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入普賢願海▪P9

  ..續本文上一頁難得的善根,利益極大。

  面對普賢行願,我們會有這樣的心態,看到境界那麼深廣,一上來就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又是周遍、廣大、無盡,又是念劫圓融、一多相即、小大相容、重重無盡……,沒有一個能真正看到、摸到,就覺得沒什麼意味,也就不想去發願希求。我的心情恰好相反,雖然還不能真正了解,但見到這些語言描寫的境界,心裏會很歡喜,會覺得這給我展示了菩提道最深廣的前景,指示了我最究竟的歸宿。

  越是這樣還沒有得到,越是要發願去求證它,如果都是現前這樣低層次的境界,有什麼好希求呢?如果都是熟悉的世間一套,佛法還有什麼殊勝之處呢?正因爲我們以往沒有按這條軌道發願,來攝持自己的心努力向前,所以才落得與一般凡夫一樣,處在很低劣的心態、行爲、境界當中。所以,即使暫時不懂,心裏也有信念,這是一條成佛大路,深深地相信,此生此世唯有往殊勝的普賢行上猛利發願,自己未來才能成就如普賢菩薩一樣的偉大修行。而越是往這些方面發願心,就越能從世間狹小的心量中跳出來,自自然然避開了一切小路、彎路、低級的人生道路。

  像過去的教育,小孩幾歲就開始讀四書五經,把聖賢的話語記在心裏。當時只是記憶,口裏念得滾瓜爛熟,深刻的含義卻一無所知,但就是這樣,記在心裏,到長大了,隨著自己人生閱曆的豐富,這些就會轉化爲智慧,轉化爲人生的信念,一生受用無窮。

  古代的聖人不會害我們,他們智慧高、看得遠,知道目前這樣種因,將來就會獲得大利益。一切聖人中最無上的就是佛陀。佛不會害我們,不會不知道一個凡夫目前的境界,佛在經上方方面面講的就是,目前學習《普賢行願品》,將來會有多麼殊勝的果報,這個利益只有佛才知道。你信得過,就按這麼去串習,將來的利益是難思難議的。

  大家會有這樣的經驗,比如做學生時,喜歡物理,像相對論、量子力學這些高深的物理學,雖然一時看不懂,但內心非常喜歡,有很強的探索宇宙真理的願望。又比如,拿起《老子》五千言,雖然不懂,但對字裏行間蘊含的智慧非常向往。正因爲有高遠的志向、有對智慧的向往,也就對低級的吃喝玩樂沒有半點興趣。這就是受教育階段播下了種子,不能說這沒有作用,恰好相反,這種幼小時養成的習氣,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那些深邃的智慧、廣闊的人生境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當然沒有,但他有志氣,他的一生就要學到這些通達這些,以這個志向自然就避開了一切小路。

  現在普賢行願,根本還不是這樣的層次,這是向往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要得到生命最大的升華,要到達最賢善的境地,一想到這些,有善根的人會不歡喜趣向嗎?會認爲目前的熏習沒有作用嗎?什麼事要有長遠的目光。佛說的:“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可見是最具深遠意義的事。每個人都應當歡喜地來受持、來發願,盡量爲自己播下最好的成就菩提的種子。

  修習普賢行願有從聞到思到修的過程。我們修習普賢行願,首先應當深入了解普賢行願。深入了解了之後,從自己內心裏引發出對普賢行願的勝解信,也就是真正對如海普賢行生起的不可動搖的信念,這才能引發真實的大願心,盡未來際地奉行。所以,不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本的對于普賢行求證的誓願。

  要用心去思維普賢行願,一直問自己:爲什麼要修學普賢行願?如果能得到勝解信,那以勝解信的攝持就會非常堅定地奉行,直到盡未來際。勝解信是很厲害的,它一生起,便會強有力地攝持著心,始終不動搖地去修行。

  《普賢行願品》說:“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這句“求勝菩薩心渴仰”是關鍵,要善加思維:最殊勝菩提的因是怎樣的走法?果是怎樣的境界?對這些了解清楚了,就能發起渴望仰求的心,像離弦的箭一樣,不達目標,誓不中止。

  想想看,欲達到此地步,不勤作十法行,能憑空獲得嗎?無因不會得果,所以要盡量找機會、抓時間,對無上願王的內容反複地熏習、講解、受持、讀誦。以這個原因,應當發心生生世世修持普賢行願,把它作爲菩提道的核心來長期不斷地修學。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來,未産生的要産生,已産生的要增長,已增長的要成熟,已成熟的要解脫。但如果連趣入的願望都沒有,那後面的産生、增長、成熟、成就等一系列的事就不會出現,這條成佛的大道就邁不上去。

  學習方法是多讀、多聽、多講、多思維,不斷緣著願文如理作意。首先要了解普賢願每一願在說什麼,希願的境是什麼,然後要思維爲什麼要發起此願。這兩條做到了,再不斷地串習,使它熟練,時時刻刻都能現前。這樣心裏非常熟練,成了家常便飯,每天就緣著這些來發願,就生活在普賢行願中。

