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一)
思維八苦
(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一、八苦的關系
(一)五取蘊的名義
“取”是煩惱的異名。有漏蘊是從煩惱生起的,所以從因上取名爲“取蘊”,就像水力發的電叫“水電”一樣。所以五取蘊就是有漏的五蘊(有漏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類法的積聚)。
要知道,五蘊有兩種,有學道聖者是無漏的五蘊,凡夫是有漏的五蘊。這裏抉擇輪回苦,所以只觀察有漏五蘊的狀況,用的名詞也是五取蘊而不是五蘊。
(二)前七苦與五取蘊苦的關系
一般會把八種苦看成是並列關系,認爲在前七苦之外另有一種獨立的不好理解的五取蘊苦。這是不認識前七苦和第八苦的關系。實際上,生、老、病、死等苦是差別相,五取蘊苦是總相。換句話說,生老病死等苦都是五取蘊上的苦相。
二、思惟八苦的方法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淨心法要》裏開示:“叁有中具諸苦相,所有種類盡力思,見彼全爲蘊過患。”“所有種類”,是要求思維苦時要全面、具體;“盡力思”,是要求竭盡自己的觀察智力進行思維;“見彼全爲蘊過患”,是要求每種苦都見到是五取蘊的過患,要歸到“五取蘊苦”這個根本上來。
落實在觀察八苦上,思維的方法就是:(一)生等每種苦都從各方面思維它的苦相;(二)每種苦都見到是五取蘊的過患。
叁、爲什麼要把種種苦統歸在五取蘊苦上
原因有下面這幾方面:
(一)能對苦谛生起統貫的認識
一般人只認識單個的生老病死等苦,意識不到這些苦全是五取蘊顯現的。如果不去把苦歸結到五取蘊上,那就永遠不會認識一切輪回苦只是一個五取蘊苦。相反,在每觀察一種苦時,都能見到是五取蘊上的苦,這樣任何輪回苦都歸在五取蘊苦上,五取蘊的面目就會逐漸顯出,會看到它是生發無量諸苦的苦器,是無量過患的所依。這時再看六道林林總總的苦,就見到樣樣都是五取蘊苦,就有統一的認識。善趣惡趣的苦、前生今生的苦、分門別類、相狀各異的苦,就整個統歸在“五取蘊苦”上。
以前對苦的認識是分散的,就像一百顆珠子沒有用線穿起時,零零散散,東一個西一個。現在把一切輪回苦都統貫在“五取蘊苦”這條主線上。比如生苦,就是五取蘊受生時的苦;老苦、死苦,就是一期同分五取蘊成熟、棄舍時顯現的苦。地獄苦,就是五取蘊受生地獄時顯現的熾熱、砍截等苦;欲天苦,就是五取蘊受生欲天時顯現的五衰相現、死殁、墮落等苦。壞苦,就是五取蘊顯現樂受的苦相;行苦,就是五取蘊每刹那成爲苦因的苦相。
像這樣,不論生老病死等七苦,還是壞苦、行苦、惡趣苦、天苦,都首先分步分段地思維,然後見到每種苦是五取蘊的過患,由此就能把叁苦、八苦、六道諸苦穿成一貫,見到五取蘊的相續是一條連綿不斷顯現苦的長河。再看“五取蘊”,就真正認識它是“苦苦器、壞苦器、行苦器”。返照自己當下的這個身,就能作意它是苦器。
(二)能通達諸多法義
抓住五取蘊苦這個要點,多次地去思維,原先理解膚淺、泛泛而談的很多法義,就會開始融會貫通。
比如系縛是什麼,以前只是空泛地說:“就是還綁在輪回裏、還沒有超出生死”等等,現在把整個輪回現象都歸在五取蘊這個主體上,就知道系縛的意思是說,在還沒有生起無我智慧期間,一定是以我執起煩惱,以煩惱造業,以業取後有的蘊,導致五取蘊前一刹那滅去,後一刹那又生起;後一刹那滅去,再後一刹那又生起,不斷地由前前取後後叁有的蘊,始終系縛在叁有的輪轉中。所以系縛的體性就是在叁有中結蘊相續。
反過來,什麼是“解脫”?就是生起了真實對治——現見無我的智慧,從此去我執、斷煩惱、不造有漏業,因此在宿業消盡之後,就徹底止息叁有的結蘊相續,這就是解脫。
又如常說的“輪回如火坑”是什麼意思?這也只有認識了五取蘊苦才會明白。五取蘊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由惑業的因緣造成,所以是刹那刹那生滅的,而每一刹那又都是苦。所以就像火坑,任何一點都熾熱,無有清涼。火坑表達的是五取蘊相續中的一切刹那都是苦的,沒有一刹那安樂。
又比如《四百論》講的:“智者畏懼善趣,等同地獄。”知道五取蘊苦,心裏就特別清楚,知道這是因爲善趣和地獄在五取蘊苦上是等同的。
又比如要認識求解脫心的相狀,關鍵要知道求解脫什麼?就求從結蘊相續中脫出。爲什麼要求解脫?因爲只要這個五取蘊還在相續結生,就會源源不斷地從中出生從地獄到天界的無量諸苦,這是輪回無量苦的生處、來源,不從這裏脫出,就沒有真正的安樂。這樣發起迫切尋求從中脫離的心,就是求解脫心。
轉過來就知道,不對五取蘊的自性生起厭離,求解脫心就沒有發生之處。因爲厭離五取蘊,才求解脫;不認識五取蘊的自性,不厭離它,希求解脫什麼呢?求解脫心是從“厭離五取蘊”這一點上發起的,不厭離五取蘊就沒有發起的所依。
