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六)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六)

  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 二、修悲 三、修增上意乐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

  “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发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

  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 二、慈心之利益 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 四、修习次第 五、真实修习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缘[1]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

  《瑜伽师地论》说:“以慈心者,为欲令得乐义故。”

  例如:明朝宰相冯琢庵的父亲是个善人。有一年隆冬的早晨,他遇见一人倒在雪地中,半身都已冻僵了,于是,他解下皮袄为他穿上,而且把他带回家,无微不至地照顾。

  当时,冯善人的心理是:如何能让他得到温暖?他能得到温暖该有多好!我应当帮他得到温暖。

  又比如,见别人内心缺乏安乐,我们想:如何让他获得内心的安乐?多么希望他得到心灵的安乐!我应当教他实现安乐的方法,让他得到安乐。

  总之,慈心的行相是三种心:一、着想心(替别人着想的善心);二、善愿心(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善愿);三、责任心(发心为他成办安乐的善心)。

  慈心有悦意慈和与乐慈两种,悦意慈是见众生如同独子般悦意的慈心,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自然会生起悦意慈。此处所说的是与乐慈。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一、慈心利益之量 二、慈心的功德种类

  为何要宣说慈心的利益呢?

  不打开宝囊就不知囊中有宝,同理,若不宣说则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对希求大福德之善缘者宣说慈心的利益。了解利益之后,就会努力修持。

  【胜利者。】

  具足以上三种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极殊胜的利益。以下从功德之量与功德种类两方面说明,就是要显示慈心福德之广大,尤其会出生哪些利益。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胜广大财供 二、慈胜广修梵行 三、慈胜长期持戒

  申一、慈胜广大财供

  【《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前三句假设了一种广大供养,第一句说供养处,第二句说供养物,第三句说供养时和供养境,第四句通过较量彰显慈心福德之广大。

  《三摩地王经》说:普遍在无边俱胝的世界中,用尽不计其数的供养物,以此持续不断地供养一切贤圣,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2]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上一颂是说,相比常时对究竟田作广大财供养,修慈心的福德更为巨大。

  静心体会一下,供养的处所、供物、时间、对境如此广大、殊胜,但由此产生的极大福德,却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这说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养,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慈心更伟大、更可贵,力量更巨大。

  申二、慈胜广修梵行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在东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在那里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大安乐。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此段是较量功德。一是在安乐世界里,持续万亿年修持清净梵行,一是在此秽土下至一弹指顷的短暂时间中,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后者福德远远超胜前者,何况日夜安住慈心。

  在安乐世界修梵行和在恶浊世界修慈心是两种修法,后者一弹指顷的修行竟超过前者万亿年的久修,说明“慈”法是一种能力极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

  比如,通过网络发短信,可以瞬间从青藏高原发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邮递员徒步走到美国,几年也到不了。这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不同,而导致效果相差悬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拥有加速器一般。

  申三、慈胜长期持戒

  《十方广大解脱经》说:“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

  由以上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广大不可思议,下至一念修慈,就能获得无量福德。若非佛说,谁能了知此事;若非经证,谁会发誓勤修。以上已再再显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开发慈心,则确是开启了无尽藏。

  未二、慈心的功德种类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譬如,煮三百罐饮食,内有六十种各类佳肴,如是一日布施三次,持续很长时间,其福德却不如片刻修习慈心福德之一分。

  所以,修心比在外相上修行更加重要,后者虽然辛苦、持久,善心却微弱、狭小,前者只修片刻,但内在是祈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的大慈心,所以无法相比,就像每天燃三百根蜡烛的光明,远远不如片刻的阳光强烈广大。

  遗憾的是,世人虽求安乐,却不知乐因是什么,在追求安乐的过程中,也不能明辨缘起的差别,不知轻重、主次、缓急、胜劣,由于蒙昧而不能快速、善巧地改造自己的命运。

  论中已如是明示,若仍不知努力趣入,岂非愚者?若诚信圣言,谁不死心虔修呢?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脱。如果暂时没有解脱,也必定能获得慈法八德。

  “慈法八德”即:

