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入普賢願海▪P8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地摸索過,那閉上眼睛,空空如也,願文的意義不能在心中清楚地顯現。但認真思維過、講過,就很不一樣,已經有所認識了,再一想,就像想老朋友的相貌一樣,眉目清楚、五官具全,一個明顯的總相就可以現得出來,這對于隨文發願大有裨益。有很厚的聞思基礎,這時,直接心就緣著願文的每一點,就按那麼去作意,去廣闊地用心,這個願的內涵隨著文句就能准確地在心裏串習起來。

  我們講解的時候,需要把心裏的理解表達出來,如果心裏消化了,作過獨立的思維,突破過很多理解上的疑點、難點,或者以前沒注意的地方得到了認識,去除了盲點,方方面面做過了,一點點地摸好了,再上來,心是非常定的。這樣在修的時候,不是心裏還有模糊、還有猶豫、還有錯誤,這些是沒有的,至少也是很少的,這時就是直接按心裏所決定的那樣去作意。相反,沒有下過功夫,沒有相當的熟練程度,心就發不出力量來。

  畢竟沒有一句句地消化過、融會過,心沒有真正去攪過它,沒有真正得到認識上的決定,當然念修時不能有力地把住關要,作意也難以做到深刻。

  我們好好地對《普賢行願品》聽聞、思維、講解,逐步逐步是會抓到要點的。教法的東西,需要用心去攪拌、去提煉。起初,我們也是很膚淺的,嘴上在重複說那些話,心裏根本沒得到。但經過反複地思維、觀察、講解之後,一點一點都會定下來。最後得到了要點之後,有非常牢固的理解,再修就非常方便。

  注意,自己需要動手去摸索,對經文的內涵要多問爲什麼。起先會把握不准、把握不定,但准是從不准來的,定是從不定來的。摸索來摸索去,總沒有摸索准,但最後到摸索得准的時候,心裏的認識會非常牢固。思維多了,這個把握的力量也就練出來了。就像偵探破案,他要反複地觀察衡量,最後才能拍板定案,一旦拍板就誰也推翻不了。我想,按這樣的方式來學習、來講解《普賢行願品》,對于拿到關鍵性的那一頌“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是很有幫助很有希望的。

  認真講幾遍,非常有功德、有效果。像我們講的時候,硬是要對每一句每一頌費很多功夫,等到有一定量的理解了,才覺得那些經文是那麼的重要,這時內心才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心上,去依教奉行。

  如果我們深入細致地講解過、思維過,那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會覺得普賢行願每一願都是極其重要的發願,必不可少。像修煉國土、不忘菩提心、依止善知識、常見如來常興供養、趣入無障礙的境界、常學文殊普賢、導歸極樂等等,深入理解了之後,當一願一願的名字在心裏顯現時,都會非常地殷重,都會頂戴在頭頂上,心裏會覺得十分重要。正是因爲作過講解,下過功夫,才有這樣對普賢行願十分尊重、景仰的心,這一點在沒有聞思之前、沒有講解之前,是很難從心裏出現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有苦心有誠心去學普賢行願,得到的是很豐厚的回報。“對裏面的每個字都尊重都歡喜”——這樣的心情是會有的。不必要別人強迫,自己就有信心要受持一輩子。

  思維、講解之前會有什麼狀態呢?就是想:願文各種各樣的,學一點,了解了解也可以。至于是否終生奉持、盡未來際奉持,那是心裏沒有信念的,好像普賢行願是外人一樣,和自己關系不大,這是缺乏認識的一種表現。

  但學好了,感受絕不一樣,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求勝菩提心渴仰”,對于菩提道上修行的種種要點、果地展現的種種大行,會非常有希求心,也就是對于從因至果的廣大的普賢行,會有渴望仰求的心,天天都想按這樣串習一遍。行什麼善、修什麼法,都是爲了這件事,都會以普賢行願來印持。這就成爲自己菩提道上一刻不能缺少的修法。

  我們當初學《大乘莊嚴經論》的時候,就知道彌勒菩薩對于學習教法所說的六種心是非常正確的學習程序。曾經很多次做過對照觀察,覺得確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前面四種心,主要是講要把握文句、文句的意義,法的各部分的體相、數量、前後的關聯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具體落實,記好、學好、定好。這些做到量了,後面好結果就會出來——“總聚心”會引生,那些一條一條的東西,最後會積聚起來,得到總體上很精要的認識,也就是會獲得要點,心裏會很清楚要點在哪裏。然後,“希望心”就自然要起來,也就是在“總聚心”——得到要點的心生起之後,緊跟著,會生起“我一定要按這樣實修”的希望心,這是會很真切地從自己心裏發起的。

