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地摸索过,那闭上眼睛,空空如也,愿文的意义不能在心中清楚地显现。但认真思维过、讲过,就很不一样,已经有所认识了,再一想,就像想老朋友的相貌一样,眉目清楚、五官具全,一个明显的总相就可以现得出来,这对于随文发愿大有裨益。有很厚的闻思基础,这时,直接心就缘着愿文的每一点,就按那么去作意,去广阔地用心,这个愿的内涵随着文句就能准确地在心里串习起来。
我们讲解的时候,需要把心里的理解表达出来,如果心里消化了,作过独立的思维,突破过很多理解上的疑点、难点,或者以前没注意的地方得到了认识,去除了盲点,方方面面做过了,一点点地摸好了,再上来,心是非常定的。这样在修的时候,不是心里还有模糊、还有犹豫、还有错误,这些是没有的,至少也是很少的,这时就是直接按心里所决定的那样去作意。相反,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相当的熟练程度,心就发不出力量来。
毕竟没有一句句地消化过、融会过,心没有真正去搅过它,没有真正得到认识上的决定,当然念修时不能有力地把住关要,作意也难以做到深刻。
我们好好地对《普贤行愿品》听闻、思维、讲解,逐步逐步是会抓到要点的。教法的东西,需要用心去搅拌、去提炼。起初,我们也是很肤浅的,嘴上在重复说那些话,心里根本没得到。但经过反复地思维、观察、讲解之后,一点一点都会定下来。最后得到了要点之后,有非常牢固的理解,再修就非常方便。
注意,自己需要动手去摸索,对经文的内涵要多问为什么。起先会把握不准、把握不定,但准是从不准来的,定是从不定来的。摸索来摸索去,总没有摸索准,但最后到摸索得准的时候,心里的认识会非常牢固。思维多了,这个把握的力量也就练出来了。就像侦探破案,他要反复地观察衡量,最后才能拍板定案,一旦拍板就谁也推翻不了。我想,按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来讲解《普贤行愿品》,对于拿到关键性的那一颂“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是很有帮助很有希望的。
认真讲几遍,非常有功德、有效果。像我们讲的时候,硬是要对每一句每一颂费很多功夫,等到有一定量的理解了,才觉得那些经文是那么的重要,这时内心才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心上,去依教奉行。
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讲解过、思维过,那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会觉得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极其重要的发愿,必不可少。像修炼国土、不忘菩提心、依止善知识、常见如来常兴供养、趣入无障碍的境界、常学文殊普贤、导归极乐等等,深入理解了之后,当一愿一愿的名字在心里显现时,都会非常地殷重,都会顶戴在头顶上,心里会觉得十分重要。正是因为作过讲解,下过功夫,才有这样对普贤行愿十分尊重、景仰的心,这一点在没有闻思之前、没有讲解之前,是很难从心里出现的。
“皇天不负苦心人”,有苦心有诚心去学普贤行愿,得到的是很丰厚的回报。“对里面的每个字都尊重都欢喜”——这样的心情是会有的。不必要别人强迫,自己就有信心要受持一辈子。
思维、讲解之前会有什么状态呢?就是想:愿文各种各样的,学一点,了解了解也可以。至于是否终生奉持、尽未来际奉持,那是心里没有信念的,好像普贤行愿是外人一样,和自己关系不大,这是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但学好了,感受绝不一样,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求胜菩提心渴仰”,对于菩提道上修行的种种要点、果地展现的种种大行,会非常有希求心,也就是对于从因至果的广大的普贤行,会有渴望仰求的心,天天都想按这样串习一遍。行什么善、修什么法,都是为了这件事,都会以普贤行愿来印持。这就成为自己菩提道上一刻不能缺少的修法。
我们当初学《大乘庄严经论》的时候,就知道弥勒菩萨对于学习教法所说的六种心是非常正确的学习程序。曾经很多次做过对照观察,觉得确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前面四种心,主要是讲要把握文句、文句的意义,法的各部分的体相、数量、前后的关联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具体落实,记好、学好、定好。这些做到量了,后面好结果就会出来——“总聚心”会引生,那些一条一条的东西,最后会积聚起来,得到总体上很精要的认识,也就是会获得要点,心里会很清楚要点在哪里。然后,“希望心”就自然要起来,也就是在“总聚心”——得到要点的心生起之后,紧跟着,会生起“我一定要按这样实修”的希望心,这是会很真切地从自己心里发起的。
像我们学普贤行愿,最初就是做基本功,一条一条的愿,老老实实地去记住、去读诵,把发愿希求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发愿、前后发愿的联系、这一愿为什么要有这几项内容——一条条地思维清楚,最后综合起来,会生起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多讲、多思维、多读诵,这些量上做到了,就会有好消息。只要肯持之以恒,坚定地受持,用一生一世去受持,这个普贤行愿绝不可能不融会在自己心里,绝不可能不生起对普贤行的希求心,绝不可能不转成自己的修行。
