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
“所以者何”是問極樂的金光以什麼原因無可映奪?底下連說叁個“故”出示原因。第一個“故”,是從因上說,彼土的金光是從離垢的清淨業所生,因最爲圓滿,因此所生的金光無可映奪。也就是說人天的金光是有漏業所生,當業變得更清淨時,業報的光明就更殊勝,因此被上上所奪;極樂的金光是從離垢的淨業出生,因上不會有更殊勝,因此無可映奪。
第二個“故”,是從體性上說,按上面所說“能生的本性既是清淨,所生的國土焉能不淨”,佛國的金光既是從佛心流現,光明的清淨妙德就最極圓滿,因此無可映奪。
第叁個“故”當中有叁層意思,前兩層是上面兩條的補充。第一層說: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無漏淨業所起,就是說,法藏菩薩在證入法性後開始攝取自分淨土,到八地時獲得淨土自在,最終成佛離一切垢染,現起淨土,因此“國土的金光是從絕垢業生”。第二層、佛國的無量莊嚴是由阿彌陀如來法王統領,意思是說無量的淨土莊嚴是從佛的妙心流現,因此都是佛心,都是法身智慧,“清淨無不成就”。結合在妙色上說,國土的金光既是佛心所現,清淨無不成就,因此無可映奪。以上這兩項都是針對佛說的。第叁項從淨土聖賢的方面說。不像人天的金光是有漏業所現,佛國的金光是以如來的神力爲增上緣顯現的,也就是以阿彌陀佛大願神力的增上作用,在極樂聖衆的心前變現金光等的妙相。由于顯現金光的增上緣最爲殊勝,因此無可映奪。
【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由于極樂國土成就了妙色莊嚴,因此說“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就是照耀淨土器情二種世間。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爲衣服。珍玩明鏡,無議于敷具。斯緣悅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這四句是說佛國萬物觸的功德成就。佛在因地爲什麼興起這種莊嚴?是見到有的國土,貴重的金玉不能用來作衣服,珍寶明鏡也談不上作敷具。這些寶物雖然能使眼根愉悅,卻不便利身根,身眼兩根豈不是矛盾?見有這樣的缺憾時,法藏菩薩就發大願:假使我成佛,要使人天六根在接觸萬物的六塵時,如同水乳融和,畢竟免除調和的勞苦。因此淨土的七寶非常柔軟,既適悅眼根,又便利身根。
“楚越之勞”說的是古代楚越兩個國家發生矛盾,調和雙方很辛苦。偏向楚國,越國就不高興;取悅越國,楚國又不滿意。這比喻萬物取悅了某一根時,不取悅其它的根。極樂國土完全消除了這樣的矛盾,任何寶物都適合天人的一切根,色適悅眼根,香適悅鼻根,觸適悅身根等,六根緣取時無不適合,因此說“人天六情,和于水乳”。
以下解釋“迦旃鄰陀”、“草”和“觸者生勝樂”。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爲喻。】
“迦旃鄰陀”是印度一種柔軟草的名字,接觸它能生樂受,因此用來和極樂寶物作對比。
【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爲草耶。當以其葻(lán)茸𦾵(yíng)𦳥(miǎo),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注者昙公說:此方的土石草木各有自己決定的體相(比如是土就不是石,是草就不是木,彼此不混雜),譯師爲什麼把極樂寶物看成是草呢?當是因爲寶物有和草類似的相狀,因此看成是草。我如果參與翻譯,會有另外的譯法。
草很柔軟,能隨風左右旋轉,草又很微細。用草來比喻極樂寶物,就知道這些寶物細軟、柔順,能隨意地旋轉、變動。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
“生勝樂”是對比迦旃鄰陀所生的樂受說的。接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接觸淨土柔軟寶,生法喜樂,就是遠離染愛的樂。這兩種樂相差懸殊,可見後者是殊勝的樂。
在比較樂的勝劣時,關鍵要看在生樂受時起不起染著。世間的情況是:有樂的感受,心就染著在上面;有苦的感受,就想盡快脫離。所以十二緣起上說:以樂受爲緣,生不離愛;以苦受爲緣,生乖離愛。生愛的原因是有我執等的無明。
接觸迦旃鄰陀生樂受時,內心有貪染,因此是染著樂。接觸淨土軟寶生妙樂時,心裏不起貪染,因此是法喜樂。可以想一想:用自己的手接觸由如來妙心化現的寶物,會不會起貪染?這是佛心化現的加持物,接觸時佛力的加持就進入自心,當即生起法喜樂,因此勝過接觸迦旃鄰陀生的有漏樂。這就是“勝樂”的意思。
《注維摩诘經》裏說:世俗的智慧中不能生勝妙樂,要得到無漏慧,遠離塵垢,自然生起勝妙樂。(肇公《注維摩诘經》:“世俗慧中不能生樂,要得無漏慧,離塵垢,則至樂自生也。”)這裏說的法喜樂就是無漏樂。觸到淨土寶物唯一生無漏樂,這就是極勝妙的觸功德莊嚴。彌陀願海中說:“國中人天所受快樂,如得漏盡比丘”,在這條願真實成就時,就會自然流現,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佛力境界。
【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佛國的泉池中,有千萬種寶花布滿水面,微風徐徐吹動花葉,蓮花的光明徐徐旋轉,交錯地映照在水上。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沄溺洪濤,滓沫驚人。或凝凘浃渫,蹙(zú)枷懷𢘋(tè)。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爲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
這四句是說佛國的水功德成就。佛在因地爲什麼要發這一願呢?這是因爲見到有的國土波濤洶湧,大浪驚人,又有解凍期大塊的冰隨著急流而下,沖擊兩岸,使人驚恐失色。這樣濁惡的水,面對它時沒有安和愉悅的心情,背向它時,又有恐怕大水到來的憂慮。
菩薩見此情景,油然興起悲心:願我成佛的國土,所有流泉、池沼都和四岸的宮殿相稱,種種寶花散布水面作爲嚴飾,微風徐徐扇動花葉,蓮花放光,有序地映照在水上。池水能開悟心神、愉悅身體,能像如意寶一樣隨人心願,無不滿足。
這裏以智慧觀察穢土的水有兩層,一層是見到水有惡濁的相狀,比如“波濤洶湧、浪花驚人、水流湍急”等等;一層是見到由此會造成身心苦惱,比如恐懼、擔憂等等。以見到苦相爲因緣,就引發大悲心,誓願成就水的功德莊嚴。這也有兩層,一是顯現水的莊嚴相,比如“種種寶華,嚴飾池水;微風徐扇,映發有序”等等。二是以水作佛事,使人開神悅體。
“無一不可”顯示了水圓明具德。水是以佛的智慧爲體,因此在水一個法中就圓滿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也就能隨人所願,要深就深,要淺就淺,要溫就溫,要涼就涼,要急流就急流,要緩流就緩流,最妙的是願意聽什麼法,水就出什麼法音。比如佛法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畏聲、無生無滅聲、大慈大悲聲、灌頂受位聲等等。
【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往生論注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