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
此时,母亲若不祈望自己的孩子,又能希望谁来帮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应从险难怖畏中救度母亲,又该由谁来救度呢?所以,孩子应当从险难中救度母亲。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
如是,若见诸母有情被烦恼魔扰乱内心,心识无法自主而成疯狂,而且远离慧眼,不见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圣道。又没有真实善友的引导,每个刹那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恶行,就像一步一跌一样。
【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
母亲总的是趣向生死,特别是趣向恶趣,正奔驰在悬崖险道上。
【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母亲希望孩子救护她,孩子也应救济母亲。如是思惟后,从生死中拔济诸母,以报母恩。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集学论》说:由于烦恼而狂乱、愚痴的盲人,在充满危险的悬崖道上,一步一跌地行走。
自他恒时处在忧苦之中,都是轮回中无有眼目、精神狂乱、即将堕入恶趣长劫受苦之人。所以,自他众生同在苦难中,同是受苦之人。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集学论》中这五句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寻求众生的过失,因为自他同处在悲惨境地中,理应同病相怜,若见众生有少许功德,也要觉得稀有。
《集学论》前三句所说的情形,也符合众生苦恼的道理。换言之,为了表达“佛子应报母恩”这一意义,宗大师借用《集学论》中的三句比喻,描述诸母有情悲惨危险的处境,说明佛子救度母亲义不容辞。
未四、摄念恩、报恩之义
念恩应从现世母亲修起,首先忆念母亲今生的恩德,再忆念母亲在生生世世中曾给予自己的恩德。修好之后,再依次缘其他亲人、中庸者、怨敌及一切众生修持,即使修到热泪盈眶,也要持续修持。
今世母亲的恩德有世间恩德与佛法恩德两方面。念世间恩,即忆念母亲赐予身体、命根、衣食受用,教我们走路、说话、穿衣等等。尤其要忆念赐予我们命根的恩德。
试想:我们在中阴时,没有四大的身体依靠,犹如游魂,刹那不停地到处飘荡,若没有母亲的腹中可以安住,如何能脱离这种恐惧?入胎之后,若不依靠母亲体内的养料,我们怎么能从没有身形的羯罗蓝转变成有四肢、六根的身体呢?
我们最初呱呱坠地时,没有任何生存能力,若母亲忽视我们一天,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若没有母亲的生育,不会有今生的一切。
所以,应忆念自己的生命是母亲用心血养育而成。连栽花、种菜都要付出劳作才会有收获,何况从名色孕育成六根健全的人,这期间母亲要付出多少爱心,克服多少难以想像的困难?
从佛法的恩德来说,我们今生皈依三宝修学佛法,真正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大义利,都要依靠暇满人身才能成办,而这人身宝正是依靠母恩养育才长成的。所以,今天能具有人身而有学法的良机,完全是母亲深情养育的恩德。
想一想,有如此健全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闻法、思惟、修行,都是母亲长养的结果。若没有母亲,自己就连看一页书、念一声佛、上一次香的机会也没有。所以,应当感念母亲赐予修法所依的深恩。
进一步思惟,不只在人道,母亲前世还在旁生道等中做过我们的母亲,不惜身命地养育、照顾我们。
有一本《物犹如此》的古书,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有关母爱的故事,以下摘取其中三则。
有个叫桓温的人,一次前往四川,途经三峡时,遇到一件奇事。
有个人抓了一只小猴子带到船上,小猴的母亲沿着河岸随船奔跳,一路啼叫足足跑了一百多里都不肯离开。最后母猴纵身跳到船上,当时就气绝身亡。有人剥开母猴的身体,只见肚中肠子寸寸断裂。
还有个姓彭的人擅长射箭。一次他入山打猎,看到溪水边有只母猴正在给孩子喂奶,就张弓放箭,射中了母猴。母猴自知无法存活,就用尽力气抱起孩子,让它喝完最后一顿奶,然后摘下几片树叶,把奶水挤在树叶上,放在孩子身旁,一边呜呜哀叫,好像在教孩子怎么喝这份奶水,最后一声号叫,气绝而亡。
还有一则双鲤救子的公案。有个吴江人,家有一口鱼塘,到了冬天时,他筑起低坝,放掉塘里的水,想取里面的鱼。
水放到一半时,只见两条大鲤鱼不断地从低坝跳出跳进。他觉得奇怪,便仔细观察,发现几百条新生的小鲤鱼聚在一个洞里出不来,两条鲤鱼跳进跳出,一边衔着小鱼一边往前游,为了救护孩子而不惜生命。
思考这些故事,可以把眼光扩大到前世。今世的母亲不论在轮回哪一道中,只要是做母亲,为了养育、保护我们,都曾经不顾惜生命,倾注全部的爱心,和今世一样,全心全意照顾我们。