  一、人天慈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慈爱众生,将得到人类与诸天等的慈爱。

  众生都不愿受苦,而愿别人给自己安乐。具慈心者处处想给予别人快乐,谁不愿意亲近他呢?嗔与慈是一对行相相反、作用也相反的心理。我们观察嗔心重的人,即使他曾经饶益过的众生也不愿接近他,谁都不愿看到嗔怒的脸,不喜欢见到粗暴的行为。相反,谁都愿意和具有慈心的人在一起,就像在寒冬,愿意坐在温暖的阳光下一样。

  二、获大守护,非人等都会发心守护。

  三、内心喜悦,以嗔心会导致内心不安宁、不悦意,即使睡在最舒适的床榻上,也烦躁难眠、恶梦连连。所以,嗔心带来心理紧张、急躁、粗暴和不悦。反之,慈心生起时,会显现安详、轻松、柔和、充满喜悦的良好心境。所以,慈心是欢喜之源,令人当下安详、宁静。

  宋代永明大师挪用了几十万库钱放生,依律被判死刑。临刑时,大师脸色不改,内心充满欢喜。他说:我救活了万万生命,怎么不安乐呢?这是以慈力自然引生的欢喜。

  四、身多快乐,慈心能令身体生起乐受。修好了慈心,能让全身的细胞、组织、气血处于极佳状态。从气色、精力、眼耳的聪明、肌肉的弹性等各方面观察,可以发现:慈心能让人年轻、健康、充满活力。

  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伤害。慈心与害心相违,以嗔心损害了众生的四大,由于缘起无欺之故,将会遭受同类报应,而慈心是想给予众生安乐的善心,不可能感得被损害的果报,否则因果律就错乱了。

  有人说:也有具慈心的人遭遇水、火等灾难。

  对此,须善加辨别。他遭受灾难是由前世恶业所感,并非以今生修慈所致,慈心将在其它时间成熟乐果。

  七、无劳事成,心想之事无需劳苦,就能顺利成办。

  八、上生梵天,为何佛说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论》中解释: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对梵天家喻户晓。当时,印度婆罗门数量众多,他们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愿转生梵天。若众生听到修慈能生梵天,就会生起信心、向往修慈。基于此因,佛说修慈上生梵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过去有位妇人要前往遥远的异国,她抱着孩子涉水渡恒河。

  当时恒河水暴涨,淹没了母子俩。母亲不肯抛弃孩子独自逃命,结果双双淹死。妇人以慈心的善业力,而转生色究竟天,成为大梵天王。

  以上慈心八德着重说明世间安乐。就出世间而言,比如,弥勒菩萨,因地着重修慈心三昧,果地也是以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为“慈氏”。

  以下解释“慈心是最殊胜的守护”。

  【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

  如果具有慈心,人类和天众自然对你慈爱,由于被你的慈爱感召,他们会围绕在你身边拥护你。佛陀成道前,也是以慈力战胜魔军。这说明慈心是一切守护中最殊胜的守护。

  《杂宝藏经》有一则公案:

  以前,有位王子被驱逐出境。他在流亡途中看见一位被处以酷刑的人,手脚全被砍断。王子出于慈悲,就去采一些花果,想救济这位残疾人。

  王子去摘采花果时,妻子与残疾人私通。因为心怀私情,妻子对王子生起了怨恨。

  有一天,妻子叫王子去采岸边一棵树枝上的花果。王子说:下面的河很深,这样很危险。妻子叫他用绳索绑住腰部,她在后面拉住。

  王子快要走到岸边时,妻子无情地将他推入河中。以慈心的力量,王子顺流漂下,并未淹死。

  大河下游有个国家,国王刚去世,相师正在寻找新的国王,他远远看见河面上飘着一团黄云盖,测算“黄云盖下必有神人”,就派人前去迎接,结果王子被立为新国王。

  再说那位狠毒的妻子担着残疾人四处乞讨,一天他们来到了新国王的国境中,国人都称赞这是一位好妻子,不仅不嫌弃残废的丈夫,还一路担着恭敬承事。

  这件事很快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便派人把他们带到大殿前面,国王问:“这残疾人真是你丈夫吗?”

  女人说:“是。”

  国王又问:…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