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朵瓦尊者也说:对修解脱者来说,再没有比上师更紧要的了。观察现世虽是眼睛能看到的一些作业,没有老师教,也一样学不成,何况刚刚从恶趣出来,想去从未经历的地方,岂能没有老师?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而且从来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
归纳:
对住种性者而言,如理依止善知识极为紧要,因为: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故;一切善乐的本源是善知识故;菩萨的一切修行乃至成就佛功德法等,悉皆依于善知识而出生故;《菩萨藏经》中已明显宣说故。
(以上四个理由,后后是前前的能立,即:依据《菩萨藏经》等中的佛语,可得知一切功德都要依靠善知识才能出生,由此决定一切善乐的本源是善知识,进而就成立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因此,如理依止善知识极为紧要。)
庚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二、能依学者之相 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四、依止胜利 五、未依过患 六、摄彼等义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
辛一、所依善知识之相分四:一、略说 二、上等德相 三、中等德相 四、下等德相
【今初】
壬一、略说
【总诸至言[66]及解释[67]中,由各各乘[68]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总体上,在诸佛经、论释中按照各乘自身的情况,宣说了多种善知识的德相,而此处所说的善知识,特指在三士的所有道中能渐次引导,此后将学人导入大乘佛道的士夫。
归纳起来,善知识可分为传戒师和教授师两种。传戒师应当具足的德相,将在后文(受菩萨律仪)中宣说。教授师方面,按小乘《戒律三百论》所说,须具足六相;按《入行论》所说,须具足二相;按《戒律根本颂》所说,须具足二相;按《菩萨地》所说,须具足八相;按《事师五十颂》所说,须具足十四相。本论则依据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抉择大乘善知识的德相。以下从上、中、下三个层次宣说。
壬二、上等德相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按照《庄严经论》所说,学人须依止成就十法的善知识。“十法”为: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达实性;八、具巧说;九、悲为体;十、离疲厌。
此十法可分为自利、利他两类。前七法除“具勤”之外,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其余四法是利他的功德。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问:为何善知识须具足“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
答:自未调伏而调伏他人,无有是处。因此,作为能调伏他者的善知识,须先调伏自相续。那么,需要具足何等的调伏呢?如果只是随便地略修一下,在相续中只有虚假的证德之名,那么对于他人全无利益。因此,必须具备一种顺合佛所教授的调伏相续之法,如此则决定是戒定慧三种宝学。因此《庄严经论》中首先说到善知识应具“调伏”等三种德相。
经云:“己犹未度,能度他者,无有是处。”《维摩诘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人?”《佛子行》中也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其中“调伏”,是指尸罗学或戒学。《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调伏相续必须依于戒学,此外依靠其它法,难以成办。比如,由耽著现世八法,便会增长身语恶行,依止戒学能禁止此等恶行而得调伏。又如微细犯戒,可依戒发露忏悔,而得清净。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别解脱经》说:心马昼夜奔驰,即使恒时励力,也难得驯服,而堪能调伏心马的百利针顺衔,即是此别解脱戒。
“百利针顺衔”,是指具有一百支锐利铁针的衔。必须使用具有锐利铁针的衔,才能调伏烈马,比喻只有依别解脱戒,方能制伏心马。
“别解脱”的涵义,如《义林章》云:“别别防非,名之为别,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又如《分辨教》[69]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又如《毗奈耶经》所说:此别解脱戒是制伏未调伏众生的铁衔。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70]调𢘙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应当像驯马师以锐利铁衔调伏烈马一样,六根如烈马般随邪境而转,当它趣向不应做的方面时,应当立即制伏。学习尸罗,调伏分别心的烈马,由多番努力制驭心马,使之趣向所应行的方面。
至尊麦彭仁波切在《庄严经论释》中说:“以增上戒学禁制相续,故得诸根调伏。”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寂静”,是指对善行与恶行的所有应作、应禁之处,由其依止念与正知,而令心发起内寂静而住的定学。
唯有依止念与正知,方能寂静内心烦恼散乱,以外在之法难得寂静。至尊麦彭仁波切说:“以定学静息烦恼散乱。”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近寂静”,是指依止心已堪能的奢摩他观察抉择真实义所发起的慧学。
至尊麦彭仁波切说:“以慧学寂灭烦恼分别。”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如是,善知识只具有调伏自相续的三学证德,还不足够,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也就是须具成就教、证二德——“教富”和“达实性”。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教富”,是指对三藏等已成就了多闻。
善知识仲敦巴说:所谓大乘善知识,必须是在说法时能令弟子产生无量知解,他观察到依止某教法而行持时,对于未来圣教接近隐没时能成办如是的利益,当时对初学者能有某种义利(如持戒、取舍因果等),便宣说此种教法。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其次,“达真实性”,是殊胜慧学,也就是指通达法无我空性,或者以现证真实为主。如果不具足证悟的智慧,由教理通达真实性也可以。
此处特别提到殊胜慧学,这是为区分上文“由观察抉择真实义所发起的慧学”,也就是特指证悟的智慧。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如是,善知识虽能具足教证功德,但如果比学人低劣或相等,则仍不足够,因此需要是一种功德比自己增上的人。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亲友集》中这样说道:依止低劣者,自己的功德会退失;依止相等者,将会平然而住,得不到助益;依止尊胜者,则获得尊胜。因此,应当亲近胜过自己的人。如果能亲近具足最殊胜戒定慧三学的尊长,则会比尊胜更为殊胜。
至尊麦彭仁波切说:“所依止的人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胜过自己,如是依止,方能增长善根。如果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则必要性不大。”《论语》亦云:“毋友不如己者。”
【如朴穷瓦[71]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