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五)
申二、下等人不报恩尚不合理何况佛子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
所以,若舍弃大恩母亲,于下等人而言,尚且不合理,又岂能随顺我所修的大乘宗轨?这样思惟之后,提起心力,勇取报恩的重担。
【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弟子书》说:婴儿刚来到人间时,没有任何生存能力,是喝了谁以慈力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为了孩子而怀胎、生产、养育等以伟大的母爱而多劳的母亲,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也不愿舍弃,何况上等佛子,又有谁会舍弃母亲呢?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又说:在中有飘泊无依时,是得到谁的腹部而安住呢?呱呱坠地时,是谁慈悲、小心地把我抱在怀里呢?如今母亲烦恼、痛苦,孤单地漂泊在生死大海中,没有怙主、没有依处,即使最下等的众生,谁愿意抛弃母亲,只求自己解脱呢?
“悲慎”是说,即使生产面临死亡,母亲仍以慈悲心不让孩子受伤,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使孩子身上沾满了不净物,也抱在自己怀里。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
《无边功德赞》说:有情的心识犹如盲人般不见光明,智慧衰损。他们昔日做父亲或孩子时,曾经承事我、以慈悲心饶益我。
【“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舍弃前世的亲人只求独自解脱,这并非我所修之法,所以,佛陀您发愿普度无依无怙的众生。
《物犹如此》中,记载了几则旁生孝母的故事。
广东东莞陈恭尹隐士,养有一只母狗。他隐居山中时,不与人往来,只有这只狗片刻不离地伴随着他。
每次出门时,母狗总是跑在前面充当前哨,遇到有豺狼、毒蛇、老虎时,就赶紧返回,咬着陈恭尹的衣服往回拖,不让他向前走。
陈恭尹明白后转身撤退,狗就随后几十步,大声叫着保护他。
到了夜晚,母狗就在房前屋后巡逻吠叫,通宵达旦都不休息。
几年之后,母狗生了五只狗崽。等小狗稍大,陈恭尹就把它们送给左右邻居。
在最初一年多中,母狗每天都到各家去看望狗崽,有食物时,小狗都争先恐后地让给母狗吃。等到小狗长大后,母狗就不再去看望,而这些小狗,每天早晨都会一起到陈家看望母狗。
又过了几年,母狗生病,身上长癞,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小狗们争着为母狗舔癞,于是母狗的病就好了。
每年元旦,五只小狗一起跑来摇着尾巴围绕着母狗,好像是给母狗贺年。
后来母狗死了,五只小狗不停地哀叫。陈恭尹心生哀愍,把狗葬在后山。五只小狗每天早晨都会一起到坟前哀叫,这样持续了好几年。
又有一位叫刘时用的人,曾见过一头孝顺的小象:
小象的母亲生命垂危,小象取来草料喂养母亲,但母亲已无法吞咽,小象就用鼻子擦拭母亲身体,双眼泪如泉涌。母象死时,小象哭着纵身向前仆倒。
《圣师录》记载:
古代,有个名叫邓艾的人,一次上山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只母猿。
这时,有一只小猿过来为母猿拔箭,吮吸伤口的血,而且取来树叶塞住疮口,悲哀不已。
邓艾看了,丢下弓箭,感叹地说:“山中野兽尚且如此哀怜母亲,做人可以连猿猴都不如吗?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打猎!”
动物尚且能孝养父母,何况人伦佛子,岂能不报母恩!