又比如,大悲的相狀是什麼?就是對于叁界有情流轉生死,平等地生起拔苦的心。爲什麼平等地生悲心?就因爲六道上上下下的任何有情都系縛在五取蘊苦中,要拔除的苦不只是一個支分苦,而是要拔除五取蘊總苦,這才是真正讓衆生脫離生死大苦,得到真正的安樂,大慈大悲的內涵是在這上面。
總之,這是重要的關口,能在這裏突破,像“系縛”、“解脫”、“厭離心”、“求解脫心”、“大悲心”等等的法義和修心的方向就會顯得非常清楚,能從根本上全面打開。
(叁)能區分世間道和出世間道
只要懂五取蘊苦,就會這樣區分:能造成五取蘊苦的道,就是世間道;能寂滅五取蘊苦的道,就是出世間道。這裏只有兩種走向,一種走向,造成結蘊相續;一種走向,止息結蘊相續。這就是世間道和出世間道的分野。
總的來說,只要還沒有生起寂滅五取蘊苦的意願,還沒有修持無我正道,所作所爲就都造成結蘊相續,即使修福、修定,也都成了生死業因。或者這樣說,只要還處在愛著世間的心態中,還在隨我執而轉,所作所爲就都結生叁有的蘊,這樣的道就是從叁有的因通向叁有的果,是輪回的道。
只有認識了從五取蘊中只會源源不斷地生苦,看清它的本性,迫切尋求解脫,而且找到了能解脫的無我正道。這之後,以出離心攝持,安住在無我中,才走上了出世間道。
(四)能趣入集、道、滅叁谛的觀察修
我們認識了五取蘊苦是最可怕的苦,是源源不斷出生六道無量衆苦的總的苦器,就像抓賊一下子抓到了真正的賊頭子一樣。鎖定這個靶子之後,我們寂滅苦就有的放矢,再不像以前那樣,認識上一片模糊。自己的目標已經明確,要尋求的就是寂滅五取蘊苦,它成爲一生最重大、最迫切的事。
當五取蘊的過患越來越清楚地認識時,就像發現自己身上有了癌症一樣,想盡一切方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想什麼、做什麼都是爲了成辦這件事。這就驅使著自己的心去觀察它的因,是由什麼因造成了五取蘊苦。這樣追問就把心帶入觀察集谛中。
我們看到五取蘊是刹那刹那地顯現苦相,就會問:它是怎麼來的?會沒有因嗎?它是刹那性的法,不會是無因生。如果無因生,那就不需要任何條件,應當恒時出現,但它是刹那滅的,所以不是無因,而是因緣造成的法。再問,它會以其它上帝、真主等爲因嗎?這也不是,一定是來自自己,來自因位內心的妄動,從造作上說,就是業;從不寂靜的心態上說,就是煩惱。這就是集。再觀察心中有哪些煩惱、煩惱是依什麼次第生起、是如何造集感生死的業等等,這就開始具體認識集谛,認識造成五取蘊的原因。再進一步追根問底:“煩惱是怎麼生起的”,就看到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因爲執著我而起貪、起嗔、起慢等等。像這樣,往自己內在去觀察,往五取蘊上去觀察,就逐漸會認識集谛。
再探究“我執能不能斷除”、“有沒有寂滅苦的涅槃”,就把心帶入思維滅谛;再觀察“什麼是無我”“如何安住無我”,就開始趣入思維道谛(這些在後兩種法印中會具體講解)。
總之,後面一系列的深入,都要依靠思維五取蘊苦來把心帶進去。五取蘊苦是要點,在這上面得到認識,就能有力地抓著心深入去思維什麼是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系縛、什麼是解脫、什麼是苦、什麼是苦因、什麼是真正的安樂道、什麼是真正的安樂果等等。認識的深度、開闊度會大不一樣。
所以思維很重要。思維好了五取蘊苦,就能看清輪回的真相。越看清,走解脫道就越堅定。做什麼、想什麼,重點都是往解脫道上走。這樣引發的道心是很穩固的,斷定就只安住在出離的意樂和行爲中。這就重新換了一個人,換了裏面的想法和做法。
觀見五取蘊苦→求解脫心(欲求從五取蘊苦中解脫)→觀察苦因是什麼(觀察集:蘊←業←煩惱←我執)→觀察我執是否能斷(觀察滅)→觀察修習無我能斷我執(由此一心投入于修習無我)
像我們最初學《廣論·中士道》時,是一段一段先從名相上認識,從“什麼是系縛”、“什麼是解脫”、“什麼是求解脫心”這樣開始,然後學苦谛,八苦、六苦、叁苦、六道苦,一樣一樣去熟悉它;然後再學集谛,煩惱是什麼體相、是怎樣生起、煩惱的因是什麼、過患是什麼,煩惱怎麼集業,集哪些業;再學十二緣起每一支的差別、怎麼攝在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當中、幾世圓滿等等。這是初期學習的一段過程。當時只是這樣學,只是文字上的記憶,沒有想過這些能融會貫通。但以後多次地思維五取蘊的自性,就有好現象出現,原先學過的很多分散開來的法義一下子出現貫通的認識,分門別類的名相、法義都統攝在一個關要上。再看前後、上下各部分的法義,都迎刃而解。這時就能“由博返約”,得到心要,衆多法義都了然于心。
所以深入的思維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