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Up>[72]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同朴穷瓦所说:“在听到诸善知识的传记时,我是向上仰望彼等的。”又如塔乙所说:“我将惹珍寺的诸长老作为自己的目标。”善知识必须是一种学人向上仰望的具增上功德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以上六法(三学成就、教证二德、功德增上)是善知识自身应具的功德,所余四法则是摄受众生的品德。
以下“摄他之德”,都是围绕说法而安立的,其原因:说法是最根本的利他。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这也如教中所说:“诸佛既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罪(而是为众生演说集谛),也不是以手拔除众生苦(而是为众生演说苦谛),又不是将自己的证悟移给他人(而是为众生演说灭谛),诸佛唯一是由开示法性真谛,而令众生解脱(而是为众生演说道谛)。”因此,除了为众生演说无错谬的正道而摄受之外,并没有以水洗罪等事。
《礼记》亦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以道教人者,称为“师”。
【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在摄受众生的四种法中,“善巧说法”,是指对如何引导学人的次第已获善巧,而能将法义巧妙地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73]云:“黎摩子[74],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悲愍”,是指说法的等起清净(动机清净),不顾虑利养、恭敬等,唯一由慈悲策动而说。应如博朵瓦对慬哦瓦所说:“黎摩子,无论说多少法,我从未受过一句善哉的赞叹,因为众生没有不苦恼的。”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具精勤”,是指对于利他勇悍坚固,任何困难都无法动摇,毫无怯弱、懈怠。
【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远离厌患”,是指数数说法而无疲厌,能安忍说法的辛劳。
《庄严经论释》中说:“远离对传法无意乐、不善说,以及除稍宣讲外,平时不恒时励力宣说等。”
壬三、中等德相分三:一、正说 二、远离不合格者 三、宣说德相之必要
癸一、正说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75],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博朵瓦说:“戒定慧三学、通达真实性及具悲愍,这五种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又不能忍耐劳苦,即使酬谢的话也不会说,但因他具有前五种功德,无论谁在他座前都能得益。还有咛敦师,丝毫不擅言辞,即使在应供后为施主咒愿,听者也只是想:“大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其余也没有个了解的。”但他具有前五德,谁亲近他,都能获益。”
癸二、远离不合格者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如是,如果对诸学处不爱乐修行,而只是以称赞学处或学处的功德而谋生存,则不堪为善知识。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
这就像有人依靠赞美旃檀而谋生,欲求妙旃檀的人问他:“你有旃檀吗?”答:“我实际没有。”如此全无实义,只是虚言。
因此,只赞叹学处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堪为善知识。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比丘,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三摩地王经》中说:“末世比丘,多无律仪,希求多闻,彼等只是赞美尸罗,而不求尸罗。”经中对禅定、智慧、解脱三者,亦如是而说。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又说:“比如有一类人,称赞栴檀的妙德,说栴檀如此美妙、香气怡人。然后,有人问:“你所赞叹的栴檀,自己有吗?”彼答:“我是依靠称赞栴檀香而谋生的,不是我自己有。”像这样,在末法时代将出现许多不勤修瑜伽的人,只依靠赞戒而谋生,自己不具尸罗。”此经对禅定、智慧、解脱也如是说。
以上所说的“不合格上师”,是指单以称赞学处谋生,而自己不实修的人。
《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述了四种不合格的上师。
一、如木磨般的上师
比如,有些人自己全无闻思修的功德,却认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在种姓方面超过了其他人,而且我的传承是如何如何的。还有一种,虽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并非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佛法,只是担忧自己在某处将会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这二种人称为“犹如木磨的上师”。
“木磨”,是外形像磨,本质是木头,不但不能磨粮食,还会毁坏自身。
二、如井蛙般的上师
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自相续与凡夫差不多,没有一点特殊功德。但其他人对他起信心,不经观察就将他放于高位。而他得到名利之后,心也变得充满我慢,看不到圣者的功德。此种人是“如井蛙般的上师”。
三、如疯狂向导般的上师
有一类恶知识自己没有依止过上师,也没有精进学过显密经续,非常孤陋寡闻,而且烦恼粗重,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了誓言。虽然自相续比凡夫还要低劣,但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做得像虚空一样高,而且嗔心和嫉妒粗重,无有慈悲。这是“如疯狂向导般的上师”,会把弟子引入邪道。
四、如盲人向导般的上师
此种上师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并且远离慈悲心和菩提心,因此他们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此称为“犹如盲人向导的上师”。
癸三、宣说德相之必要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如是,修行解脱的善知识,是能究竟学人心中一切希欲[76]的根本。因此,凡是希求依止善知识的人,都应当首先了解善知识应具的德相,之后,励力寻求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而对于欲作学人依处的人,也应当了知这些,以便励力使自己具足德相,成为合格的善知识。
总之,宣说所依善知识的德相,有两个必要:
一、学人可依此励力寻求具相的善知识。
二、为人师者可由此励力完备应具的德相。
壬四、下等德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
由时节因缘,具全功德的善知识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此的善知识,又当如何择师呢?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妙臂请问经》中说:就像只有一个车轮的马车,即使有马,也不能在路上行驶。如是没有修行的助伴,有情不能获得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这二颂中列出了上等友伴的十六种德相:一、具慧;二、相貌端正;三、身体洁净;四、种姓高贵;五、一心投入正法;六、极具辩才;七、行善勇悍;八、六根调伏;九、语言温和;十、能行施舍;十一、具悲愍心;十二、能忍饥渴及身心苦恼;十三、不供奉婆罗门等外道诸天;十四、行善精进勤快;十五、知恩报恩;十六、敬信三宝。如果具足这十六相,则是贤善友伴。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在末世斗诤坚固时期,能具全上述十六德相的友伴极为罕见,因此,具有其中的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就应当依止。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妙臂请问经》中所说圆满友伴十六种德相的八分之一,即是最下限。在铎巴所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讲到阿底峡尊者当年也如是说到下等善知识的德相。因此,上述善知识的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