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八)
巳二、修悲分六:一、悲心的所缘与行相 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三、真实修行之理 四、若未通达则不获圣者地道 五、慈悲生起之量 六、对菩提心遣除疑惑
午一、悲心的所缘与行相
【二、修悲中,悲所缘[1]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
此处,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述了十类悲心所缘。
一、炽燃众生:“炽燃”指欲火炽燃,即贪著五欲的众生。欲界众生对五欲生起强烈的贪心而无法自主,缘这一类众生,心想:这些众生心无满足,贪欲的烈火在心中炽燃,无法自主,真可哀悯!由此生起悲心。
二、怨胜众生:“怨”指魔障,修习善法时被邪魔障碍的众生,是怨胜众生。许多众生初入善道时,还较为顺利,但后来由于魔造违缘,心识被魔力控制而舍弃行善。对这一类众生也生起悲心。
三、苦逼众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
四、暗覆众生:“暗”指无明,不知业报而恒时造恶的众生,叫暗覆众生。譬如,屠夫、妓女、猎人、不法商人等,被无明黑暗覆盖,而行杀盗淫趣入苦因,却不知恶趣苦果等。对他们油然生起悲心。
五、住险众生:“住”是安住,“险”是险道,指轮回。那些对解脱无法生起希求心的断种性者,内心根本不希求解脱,必定要在无边生世之中,趣入极其难行的险道。观见他们生生世世悲惨的境遇之后,心生不忍而发悲心。
六、大缚众生:“大缚”,指被恶见大束缚。“大缚众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紧紧束缚在各种我见、我所见的恶见中,以颠倒邪见的束缚无法趣向解脱,也是可悲众生。
七、食毒众生:“毒”指有漏禅味。贪著有漏禅味的食毒众生,把有漏的四禅、四无色定当成解脱和真实的安乐,完全堕在贪著禅乐中,如同贪著杂毒的美食而纵情享受一般,暂时虽有些安乐,但终究会转成痛苦。缘此类众生,生起悲愍。
八、失道众生:“道”指解脱正道。迷失解脱道而误入歧途的众生,即失道众生。比如,外道将五火焚身、单脚独立、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所求是解脱,所行却成了束缚,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见到这种情形后,油然生起悲悯心。
九、非道住众生:“道”指大乘道,进入小乘道的众生,即非道住众生。许多声闻种性者和菩萨不定种性者进入小乘的声缘道,虽然与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毕竟只能成办少分自利,并不殊胜。看见他们未能安住在成办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悯。
十、瘦涩众生:“瘦涩”即不圆满,福慧资粮不圆满的大乘行者,即瘦涩众生。这一类众生虽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顺缘资粮不圆满,而受违缘的牵制,无法如实地修行,对这一类不圆满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行相[2]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悲心的行相有三方面,即想: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为有情着想的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善愿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责任心)。
例如,见他心情忧郁,心想:怎么为他排忧呢?他能不忧伤多好!我应当开导他,让他走出忧郁。此为悲心行相。
一切皆由串习而来,常常这样想,久而久之,自心就变成悲心的体性,这叫“修”。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修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
首先按“亲”、“中”、“怨”之次第修习。
【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
如果对待怨敌等同对待亲友一样,在欲拔其苦的心态上没有一厚一薄的差别,之后就逐渐对十方一切有情修悲。
以下说明实修舍、慈、悲三心次第的出处与重要性。
【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
以上修习舍、慈、悲时将所缘境分成亲、怨、中等依次观修,乃是莲花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所说,极为关要。
如是“分所缘境、依次修持”的原因如下。
反面:
【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若不分开一一修习,最初只缘有情总体而修持,虽然看似生起了,但对每一类各各思惟时,就会发现其实都没有生起。
正面:
【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若对亲、怨等各方面都生起了上述心态的变化,如此渐次增多,则最后缘有情总体修持时,不论缘总体或缘各别,都已经清净地生起了相应的心量。
