我智慧期间,一定是以我执起烦恼,以烦恼造业,以业取后有的蕴,导致五取蕴前一刹那灭去,后一刹那又生起;后一刹那灭去,再后一刹那又生起,不断地由前前取后后三有的蕴,始终系缚在三有的轮转中。所以系缚的体性就是在三有中结蕴相续。

  反过来,什么是“解脱”?就是生起了真实对治——现见无我的智慧,从此去我执、断烦恼、不造有漏业,因此在宿业消尽之后,就彻底止息三有的结蕴相续,这就是解脱。

  又如常说的“轮回如火坑”是什么意思?这也只有认识了五取蕴苦才会明白。五取蕴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由惑业的因缘造成,所以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而每一刹那又都是苦。所以就像火坑,任何一点都炽热,无有清凉。火坑表达的是五取蕴相续中的一切刹那都是苦的,没有一刹那安乐。

  又比如《四百论》讲的:“智者畏惧善趣,等同地狱。”知道五取蕴苦,心里就特别清楚,知道这是因为善趣和地狱在五取蕴苦上是等同的。

  又比如要认识求解脱心的相状,关键要知道求解脱什么?就求从结蕴相续中脱出。为什么要求解脱?因为只要这个五取蕴还在相续结生,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中出生从地狱到天界的无量诸苦,这是轮回无量苦的生处、来源,不从这里脱出,就没有真正的安乐。这样发起迫切寻求从中脱离的心,就是求解脱心。

  转过来就知道,不对五取蕴的自性生起厌离,求解脱心就没有发生之处。因为厌离五取蕴,才求解脱;不认识五取蕴的自性,不厌离它,希求解脱什么呢?求解脱心是从“厌离五取蕴”这一点上发起的,不厌离五取蕴就没有发起的所依。

  又比如,大悲的相状是什么?就是对于三界有情流转生死,平等地生起拔苦的心。为什么平等地生悲心?就因为六道上上下下的任何有情都系缚在五取蕴苦中,要拔除的苦不只是一个支分苦,而是要拔除五取蕴总苦,这才是真正让众生脱离生死大苦,得到真正的安乐,大慈大悲的内涵是在这上面。

  总之,这是重要的关口,能在这里突破,像“系缚”、“解脱”、“厌离心”、“求解脱心”、“大悲心”等等的法义和修心的方向就会显得非常清楚,能从根本上全面打开。

  (三)能区分世间道和出世间道

  只要懂五取蕴苦,就会这样区分:能造成五取蕴苦的道,就是世间道;能寂灭五取蕴苦的道,就是出世间道。这里只有两种走向,一种走向,造成结蕴相续;一种走向,止息结蕴相续。这就是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分野。

  总的来说,只要还没有生起寂灭五取蕴苦的意愿,还没有修持无我正道,所作所为就都造成结蕴相续,即使修福、修定,也都成了生死业因。或者这样说,只要还处在爱著世间的心态中,还在随我执而转,所作所为就都结生三有的蕴,这样的道就是从三有的因通向三有的果,是轮回的道。

  只有认识了从五取蕴中只会源源不断地生苦,看清它的本性,迫切寻求解脱,而且找到了能解脱的无我正道。这之后,以出离心摄持,安住在无我中,才走上了出世间道。

  (四)能趣入集、道、灭三谛的观察修

  我们认识了五取蕴苦是最可怕的苦,是源源不断出生六道无量众苦的总的苦器,就像抓贼一下子抓到了真正的贼头子一样。锁定这个靶子之后,我们寂灭苦就有的放矢,再不像以前那样,认识上一片模糊。自己的目标已经明确,要寻求的就是寂灭五取蕴苦,它成为一生最重大、最迫切的事。

  当五取蕴的过患越来越清楚地认识时,就像发现自己身上有了癌症一样,想尽一切方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成办这件事。这就驱使着自己的心去观察它的因,是由什么因造成了五取蕴苦。这样追问就把心带入观察集谛中。

  我们看到五取蕴是刹那刹那地显现苦相,就会问:它是怎么来的?会没有因吗?它是刹那性的法,不会是无因生。如果无因生,那就不需要任何条件,应当恒时出现,但它是刹那灭的,所以不是无因,而是因缘造成的法。再问,它会以其它上帝、真主等为因吗?这也不是,一定是来自自己,来自因位内心的妄动,从造作上说,就是业;从不寂静的心态上说,就是烦恼。这就是集。再观察心中有哪些烦恼、烦恼是依什么次第生起、是如何造集感生死的业等等,这就开始具体认识集谛,认识造成五取蕴的原因。再进一步追根问底:“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就看到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执著我而起贪、起嗔、起慢等等。像这样,往自己内在去观察,往五取蕴上去观察,就逐渐会认识集谛。

  再探究“我执能不能断除”、“有没有寂灭苦的涅槃”,就把心带入思维灭谛;再观察“什么是无我”“如何安住无我”,就开始趣入思维道谛(这些在后两种法印中会具体讲解)。

  总之,后面一系列的深入,都要依靠思维五取蕴苦来把心带进去。五取蕴苦是要点,在这上面得到认识,就能有力地抓着心深入去思维什么是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系缚、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什么是真正的安乐道、什么是真正的安乐果等等。认识的深度、开阔度会大不一样。

  所以思维很重要。思维好了五取蕴苦,就能看清轮回的真相。越看清,走解脱道就越坚定。做什么、想什么,重点都是往解脱道上走。这样引发的道心是很稳固的,断定就只安住在出离的意乐和行为中。这就重新换了一个人,换了里面的想法和做法。

  观见五取蕴苦→求解脱心(欲求从五取蕴苦中解脱)→观察苦因是什么(观察集:蕴←业←烦恼←我执)→观察我执是否能断(观察灭)→观察修习无我能断我执(由此一心投入于修习无我)

  像我们最初学《广论·中士道》时,是一段一段先从名相上认识,从“什么是系缚”、“什么是解脱”、“什么是求解脱心”这样开始,然后学苦谛,八苦、六苦、三苦、六道苦,一样一样去熟悉它;然后再学集谛,烦恼是什么体相、是怎样生起、烦恼的因是什么、过患是什么,烦恼怎么集业,集哪些业;再学十二缘起每一支的差别、怎么摄在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当中、几世圆满等等。这是初期学习的一段过程。当时只是这样学,只是文字上的记忆,没有想过这些能融会贯通。但以后多次地思维五取蕴的自性,就有好现象出现,原先学过的很多分散开来的法义一下子出现贯通的认识,分门别类的名相、法义都统摄在一个关要上。再看前后、上下各部分的法义,都迎刃而解。这时就能“由博返约”,得到心要,众多法义都了然于心。

  所以深入的思维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苦口忠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