转缘其他亲人、中庸、怨敌以及一切众生,思惟他们曾为自己母亲的恩德。综合起来观察,在无尽的过去生中,曾以慈爱养育过自己的母亲多得可以充满虚空。每一生喝过的母奶足以汇成无尽的海洋;每一生让母亲伤心流下的泪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亲赐予的身体无量无边;每一生母亲给过的衣食堆满大地;每一生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事,记录成书,高过须弥山;每一生为养育我们所造下的罪业,足以让母亲在恶趣中感受无量的苦恼。
总之,不经思惟时,不易感受母亲的恩德,而一旦思惟起来,生生世世母亲的恩德,尽未来劫也述说不尽。正是那句话:母恩比海深比山高。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来世的每一位母亲仍将以同样的方式养育我们。
忆念母恩之后,我们应当知恩图报。若大地众生个个皆已成佛,则我们不必做什么;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诸母正处在极悲惨的境地,她们因无明障蔽而被烦恼魔扰乱,内心不能自主,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疯狂地在轮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蹎蹶,冲向恶趣险崖。
眼看母亲一步步跑向深渊,作为孩子能忍心坐视不管吗?母亲此时最希望孩子来救她,子不救母,谁来救母呢?想到这里,内心应发愿:一定要救拔母亲出离生死,以回报母亲的大恩。也就是发愿尽未来际为诸母开示增上生、决定胜的善道,最后将她们安置于佛果。如此再三发起报恩的善心。
未五、佛门之孝道
上述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
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弟子的重视。
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托钵乞食,便讽刺说:“你的导师瞿昙实际是个恶人,才降生七天,母亲就去世,这不是恶人吗?而且,私自逃离王宫、越过城墙,让父王痛苦昏倒在地,用水泼脸,直至七天才苏醒。可怜的父王举身大哭,悲伤地说:“国家是属于你的,我也只有你一个孩子,为何丢下我独自入于深山?”你的导师瞿昙不知恩情,不顾一切地走了,所以他是个不孝之人。”
阿难听了心生惭愧,乞食回来,合掌问佛:“世尊!佛法之中,有没有孝养父母呢?”
世尊预知事情重大,舒颜微笑,从面门放出五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时诸大菩萨一齐来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恭敬祈请世尊广大开演《大方便佛报恩经》。
以下是经中的一段公案。
过去无量劫前,波罗奈国的国王被奸臣罗睺罗谋杀篡位,并且杀害了两位王太子。国王最小的儿子在边疆为王,性格调柔贤善,天神们都恭敬爱护他。他有个七岁的太子叫须阇提,聪明孝顺,深得小王喜爱。
当时,天神告诉小王:“奸臣罗睺罗谋反,杀了你的父母兄长,不久会率军前来杀害你,你赶紧逃走吧!”
国王闻言,反复思惟后,决定逃奔邻国。当时去邻国有行程七天和十四天的两条路。于是国王备了七天的粮食,带着妻儿仓促出逃。
三人因出走匆忙,而误入了行程十四天的路上,此道难行,又没有水草。出发时只备了一人的粮食,现在三人同吃,几天粮食便吃完了,而前面的路还很遥远。
国王心想:没必要三个人一起死,应当杀了夫人取肉为食,保全我和孩子的性命。
想毕,国王便拔刀想杀夫人。太子眼见要杀母亲,急忙握住父亲的手,询问原因。
国王满眼泪水、声音微弱地对孩子说:“想杀你母亲,取血肉延续我们的生命,不杀也是等死,我的身体也如此,现在死活都无把握。为了保全你的性命,想杀你母亲。”
太子回答:“即便杀了母亲,我也不可能吃,天下哪有孩儿吃母亲身肉的事。不吃肉,我必定会死,父王应当杀了孩儿,割取孩儿的身肉救活父母。”
国王听了,内心悲痛、闷绝倒地,对孩子说:“你就如我的眼目,谁会挑自己的眼睛吃呢?即使我舍弃身命,也不吃你的身肉。”
太子说:“如果断了命根,我的身肉几天就会臭烂,但愿父母每天在孩儿身上割下三斤肉,分成三份,两份供养父母,一份自己吃,以此延续生命。”
国王答应太子的请求。不到几天,太子的身肉很快吃完了,骨节相连,只剩一口气没断。太子无法支撑,倒身在地。
父母赶紧抱住太子,放声痛哭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吃你身肉,让你受这样的剧苦。前面的路还很远,你的身肉已吃完,现在不如三个人一起死。”
太子说:“还剩一天的路程,就让我死在此地,愿父母莫如一般人的见识,都在这里丧命。请父王割下我骨缝里的肉,供养父母,这样可以到达目的地。”
父母听了,割下少许的肉分成三份,一份给太子,两份自己吃。吃完后,告别太子上路。
太子起身目送,看着父母渐渐从视野中消失。
太子思念着父母,目光不愿暂离。良久,才又倒身在地。这时,飞来许多蚊虫,在太子身上吮吸鲜血,太子苦不堪言,只剩命根没断。
这时,他立誓说:“愿我前世的罪恶从此永远消除,从今往后再也不造恶业。今天我以身…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