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爱惜自己 五、总摄要义的修法 六、观修有体会后转缘其他有情修习

  【二、修念恩者。】

  申一、首先缘现世母亲而修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

  修好了一切有情都是母亲之后,如果首先缘今生的母亲而修习,就容易迅速产生念恩之心。

  如果起初,就缘前世母亲观修,则因时间久远,我们无法回忆起前世母亲的形象与将护,如此则不易生起念恩的感受。然而,今世母亲与自己关系最近,母亲从小到大如何慈爱自己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心前时,便会生起强烈的感受。以此为基础,再转缘其他老母有情而修,则较易生起念恩之心。

  【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惟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

  按照博朵瓦认可的方法来修持,即首先在心前明显地观想今生母亲的相貌,然后多次思惟:不只是今生,而是从无始生死以来,就曾经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

  申二、今生也救护之理

  【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

  而且,这位母亲多世做母亲时,我们的一切损害,她都千方百计去救护,我们的一切利乐,她都尽力去成办。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

  特别是在今生,母亲自从怀了我们,十个月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我们。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我们不受损害,饮食、起居、身体的活动等都异常小心。

  《心地观经》说:“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著,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从我们受胎直到十月胎满降生期间,母亲行住坐卧所受的苦恼,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即使得到五欲之乐、饮食、衣服,母亲也不生爱念,而时时刻刻忧念我们。为了不让我们在子宫里受苦,她在吃喝、穿衣、走路时处处注意。)”

  【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

  我们刚诞生时,像黄毛小猴一样难看,但在母亲眼里,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孩子,把我们抱在温暖的怀里,捧在手心,百看不厌。

  《心地观经》说:“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生产之时,母亲遭受巨大的产难,犹如百千利刃屠割身体,心识迷惑,不辨东西南北,此时母亲全身疼痛难忍。一旦孩子产下,母子平安,母亲就像贫女获得如意宝一般欢喜无比。孩子发出声音时,母亲就像听到妙音一样喜悦。)”

  【哺以奶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母亲以乳汁养育我们,一调羹、一调羹地喂我们吃饭,亲手为我们擦鼻涕、屎尿,以种种方便毫不厌烦地精心养育我们。

  《心地观经》说:“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我们幼时常常在母亲怀里安然休息,在母亲的左右膝盖上爬来爬去。母亲的双乳就像甘泉一样,及时地养育我们,从没有枯竭之时。母亲长养之恩,充满天空;母亲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申三、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养育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当我们饥渴时,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即便在餐桌上,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自己不肯吃。看到我们饭量减少,她就忧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我们缺钱时,就给我们钱。尤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供我们上学,她省吃俭用,甚至为我们将来成家,还要存一大笔钱,这些都是母亲自己不舍得受用的。

  申四、以受尽艰辛所得资具养护,胜过爱惜自己

  【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予。】

  而且,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饮食等资具,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从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菜、交多少学费、买多少书本,而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才给予我们的。

  从我们能站立开始,母亲一步步扶着我们走路。从我们会叫“妈妈”时,母亲就开始教我们说话。她看着我们长大,忧心我们的教育,经常亲自教导我们写字、算数、读书。每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母亲总是那个可以依靠、尽心尽力帮助我们的人。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

  如果孩子有生病等的痛苦,母亲真心愿代孩子受苦。孩子身体稍有不适,母亲就焦急万分,恨不得把孩子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若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

  总之,母亲对孩子的一切痛苦,都真心愿意代受,只要有可能,就会想尽办法遣除孩子的痛苦。

  申五、总摄要义的修法

  【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

  总之,母亲用尽自己的知识、能力,只要有利乐,无不为我们成办;凡是有损害、痛苦,无不为我们遣除。对这个道理,应当专一思惟。

  我们若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亲还在前世无数次做过母亲。甚至在我们做小鸡时,她也曾是用双翼保护过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做小鸟时,为了抚养我们,不管路有多远、有多危险,哪怕劳累至死都会为我们觅食。

  如是思惟母亲在前世对我们的慈爱,会使观修变得更加宽广。

  申六、观修有体会后转缘其他有情修习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惟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如是修持之后,若念恩心并非虚言,而是真实生起了,则继而对父亲等其他亲友,也应如上所说一般修习知母。其次,再对一般人观修知母,若也能生起如对母亲般的念恩心后,就可转缘怨敌观修。若对怨敌也生起了如待母亲之心,接下来就缘十方有情观修,首先知母,然后渐次推广修习。

  此处须知:对母亲的念恩不可与贪执混淆。即便修到眼泪不断流淌,仍须不断观修。关于知母,若精通理论后再观修,则修力更强。

  未三、修习报恩分四:一、若舍诸母则无有惭愧 二、下等人不报恩尚不合理何况佛子 三、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 四、呵斥不报恩赞叹报恩

  【三、修报恩者。】

  修悦意相的第三步,是修报恩。

  申一、若舍诸母则无有惭愧

  【如是惟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

  除了因为转世,而彼此不能认识之外,实际众生是前世对我有大恩的慈母。

  “转生死”是不能相识的原因。凡夫都有健忘症,从小一起读书的同学,事隔几十年,对方的名字、相貌都会在记忆中消失。何况彼此经历一次次转世,改头换面之后,就更认不出是自己前世的母亲。

  虽没有宿命通,见不到前世,但佛语证实众生是母亲,不能因为自己忘记,就否认他们曾做过母亲的事实。

  【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

  这些前世的母亲正沉溺在苦海中无依无靠,若舍弃无量母亲不管,只求自己解脱,则没有比这更无惭无愧的了!

  我们不能因为母亲改变了形相就不报恩。比如,今世的母亲年老时,面貌已非,但谁会不认母亲而舍弃呢?

  有人说:今生的母亲不论形相如何改变,我都能认识,但前世的母亲根本记不起来,为什么要报恩呢?

  答:譬如,向人借钱,事有明证,能否因为不记得就不还钱呢?同样,对于曾对自己施过大恩的母亲,能否因为遗忘就不报恩呢?显然不能!

  【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就像《弟子书》所说:此时此刻,诸亲正趣入生死苦海中,如同淹没在大水当中,如果以转世彼此不相识,就舍弃诸亲只求自己解脱,哪有比这更无惭愧的事?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每每见到幼时离别父母之人,长大之后连父母的容貌都不记得,何况是过去生的亲缘,现在连他姓张、姓王也遗忘不知。)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

  [1] 恶涩: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