  所以,首先文字要非常熟,意義要非常熟,要串習得熟,一緣上文句就能作意發願。決定好了這一生以這部願文作爲最根本的行願之後,不論做什麼,放生、供養、朝山、拜佛、拜見上師、做功課,一事一行,都按這麼來發願。這樣,由生轉熟,信念就會深入內心又化爲行動,漸漸就都可以做出來,由此便流現無量無邊的普賢行。一切都是從自己心上做出來的,這樣做,最終就能成爲普賢菩薩。

  開展普賢行願法行的重大意義

  語言、觀念、願望、行動、結果

  這五對的生起次第:通過語言會形成觀念,就是某些話聽多了、想多了,就會形成觀念;觀念深刻了,就會形成願望;有了願望,就驅使自己行動;有了行動,就會造成結果。

  人類的意識形態和行爲方式,完全受這一規律支配。比如今生從小讀書識字,受老師、家長、教課書的灌輸,受媒體的誘導、社會風氣的影響,聽到很多語言、概念。聽多了,就在人腦中形成了許多觀念,它的組成是語言、概念、判定,“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這樣做才有利”“那樣做不利”……由許許多多語言概念組成的觀念網,每個觀念都有它的指向,合起來就成了指導人們行動的內在驅動程序。人們的行爲完全受著觀念的支配,而觀念又是緣著語言不斷作意形成的。

  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佛教的語言、觀念心裏一個也沒有,那時思想只是緣著一套世間語言在運轉,在輸入了世間的語言、形成觀念之後,就有它特定的行爲指向,指導著我們的行動。我深深地相信,就是從這個地方顯現出了六道。

  比如,世間人的願望:

  我一定要實現當明星的夢想。

  我要不惜一切代價,攢他一百萬。

  我只求不虧這一生,該享受的盡量去享受。

  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我要征服世界。……

  這些話都是從人們心裏說出來的,起先是通過不斷熏習、輸入人腦而形成了觀念,此後,心裏就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也就會造成同類的行動。由此就把人心導向輪回、引向惡趣。

  所以,一張觀念願望網,與真理相違,與離苦得樂的道背道而馳,就會導致時代越來越黑暗,人心越來越痛苦。這張不正確的觀念網,整個網住了人心,往邪惡的方向發展,日變月趨,越來越增長、明顯。尤其今天的時代,由觀念的改變致使心態行爲上産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無形的語言、觀念竟有著魔幻般的變化能力,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世間的現象就是這麼變現出來的。

  下面看一個例子:

  我聽過有人這樣介紹他的經曆:

  剛參加工作時,我很積極,是個遵紀守法的人,每天准時到辦公室,打水、掃地,到下班時間才離開自己的崗位,不敢遲到早退。

  但後來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不必要太認真”,這種話聽多了,就在自己心裏落印象,我認同了,行爲開始變得隨便起來,上班也開始遲到了。

  第一次在遲到進辦公室時,很不對勁,見到准時到了的同事還有點羞愧,就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但心裏的觀念在繼續起作用——“不必要太認真”,第二天、第叁天還是繼續遲到,每次走進辦公室,還有些尴尬、不好意思。

  有一天早晨,我又起床晚了,匆匆忙忙地往單位裏趕。這時,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慚愧了,心好像石頭一樣硬起來,想慚愧也慚愧不起來。

  “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我心想:我變成沒有慚愧心的人了。我走進辦公室時,心裏不再自責,好像無所謂似的,我變成一個總遲到的老油條,天天遲到,好像不遲到就不是我,而且一點也沒羞恥心。

  這個例子顯示了語言、觀念、行爲前前引生後後的過程。

  相反,也是如此,大家回顧自己學習佛法的經曆,最初無非是把很多的教法語言輸入自己心中。由于這些教法有理論和事實證明,所以就逐漸地認同、接受下來,而形成自己的佛法觀念。這樣的佛法觀念,一分分地連接組織,就構成一張正確的觀念網,唯一是它決定了我們行爲上的何去何從。注意,這就是我們內在的行爲驅動程序。

  領會了這一點之後,就會深刻地了解到,應該怎樣來把握自己的行爲、怎樣來落實世間中的取舍,也一定會明白,爲什麼要學習教法、熏習教法,教法起到什麼樣的指導作用,特別地,《普賢行願品》起到什麼作用,爲什麼要對它不斷熏習,爲什麼要對它展開十法行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一通百通。

  比如,普賢行願這套願文,不去學習熏習,當然不會自動進入到自己心裏,更不會形成觀念引導自己行動。因此,這顆心就不會去朝著不可思議解脫的目標趨近、開發。離開了這套經文,誰能想到這麼廣大的境界,周遍法界、十方叁世、虛空界盡等等,又如,從最初的爲菩提不忘宿命、出家持戒,直到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誰能想到按這麼發願呢?

  往自己心上觀察:沒看見《普賢行願品》,能在心上現出這些願文嗎?心上沒顯現這些願文,心能緣著這套願文運轉嗎?(分別心的運轉一定要緣文字。沒有顯現願文,心怎麼緣願文運轉呢?)心不緣著這套願文運轉,能思維普賢行…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