  像我們學普賢行願,最初就是做基本功,一條一條的願,老老實實地去記住、去讀誦,把發願希求的內容、爲什麼要如此發願、前後發願的聯系、這一願爲什麼要有這幾項內容——一條條地思維清楚,最後綜合起來,會生起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多講、多思維、多讀誦,這些量上做到了,就會有好消息。只要肯持之以恒,堅定地受持,用一生一世去受持,這個普賢行願絕不可能不融會在自己心裏,絕不可能不生起對普賢行的希求心,絕不可能不轉成自己的修行。

  這一套願文先要理解好,對經文理解得越好,越有助于引生信解,而且,自己修習的願望、修習的主動性會越來越強。而且,處理起來非常有靈活性。這些願文的套路熟了,就像太極拳的招數練熟了,可以一整套地打,可以一組一組地打,還可以一招一式地練,非常靈活、得心應手。這套願文,除了日常功課整體地從頭到尾念誦之外,可以安排時間,有時思維一條願,有時思維一組願,或者這一周修這組願,下一周修那組願,這樣把它練習熟練。

  在具體的場合,除了完整地念修之外,可以針對性地進行發願。比如,禮拜大藏經或講法之前,有意識地發願:“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學。”承事善知識時,心中默念:“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受持戒律時發願:“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又如,對于不可思議的境界,常常希求發願:“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等等。見到別人有功德時,作意發願:“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普賢行願的願文好比一套拳法,每一步練熟了,到處都會打,都打得好,到這時,真的是受用無窮。當然,不想打的人,也不知道裏面有什麼大的意義。但不希望如此,希望人人都能邁上這條大道。

  陌生的向上之路

  一般最初學習普賢行願時會覺得生疏,覺得難相應,或者覺得經文的意義太廣、太深,自己無法趣入。因此覺得念她、學她沒什麼必要。既然跟自己不貼近,也就放棄普賢行願的修持,或者覺得這是將來的事,留到將來再說。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疏、不相應”恰恰說明需要串習。我們陷入在一種對現世名利現世五欲的耽著當中,整個都處在追求世間方面的願當中,恰恰需要以普賢行願來把心拔出來,這是很迫切的需要往成佛、往解脫、往利益衆生的方面來發展自己的願。

  在城市裏,我們會有很強的感受:如果沒有每天不斷地串習這些殊勝的願,自己的心很快就會陷入在追求名利財色的生活中。不但普通的初學者迫切需要以願引導自己進入佛法修行的方向,連很長時間修習佛法的人,也只有以願來攝持自己的行爲不偏離,才能保證不偏離佛法、解脫、成佛、利他這樣一條軌道,而不卷入到輪回追求名利財色的瘋狂行爲當中。

  我們覺得不相應、生疏,正暴露了自身目前處在很不妙的境界裏,自己心裏的所願所求、自己的狀態已經很不妙,追求的是跟普賢行願相違的東西,是陷得很深的狀態。恰恰這時正需要串習願,把它作爲迫切的事來做,而不是放棄普賢行願的時候,不是要把普賢行願放到以後串習,現在正當其時,而且非常緊迫。這一點,深刻反省自己當下的心態,應該有所醒悟。

  如果跟著原有的觀念、願望、行爲方式走,一時是舒服,不必要改習氣,但這是永遠地向下滑向輪回的不歸路。現在要反過來逆著轉自己的習性,當然有內心的阻力,要克服一定的困難,但是以串習的小苦可以解決輪回的大苦。

  我們所熟悉的發願方式、追求方式,和普賢行願大多背道而馳。普賢行願,不論希求的方面、發願的寬廣度、發願的長遠,都從來沒有聽過、想過、祈願過,所以感覺生疏,這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學習中觀,要破除我們頑固的實有執著。我們的狀況,是時時都在實有執著裏打轉,說的、想的都把一套戲論當作真的。所以,最初學習時會感覺很難轉彎。這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原來朝那個方向,現在要一百八十度地轉彎,最初的學習確實會有一定困難。原來的思想方式、行爲方式、追求方式串習得很熟,要想一下子改過來,確實有相當難度。但感到生疏、有困難,也是好現象。這是因爲學習了佛法才有這種過度期的表現。世間人從不接觸,也不想改變自己、推翻自己,當然不會有這種過度期在自己思想深處鬧革命的震痛。

  我們學佛法最初會有很苦悶、很難過的階段,過了之後就有安樂出現。學佛法有個生處轉熟的過程,什麼事最初接觸都生疏、不習慣,但學多了、串習久了,就習慣成自然,觀念會很順利地轉過來。這有個過程,需要有耐心,加上以後往深的方面學好空性、如來藏,會越來越深入進去。

  一般會覺得普賢行願講的那些地上菩薩的境界,高不可及,我們做不到,口裏念念、心裏發願有什麼必要?

  這樣的認識千萬要調整過來。現在做不到不等于以後做不到,也不等于不可以發願。佛說我們凡夫受持《普賢行願品》有不可思議的利益,這不是說,現在實際按那麼做到、按那麼證悟才有大意義,恰恰相反,這是講我們能對普賢行海生起歡喜心、希求心,就是生起了很…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