这一段谈到修心如何落实的问题。依靠两种方式修持,将会出现两种结果。以修慈为例:如果最初就缘一切有情笼统地修,则检查支分时,会发现每部分都未落实,甚至对身边的亲人也没有生起真切的慈心。遇到不喜欢的怨敌,似乎他不属于有情,连好脸色也不愿意给他,却又说“我对一切有情生起了无伪慈心”,这显然是矛盾的。这种修法,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架子庞大,实际检查起来,并没有坚实的内涵。
如果换一种方式,扎扎实实一分一分地修,即先缘亲友修稳固了,再缘中庸众生修,然后缘怨敌修,每一部分都切实修到量了,最后再缘一切有情修,这样,由于每一部分都已修到量,综合起来缘总体就能生起修量,这是“实打实”的修法。
午三、真实修行之理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未一、略说
【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
修悲的方法:应当思惟曾为母亲的有情沉溺在生死海中,如何感受总体和各别的种种痛苦,具体如下士道和中士道所说。
【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3]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
此段是说,中士道修苦是此处修悲的重要基础。
如果修持前面中士道时已生起了修量,再将心比心,缘众生修苦,就容易产生悲心。即如果在自身上思惟这些苦处,就会成为引发出离心之因;若换在他相续上思惟,则成为引发悲心之因。但是,若不先在自身上思惟,则不能缘他苦而生起悲心,令悲心达到扼要。
关键在于首先须在自蕴上思惟苦而生起体会,再缘他苦才能有所体会。比如,了解自己心脏病的痛苦,见别人心脏疼痛,就特别能同情理解。
【此乃略说。】
以上只是略说修苦的方法。
未二、广说分二:一、菩萨当由多门恒常思苦 二、由《菩萨地》所说之苦修悲
申一、菩萨当由多门恒常思苦
【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强心力应当修学。】
广修应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第四十四卷》所说,思惟悲心所缘之一百一十种苦(悲心缘苦而生,苦是悲心的所缘)。心力强的人应当这样修学。
【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菩萨修悲思苦众多。】
《菩萨地》中说,相比于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之时以厌患心观见的各种痛苦,菩萨修悲所思惟的苦更广更多。
所以,“只有声闻人思苦,菩萨不必思苦”的观点是错误的,菩萨不仅要思苦,而且比现证苦谛的声闻思苦更多。《菩萨地》说:“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
【若无量门[4]思惟无乐、苦恼[5]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6]坚固[7]。】
这是开示多门思苦和恒常思苦的作用。
如果由无量门思惟众生缺少安乐、具有苦恼,引生的慈悲也会很多;如果对此恒常思惟,引生的慈悲也能猛利、坚固。
【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因此,如果获得少数教授就觉得满足,从而舍弃修持诸大经论所说,修的力量便很微弱。
思苦有广、中、略三种修法。广修,按《菩萨地》思惟一百一十种苦;中修,按轮回总苦、六道别苦、八苦、三苦思惟;略修,即思惟三苦。只是大概听受一两个窍诀并不足够,应当按大经大论寻求具体的了解,这是很重要的。
申二、由《菩萨地》所说之苦修悲分二:一、略说 二、分说一百一十苦
酉一、略说
《菩萨地》所说观一百一十种苦,修持悲无量心。
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
还是老生常谈,观察修与心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观察面越广,心转变得就越多;观察次数越多,心就强烈、坚固、持续。修信心、出离心、欢喜心、畏惧心是如此,修慈心、悲心也是如此,前行根本的修行方法即此。如果一开始就舍弃观察修,整个前行的大厦将无从建立、增广,无数种积资、净障、增上心力的途径都会因此而被截断。
《菩萨地》中讲述菩萨修悲无量心时,要求对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这说明对苦的观修要具体化,从多方面展开观察,才能对轮回的苦难产生广大、全面、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因,即可引生猛利、坚固的缘有情大悲。
反面想想,也应是如此。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轮回苦性没有多少认识与体会,怎么能忽然不忍众生苦而广兴大悲呢?怎么能忽发尽未来际救度众生的大愿呢?无因谈果,是否是说断灭语呢?
佛陀来到世间,首先转四谛*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说明学佛的入门是修苦。佛陀这样说法,目的是引导我们趣入观苦,由此引发厌离轮回…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