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八)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八)

  巳二、修悲分六: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叁、真實修行之理 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五、慈悲生起之量 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二、修悲中,悲所緣[1]者,由其叁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悲心的所緣,即具有苦苦、壞苦、行苦的苦惱有情,包括下至地獄、上達有頂的有情。

  此處,須明確悲心的所緣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緣苦苦悲”,連“緣壞苦悲”都很鮮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說“緣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緣就很狹小。

  此處,緣有情悲是一種遍緣叁界苦有情的悲心。這是經由學習苦谛教法發展而來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爲引發大悲心的重要基礎。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述了十類悲心所緣。

  一、熾燃衆生:“熾燃”指欲火熾燃,即貪著五欲的衆生。欲界衆生對五欲生起強烈的貪心而無法自主,緣這一類衆生,心想:這些衆生心無滿足,貪欲的烈火在心中熾燃,無法自主,真可哀憫!由此生起悲心。

  二、怨勝衆生:“怨”指魔障,修習善法時被邪魔障礙的衆生,是怨勝衆生。許多衆生初入善道時,還較爲順利,但後來由于魔造違緣,心識被魔力控製而舍棄行善。對這一類衆生也生起悲心。

  叁、苦逼衆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衆生。心緣備受痛苦的惡趣衆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衆生,生起悲心。

  四、暗覆衆生:“暗”指無明,不知業報而恒時造惡的衆生,叫暗覆衆生。譬如,屠夫、妓女、獵人、不法商人等,被無明黑暗覆蓋,而行殺盜淫趣入苦因,卻不知惡趣苦果等。對他們油然生起悲心。

  五、住險衆生:“住”是安住,“險”是險道,指輪回。那些對解脫無法生起希求心的斷種性者,內心根本不希求解脫,必定要在無邊生世之中,趣入極其難行的險道。觀見他們生生世世悲慘的境遇之後,心生不忍而發悲心。

  六、大縛衆生:“大縛”,指被惡見大束縛。“大縛衆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緊緊束縛在各種我見、我所見的惡見中,以顛倒邪見的束縛無法趣向解脫,也是可悲衆生。

  七、食毒衆生:“毒”指有漏禅味。貪著有漏禅味的食毒衆生,把有漏的四禅、四無色定當成解脫和真實的安樂,完全墮在貪著禅樂中,如同貪著雜毒的美食而縱情享受一般,暫時雖有些安樂,但終究會轉成痛苦。緣此類衆生,生起悲愍。

  八、失道衆生:“道”指解脫正道。迷失解脫道而誤入歧途的衆生,即失道衆生。比如,外道將五火焚身、單腳獨立、跳崖等的顛倒戒禁執著爲解脫道,所求是解脫,所行卻成了束縛,結果越修離解脫越遠。見到這種情形後,油然生起悲憫心。

  九、非道住衆生:“道”指大乘道,進入小乘道的衆生,即非道住衆生。許多聲聞種性者和菩薩不定種性者進入小乘的聲緣道,雖然與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畢竟只能成辦少分自利,並不殊勝。看見他們未能安住在成辦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憫。

  十、瘦澀衆生:“瘦澀”即不圓滿,福慧資糧不圓滿的大乘行者,即瘦澀衆生。這一類衆生雖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順緣資糧不圓滿,而受違緣的牽製,無法如實地修行,對這一類不圓滿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行相[2]者,謂念雲何令離此苦,願其舍離我當令離。】

  悲心的行相有叁方面,即想:怎麼能讓有情脫離這種痛苦(爲有情著想的心);但願有情脫離痛苦(善願心);我應當讓他脫離痛苦(責任心)。

  例如,見他心情憂郁,心想:怎麼爲他排憂呢?他能不憂傷多好!我應當開導他,讓他走出憂郁。此爲悲心行相。

  一切皆由串習而來,常常這樣想,久而久之,自心就變成悲心的體性,這叫“修”。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修習漸次,先于親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

  首先按“親”、“中”、“怨”之次第修習。

  【若于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如果對待怨敵等同對待親友一樣,在欲拔其苦的心態上沒有一厚一薄的差別,之後就逐漸對十方一切有情修悲。

  以下說明實修舍、慈、悲叁心次第的出處與重要性。

  【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以上修習舍、慈、悲時將所緣境分成親、怨、中等依次觀修,乃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所說,極爲關要。

  如是“分所緣境、依次修持”的原因如下。

  反面: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若不分開一一修習,最初只緣有情總體而修持,雖然看似生起了,但對每一類各各思惟時,就會發現其實都沒有生起。

  正面:

  【若于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若對親、怨等各方面都生起了上述心態的變化,如此漸次增多,則最後緣有情總體修持時,不論緣總體或緣各別,都已經清淨地生起了相應的心量。

