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所以者何”是问极乐的金光以什么原因无可映夺?底下连说三个“故”出示原因。第一个“故”,是从因上说,彼土的金光是从离垢的清净业所生,因最为圆满,因此所生的金光无可映夺。也就是说人天的金光是有漏业所生,当业变得更清净时,业报的光明就更殊胜,因此被上上所夺;极乐的金光是从离垢的净业出生,因上不会有更殊胜,因此无可映夺。
第二个“故”,是从体性上说,按上面所说“能生的本性既是清净,所生的国土焉能不净”,佛国的金光既是从佛心流现,光明的清净妙德就最极圆满,因此无可映夺。
第三个“故”当中有三层意思,前两层是上面两条的补充。第一层说: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无漏净业所起,就是说,法藏菩萨在证入法性后开始摄取自分净土,到八地时获得净土自在,最终成佛离一切垢染,现起净土,因此“国土的金光是从绝垢业生”。第二层、佛国的无量庄严是由阿弥陀如来法王统领,意思是说无量的净土庄严是从佛的妙心流现,因此都是佛心,都是法身智慧,“清净无不成就”。结合在妙色上说,国土的金光既是佛心所现,清净无不成就,因此无可映夺。以上这两项都是针对佛说的。第三项从净土圣贤的方面说。不像人天的金光是有漏业所现,佛国的金光是以如来的神力为增上缘显现的,也就是以阿弥陀佛大愿神力的增上作用,在极乐圣众的心前变现金光等的妙相。由于显现金光的增上缘最为殊胜,因此无可映夺。
【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由于极乐国土成就了妙色庄严,因此说“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就是照耀净土器情二种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这四句是说佛国万物触的功德成就。佛在因地为什么兴起这种庄严?是见到有的国土,贵重的金玉不能用来作衣服,珍宝明镜也谈不上作敷具。这些宝物虽然能使眼根愉悦,却不便利身根,身眼两根岂不是矛盾?见有这样的缺憾时,法藏菩萨就发大愿:假使我成佛,要使人天六根在接触万物的六尘时,如同水乳融和,毕竟免除调和的劳苦。因此净土的七宝非常柔软,既适悦眼根,又便利身根。
“楚越之劳”说的是古代楚越两个国家发生矛盾,调和双方很辛苦。偏向楚国,越国就不高兴;取悦越国,楚国又不满意。这比喻万物取悦了某一根时,不取悦其它的根。极乐国土完全消除了这样的矛盾,任何宝物都适合天人的一切根,色适悦眼根,香适悦鼻根,触适悦身根等,六根缘取时无不适合,因此说“人天六情,和于水乳”。
以下解释“迦旃邻陀”、“草”和“触者生胜乐”。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
“迦旃邻陀”是印度一种柔软草的名字,接触它能生乐受,因此用来和极乐宝物作对比。
【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lán)茸𦾵(yíng)𦳥(miǎo),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注者昙公说:此方的土石草木各有自己决定的体相(比如是土就不是石,是草就不是木,彼此不混杂),译师为什么把极乐宝物看成是草呢?当是因为宝物有和草类似的相状,因此看成是草。我如果参与翻译,会有另外的译法。
草很柔软,能随风左右旋转,草又很微细。用草来比喻极乐宝物,就知道这些宝物细软、柔顺,能随意地旋转、变动。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著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
“生胜乐”是对比迦旃邻陀所生的乐受说的。接触迦旃邻陀,生染著乐;接触净土柔软宝,生法喜乐,就是远离染爱的乐。这两种乐相差悬殊,可见后者是殊胜的乐。
在比较乐的胜劣时,关键要看在生乐受时起不起染著。世间的情况是:有乐的感受,心就染著在上面;有苦的感受,就想尽快脱离。所以十二缘起上说:以乐受为缘,生不离爱;以苦受为缘,生乖离爱。生爱的原因是有我执等的无明。
接触迦旃邻陀生乐受时,内心有贪染,因此是染著乐。接触净土软宝生妙乐时,心里不起贪染,因此是法喜乐。可以想一想:用自己的手接触由如来妙心化现的宝物,会不会起贪染?这是佛心化现的加持物,接触时佛力的加持就进入自心,当即生起法喜乐,因此胜过接触迦旃邻陀生的有漏乐。这就是“胜乐”的意思。
《注维摩诘经》里说:世俗的智慧中不能生胜妙乐,要得到无漏慧,远离尘垢,自然生起胜妙乐。(肇公《注维摩诘经》:“世俗慧中不能生乐,要得无漏慧,离尘垢,则至乐自生也。”)这里说的法喜乐就是无漏乐。触到净土宝物唯一生无漏乐,这就是极胜妙的触功德庄严。弥陀愿海中说:“国中人天所受快乐,如得漏尽比丘”,在这条愿真实成就时,就会自然流现,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佛力境界。
【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佛国的泉池中,有千万种宝花布满水面,微风徐徐吹动花叶,莲花的光明徐徐旋转,交错地映照在水上。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沄溺洪涛,滓沫惊人。或凝凘浃渫,蹙(zú)枷怀𢘋(tè)。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
这四句是说佛国的水功德成就。佛在因地为什么要发这一愿呢?这是因为见到有的国土波涛汹涌,大浪惊人,又有解冻期大块的冰随着急流而下,冲击两岸,使人惊恐失色。这样浊恶的水,面对它时没有安和愉悦的心情,背向它时,又有恐怕大水到来的忧虑。
菩萨见此情景,油然兴起悲心:愿我成佛的国土,所有流泉、池沼都和四岸的宫殿相称,种种宝花散布水面作为严饰,微风徐徐扇动花叶,莲花放光,有序地映照在水上。池水能开悟心神、愉悦身体,能像如意宝一样随人心愿,无不满足。
这里以智慧观察秽土的水有两层,一层是见到水有恶浊的相状,比如“波涛汹涌、浪花惊人、水流湍急”等等;一层是见到由此会造成身心苦恼,比如恐惧、担忧等等。以见到苦相为因缘,就引发大悲心,誓愿成就水的功德庄严。这也有两层,一是显现水的庄严相,比如“种种宝华,严饰池水;微风徐扇,映发有序”等等。二是以水作佛事,使人开神悦体。
“无一不可”显示了水圆明具德。水是以佛的智慧为体,因此在水一个法中就圆满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也就能随人所愿,要深就深,要浅就浅,要温就温,要凉就凉,要急流就急流,要缓流就缓流,最妙的是愿意听什么法,水就出什么法音。比如佛法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畏声、无生无灭声、大慈大悲声、灌顶受位声等等。
【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往生论注讲记(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