这一套愿文先要理解好,对经文理解得越好,越有助于引生信解,而且,自己修习的愿望、修习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而且,处理起来非常有灵活性。这些愿文的套路熟了,就像太极拳的招数练熟了,可以一整套地打,可以一组一组地打,还可以一招一式地练,非常灵活、得心应手。这套愿文,除了日常功课整体地从头到尾念诵之外,可以安排时间,有时思维一条愿,有时思维一组愿,或者这一周修这组愿,下一周修那组愿,这样把它练习熟练。
在具体的场合,除了完整地念修之外,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发愿。比如,礼拜大藏经或讲法之前,有意识地发愿:“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承事善知识时,心中默念:“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受持戒律时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又如,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常希求发愿:“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等等。见到别人有功德时,作意发愿:“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普贤行愿的愿文好比一套拳法,每一步练熟了,到处都会打,都打得好,到这时,真的是受用无穷。当然,不想打的人,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大的意义。但不希望如此,希望人人都能迈上这条大道。
陌生的向上之路
一般最初学习普贤行愿时会觉得生疏,觉得难相应,或者觉得经文的意义太广、太深,自己无法趣入。因此觉得念她、学她没什么必要。既然跟自己不贴近,也就放弃普贤行愿的修持,或者觉得这是将来的事,留到将来再说。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疏、不相应”恰恰说明需要串习。我们陷入在一种对现世名利现世五欲的耽著当中,整个都处在追求世间方面的愿当中,恰恰需要以普贤行愿来把心拔出来,这是很迫切的需要往成佛、往解脱、往利益众生的方面来发展自己的愿。
在城市里,我们会有很强的感受:如果没有每天不断地串习这些殊胜的愿,自己的心很快就会陷入在追求名利财色的生活中。不但普通的初学者迫切需要以愿引导自己进入佛法修行的方向,连很长时间修习佛法的人,也只有以愿来摄持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才能保证不偏离佛法、解脱、成佛、利他这样一条轨道,而不卷入到轮回追求名利财色的疯狂行为当中。
我们觉得不相应、生疏,正暴露了自身目前处在很不妙的境界里,自己心里的所愿所求、自己的状态已经很不妙,追求的是跟普贤行愿相违的东西,是陷得很深的状态。恰恰这时正需要串习愿,把它作为迫切的事来做,而不是放弃普贤行愿的时候,不是要把普贤行愿放到以后串习,现在正当其时,而且非常紧迫。这一点,深刻反省自己当下的心态,应该有所醒悟。
如果跟着原有的观念、愿望、行为方式走,一时是舒服,不必要改习气,但这是永远地向下滑向轮回的不归路。现在要反过来逆着转自己的习性,当然有内心的阻力,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是以串习的小苦可以解决轮回的大苦。
我们所熟悉的发愿方式、追求方式,和普贤行愿大多背道而驰。普贤行愿,不论希求的方面、发愿的宽广度、发愿的长远,都从来没有听过、想过、祈愿过,所以感觉生疏,这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学习中观,要破除我们顽固的实有执著。我们的状况,是时时都在实有执著里打转,说的、想的都把一套戏论当作真的。所以,最初学习时会感觉很难转弯。这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原来朝那个方向,现在要一百八十度地转弯,最初的学习确实会有一定困难。原来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追求方式串习得很熟,要想一下子改过来,确实有相当难度。但感到生疏、有困难,也是好现象。这是因为学习了佛法才有这种过度期的表现。世间人从不接触,也不想改变自己、推翻自己,当然不会有这种过度期在自己思想深处闹革命的震痛。
我们学佛法最初会有很苦闷、很难过的阶段,过了之后就有安乐出现。学佛法有个生处转熟的过程,什么事最初接触都生疏、不习惯,但学多了、串习久了,就习惯成自然,观念会很顺利地转过来。这有个过程,需要有耐心,加上以后往深的方面学好空性、如来藏,会越来越深入进去。
一般会觉得普贤行愿讲的那些地上菩萨的境界,高不可及,我们做不到,口里念念、心里发愿有什么必要?
这样的认识千万要调整过来。现在做不到不等于以后做不到,也不等于不可以发愿。佛说我们凡夫受持《普贤行愿品》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不是说,现在实际按那么做到、按那么证悟才有大意义,恰恰相反,这是讲我们能对普贤行海生起欢喜心、希求心,就是生起了很…
《请入普贤愿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