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27

  ..續本文上一頁SUp>[72]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同樸窮瓦所說:“在聽到諸善知識的傳記時,我是向上仰望彼等的。”又如塔乙所說:“我將惹珍寺的諸長老作爲自己的目標。”善知識必須是一種學人向上仰望的具增上功德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余者是攝他德。

  以上六法(叁學成就、教證二德、功德增上)是善知識自身應具的功德,所余四法則是攝受衆生的品德。

  以下“攝他之德”,都是圍繞說法而安立的,其原因:說法是最根本的利他。

  【此亦如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若除爲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這也如教中所說:“諸佛既不是以水洗除衆生罪(而是爲衆生演說集谛),也不是以手拔除衆生苦(而是爲衆生演說苦谛),又不是將自己的證悟移給他人(而是爲衆生演說滅谛),諸佛唯一是由開示法性真谛,而令衆生解脫(而是爲衆生演說道谛)。”因此,除了爲衆生演說無錯謬的正道而攝受之外,並沒有以水洗罪等事。

  《禮記》亦雲:“師者,教人以道之稱。”以道教人者,稱爲“師”。

  【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在攝受衆生的四種法中,“善巧說法”,是指對如何引導學人的次第已獲善巧,而能將法義巧妙地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73]雲:“黎摩子[74],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衆生非苦惱故。”

  “悲愍”,是指說法的等起清淨(動機清淨),不顧慮利養、恭敬等,唯一由慈悲策動而說。應如博朵瓦對慬哦瓦所說:“黎摩子,無論說多少法,我從未受過一句善哉的贊歎,因爲衆生沒有不苦惱的。”

  【具精勤者,謂于利他勇悍剛決。

  “具精勤”,是指對于利他勇悍堅固,任何困難都無法動搖,毫無怯弱、懈怠。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遠離厭患”,是指數數說法而無疲厭,能安忍說法的辛勞。

  《莊嚴經論釋》中說:“遠離對傳法無意樂、不善說,以及除稍宣講外,平時不恒時勵力宣說等。”

  壬叁、中等德相分叁:一、正說 二、遠離不合格者 叁、宣說德相之必要

  癸一、正說

  【博朵瓦雲:“叁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響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咛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75],唯作是念:“今此大衆皆未解此,余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朵瓦說:“戒定慧叁學、通達真實性及具悲愍,這五種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響尊滾,既無多聞,又不能忍耐勞苦,即使酬謝的話也不會說,但因他具有前五種功德,無論誰在他座前都能得益。還有咛敦師,絲毫不擅言辭,即使在應供後爲施主咒願,聽者也只是想:“大家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其余也沒有個了解的。”但他具有前五德,誰親近他,都能獲益。”

  癸二、遠離不合格者

  【如是若于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贊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爲善知識。

  如是,如果對諸學處不愛樂修行,而只是以稱贊學處或學處的功德而謀生存,則不堪爲善知識。

  【宛如有人贊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惟虛言故。

  這就像有人依靠贊美旃檀而謀生,欲求妙旃檀的人問他:“你有旃檀嗎?”答:“我實際沒有。”如此全無實義,只是虛言。

  因此,只贊歎學處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堪爲善知識。

  【《叁摩地王經》雲:“末世諸比丘,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贊美屍羅,然不求屍羅。”于定慧解脫叁種,亦如是說。

  《叁摩地王經》中說:“末世比丘,多無律儀,希求多聞,彼等只是贊美屍羅,而不求屍羅。”經中對禅定、智慧、解脫叁者,亦如是而說。

  【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

  又說:“比如有一類人,稱贊栴檀的妙德,說栴檀如此美妙、香氣怡人。然後,有人問:“你所贊歎的栴檀,自己有嗎?”彼答:“我是依靠稱贊栴檀香而謀生的,不是我自己有。”像這樣,在末法時代將出現許多不勤修瑜伽的人,只依靠贊戒而謀生,自己不具屍羅。”此經對禅定、智慧、解脫也如是說。

  以上所說的“不合格上師”,是指單以稱贊學處謀生,而自己不實修的人。

  《普賢上師言教》中講述了四種不合格的上師。

  一、如木磨般的上師

  比如,有些人自己全無聞思修的功德,卻認爲我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貴族子弟等,在種姓方面超過了其他人,而且我的傳承是如何如何的。還有一種,雖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並非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修持佛法,只是擔憂自己在某處將會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的目的。這二種人稱爲“猶如木磨的上師”。

  “木磨”,是外形像磨,本質是木頭,不但不能磨糧食,還會毀壞自身。

  二、如井蛙般的上師

  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自相續與凡夫差不多,沒有一點特殊功德。但其他人對他起信心,不經觀察就將他放于高位。而他得到名利之後,心也變得充滿我慢,看不到聖者的功德。此種人是“如井蛙般的上師”。

  叁、如瘋狂向導般的上師

  有一類惡知識自己沒有依止過上師,也沒有精進學過顯密經續,非常孤陋寡聞,而且煩惱粗重,沒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破了誓言。雖然自相續比凡夫還要低劣,但行爲卻如大成就者一樣,做得像虛空一樣高,而且嗔心和嫉妒粗重,無有慈悲。這是“如瘋狂向導般的上師”,會把弟子引入邪道。

  四、如盲人向導般的上師

  此種上師沒有超過弟子的少許功德,並且遠離慈悲心和菩提心,因此他們不知道打開弟子取舍的雙眼。此稱爲“猶如盲人向導的上師”。

  

  癸叁、宣說德相之必要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爲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如是,修行解脫的善知識,是能究竟學人心中一切希欲[76]的根本。因此,凡是希求依止善知識的人,都應當首先了解善知識應具的德相,之後,勵力尋求具足德相的善知識。而對于欲作學人依處的人,也應當了知這些,以便勵力使自己具足德相,成爲合格的善知識。

  總之,宣說所依善知識的德相,有兩個必要:

  一、學人可依此勵力尋求具相的善知識。

  二、爲人師者可由此勵力完備應具的德相。

  壬四、下等德相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

  由時節因緣,具全功德的善知識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此的善知識,又當如何擇師呢?

  【《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妙臂請問經》中說:就像只有一個車輪的馬車,即使有馬,也不能在路上行駛。如是沒有修行的助伴,有情不能獲得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是良伴。”

  這二頌中列出了上等友伴的十六種德相:一、具慧;二、相貌端正;叁、身體潔淨;四、種姓高貴;五、一心投入正法;六、極具辯才;七、行善勇悍;八、六根調伏;九、語言溫和;十、能行施舍;十一、具悲愍心;十二、能忍饑渴及身心苦惱;十叁、不供奉婆羅門等外道諸天;十四、行善精進勤快;十五、知恩報恩;十六、敬信叁寶。如果具足這十六相,則是賢善友伴。

  【“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極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在末世鬥诤堅固時期,能具全上述十六德相的友伴極爲罕見,因此,具有其中的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就應當依止。

  【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爲下邊際,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爲下邊際。

  《妙臂請問經》中所說圓滿友伴十六種德相的八分之一,即是最下限。在铎巴所彙集的博朵瓦語錄中,講到阿底峽尊者當年也如是說到下等善知識的德相。因此,上述善知識的圓…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