  這一段談到修心如何落實的問題。依靠兩種方式修持,將會出現兩種結果。以修慈爲例:如果最初就緣一切有情籠統地修,則檢查支分時,會發現每部分都未落實,甚至對身邊的親人也沒有生起真切的慈心。遇到不喜歡的怨敵,似乎他不屬于有情,連好臉色也不願意給他,卻又說“我對一切有情生起了無僞慈心”,這顯然是矛盾的。這種修法,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架子龐大,實際檢查起來,並沒有堅實的內涵。

  如果換一種方式,紮紮實實一分一分地修,即先緣親友修穩固了,再緣中庸衆生修,然後緣怨敵修,每一部分都切實修到量了,最後再緣一切有情修,這樣,由于每一部分都已修到量,綜合起來緣總體就能生起修量,這是“實打實”的修法。

  午叁、真實修行之理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未一、略說

  【修習道理,當思爲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修悲的方法:應當思惟曾爲母親的有情沈溺在生死海中,如何感受總體和各別的種種痛苦,具體如下士道和中士道所說。

  【此複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3]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此段是說,中士道修苦是此處修悲的重要基礎。

  如果修持前面中士道時已生起了修量,再將心比心,緣衆生修苦,就容易産生悲心。即如果在自身上思惟這些苦處,就會成爲引發出離心之因;若換在他相續上思惟,則成爲引發悲心之因。但是,若不先在自身上思惟,則不能緣他苦而生起悲心,令悲心達到扼要。

  關鍵在于首先須在自蘊上思惟苦而生起體會,再緣他苦才能有所體會。比如,了解自己心髒病的痛苦,見別人心髒疼痛,就特別能同情理解。

  【此乃略說。】

  以上只是略說修苦的方法。

  未二、廣說分二:一、菩薩當由多門恒常思苦 二、由《菩薩地》所說之苦修悲

  申一、菩薩當由多門恒常思苦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強心力應當修學。】

  廣修應按《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第四十四卷》所說,思惟悲心所緣之一百一十種苦(悲心緣苦而生,苦是悲心的所緣)。心力強的人應當這樣修學。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谛,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衆多。】

  《菩薩地》中說,相比于聲聞現證究竟苦谛之時以厭患心觀見的各種痛苦,菩薩修悲所思惟的苦更廣更多。

  所以,“只有聲聞人思苦,菩薩不必思苦”的觀點是錯誤的,菩薩不僅要思苦,而且比現證苦谛的聲聞思苦更多。《菩薩地》說:“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谛現觀,已到究竟,于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于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若無量門[4]思惟無樂、苦惱[5]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則能發生猛利[6]堅固[7]。】

  這是開示多門思苦和恒常思苦的作用。

  如果由無量門思惟衆生缺少安樂、具有苦惱,引生的慈悲也會很多;如果對此恒常思惟,引生的慈悲也能猛利、堅固。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因此,如果獲得少數教授就覺得滿足,從而舍棄修持諸大經論所說,修的力量便很微弱。

  思苦有廣、中、略叁種修法。廣修,按《菩薩地》思惟一百一十種苦;中修,按輪回總苦、六道別苦、八苦、叁苦思惟;略修,即思惟叁苦。只是大概聽受一兩個竅訣並不足夠,應當按大經大論尋求具體的了解,這是很重要的。

  申二、由《菩薩地》所說之苦修悲分二:一、略說 二、分說一百一十苦

  酉一、略說

  《菩薩地》所說觀一百一十種苦,修持悲無量心。

  此中菩薩于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于諸有情修悲無量。

  還是老生常談,觀察修與心的轉變有直接的關系:觀察面越廣,心轉變得就越多;觀察次數越多,心就強烈、堅固、持續。修信心、出離心、歡喜心、畏懼心是如此,修慈心、悲心也是如此,前行根本的修行方法即此。如果一開始就舍棄觀察修,整個前行的大廈將無從建立、增廣,無數種積資、淨障、增上心力的途徑都會因此而被截斷。

  《菩薩地》中講述菩薩修悲無量心時,要求對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這說明對苦的觀修要具體化,從多方面展開觀察,才能對輪回的苦難産生廣大、全面、深刻的認識,以此爲因,即可引生猛利、堅固的緣有情大悲。

  反面想想,也應是如此。因爲,如果一個人對輪回苦性沒有多少認識與體會,怎麼能忽然不忍衆生苦而廣興大悲呢?怎麼能忽發盡未來際救度衆生的大願呢?無因談果,是否是說斷滅語呢?

  佛陀來到世間,首先轉四谛*輪,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這說明學佛的入門是修苦。佛陀這樣說法,目的是引導我們趣入觀苦,由此引發厭離輪回…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