申三、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
那么,如何才能报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乐,母亲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
“欺诳”,即看似安乐而实为苦性,最终无不欺骗众生。虽然外现乐相,但并非真实安乐。
轮回中,转轮王乃至梵天等的富贵圆满,一旦享受穷尽就会转成痛苦,这说明生死中的富贵并非真实的安乐,因为若其本性是安乐,则必定不会转为痛苦。
【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
所以,我就像在母亲由往昔烦恼魔力所造成的重伤上,再加一层硝盐,使母亲在自性的痛苦之上,又产生种种大苦。
如果不以佛法引导,只让母亲享受生死中的快乐,则母亲在享乐时又增贪爱,由贪爱而取轮回后有,长夜漂流生死,感受种种难忍大苦。
或者理解为:如果只将母亲安置在有漏安乐中,最终仍将退堕,就像把母亲安置在悬崖边暂时休息,最终仍将坠入深渊一样。所以,这并不是究竟报恩。
《大智度论》说:“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世间安乐都是苦因缘业惑的产物,也能引生后后苦果,只是片刻迷惑人们,却后患无穷。)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人,世间乐亦如是。(如同杂毒美食吃起来虽然香美,但却会伤害人,世间享乐也是如此。)”
【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所以,以慈心饶益母亲,应当将母亲安立在解脱与涅槃的安乐中来报答母恩。
“解脱”,就果上而言,是截断结生相续;就因上而言,是断除烦恼和有漏业。“涅槃”,是消尽一切障碍,圆满一切功德。
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脱。无始劫来,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又起烦恼,恒转生死轮。所以,真正的报恩是帮助母亲解脱生死,把她们安置在决定胜中;进一步,一切母亲不想要的痛苦,都从根断除,一切母亲希求的安乐,都无余圆满,最终把母亲安置在佛果中,这才是最好的报恩。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中观心论》说:由于烦恼魔的伤害,众生已经变成毒疮,而我就像在毒疮上又加注灰水,反而加深了病苦。
“毒疮”是指五取蕴。由烦恼力,造成这纯为苦性、苦源的有漏蕴,如果只让它享受有漏安乐,而不引入解脱道,则享受的同时便会增上贪执等烦恼,从而感召未来的生老病死。从因上观察,有情的心识始终贪执三有圆满,若不教他发起出离心,只让他享受五欲,则只会增益串习“常、乐、我、净”四颠倒相,而成为苦因。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如果对其他众生慈悲、恭敬、报恩饶益,欲报答母恩,则除了将彼等安立于涅槃,又有什么可做的呢?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申四、呵斥不报恩赞叹报恩
呵斥不报恩的恶劣行为,以往昔鼓音传记赞叹报恩。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
不报恩的负担,比大海和须弥山的重担还沉重。
“不报恩担”,即由于不报恩,而心中业债沉重。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父母对孩子有大饶益,以乳汁长养,随时保护、培育,如此才长成四大的身体。即使千年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对父母心无怨尤,也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深恩。)”
《心地观经·报恩品》说: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报答母恩,一劫中每日三时割取自己的身肉供养父母,还不能报答一日之恩。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男女在母亲子宫当中,吮吸乳根,饮食母血,出胎之后、幼稚之前,所饮母奶多达一百八十斛。母亲得到最好的美食,就先给孩子吃,好衣也是如此。即使孩子愚痴、鄙陋,母亲的爱心也没有差别。
经中所说不报恩的罪过:
《心地观经》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五分律》说:“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大重罪。”
《华严经》中,地神常说:我担负大地上的一切物质与须弥山王,不认为沉重,也无厌烦,但我对三种人恒时厌倦,不想任持。三种人中,一种是念弃恩亲,不孝父母。
【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如果能报答母恩,即是智者所称赞的地方。
佛在《杂宝藏经》中说:我不但现在称赞慈爱孝敬,我在无量劫中也常常赞叹。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应忆念加倍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如《龙王鼓音颂》所说:大海水藏、须弥山王、大地等,并非我的重担,若不知报恩是我的重担。若有人心不散乱,知恩报恩,令恩德不失坏,智者对此无比赞叹。
下至别人施给自己一杯茶,我们也要报恩。不知报恩的人不如一只狗,因为给狗喂食,它也会摇尾乞怜。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
总之,自己的母亲没有安住正念,狂乱、盲目又无人引导,她正一步一跌地走向可怖的险崖。
既无正念、心识狂乱,又无眼目不识正道,又无明眼人引导,前方又是险崖,这是何等可怕的境地!
【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