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随念悲故,安立有情于皈依。
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有情,假如不皈依三宝,根本不可能趣入解脱的正道,得不到三宝的救度,所以对于一个有情未来的生生世世来说,皈依三宝具有极大的义利。若能如理地皈依,就能得到三宝的救度,可以产生无量功德利益;相反,若不皈依,就只有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所以,我们皈依之后应当发起悲心,将有情如理如法地安立在皈依当中,让他们在生生世世中都有真正圆满的归宿。
第四条学处——随做何事,有何所需,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其余方便。
因为皈依之后,三宝就是自己唯一的信仰,所以不论有什么希求,或成办何种事业,都应供养、启白三宝,以三宝的威神力作为外支的助缘。然而,现今众生在这方面的信仰极差,因为他们在皈依之后,遇到违缘、困难时,往往不是依靠供养三宝、祈祷三宝加被来遣除障缘,而是首先寻求其它世间的方便,如去求助凡夫、有神通的外道、天神、灵鬼等,这就体现出对三宝的信心不坚定。
第五条学处——由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此处的“胜利”唯一是指皈依的胜利,也就是皈依誓言的利益。“由知胜利”是前行方便,“昼三夜三勤修皈依”是通过了知胜利而引发的结果。如果不了知胜利或者一知半解,则无法推动精进心,所以应将引发精进的重点放在“了知皈依胜利”上。
“皈依”的誓言具有大利益,能使我们一直不离开三宝、正道,恒时得到三宝的加被,渐次经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成就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利乐,所以皈依的利益无法以分别心衡量。对此应依本论所引的十六条皈依利益,具体一一思惟而了知。
“昼三夜三勤修皈依”,是要求我们在了知皈依胜利而发起勇悍心之后,每天坚持修习六次皈依,不要间断。这样持续勤修,一定能令皈依心不断稳固增上。在汉地丛林功课中,早晚都要受一次皈依,也与此处一致。
第六条学处——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修习这条学处,是要求我们平时心里反反复复发起这样的誓愿,而不是仅止于文字上。总之,一旦立下皈依的誓愿,就不能反悔舍弃。皈依之路,只能进取,不能退却,对此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否则一旦舍弃皈依,永世都得不到救护。
就本论的观点,决定舍弃皈依的情况有两种,即违犯“乃至命缘亦不弃舍”,或者“爱执与三宝异品的大师等三”。
归摄以上修习皈依的内容,就是《摄颂》所说:
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虚无他方,
虔皈三宝受学处,总别遵行求加持。
首先做一个连结。为什么皈依三宝之后,接着要讲深信业果呢?
我们唯一是为了离苦得乐而皈依三宝:皈依佛,是皈依开示离苦得乐方法的导师;皈依僧,是皈依修持离苦得乐圣法的助伴。对自己而言,直接皈依的便是离苦得乐的圣法,因为除自己如法修行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获得安乐的途径。
圣法如何使我们决定出离痛苦、获得安乐呢?方法就是无误显示业与果的关系。了知安乐之因后,摄取乐因,必能获得安乐;了知痛苦之因后,舍弃苦因,必会远离痛苦。否则,自己不取乐因,安乐岂会从天而降?自己不去苦因,痛苦又怎能自动消失?所以,皈依法后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依佛语如理地取舍业果。佛说:“我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靠自己。”
平常自心无力趣入善法的原因,正是对业果的道理并未真心信受。譬如:商人见到某种投资可以发财,立即就会去追求;或者有人了知吃生豆角会中毒时,绝不肯吃。同样,如果深信业果,对于能获得大安乐的善业,会不去求取吗?对于会毁灭自己的恶业,还肯去做吗?决定不会。所以,对业果发起胜解信非常关键,这是引发一切无苦利乐的根本,是一切三乘佛教修行的基础。相反,没有这个业果正见,一切修行都成了空中楼阁。
当未能如理辨别黑白业果的差别时,实际上,我们对业果的道理,或者是无知,或者只是很模糊、很粗略的了解。虽然我们也会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心中并无一种不可夺的胜解,因此身口意并未被胜解所摄持。在许多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处在一种邪见状态之中。比如:常常认为这样做无关紧要吧,不会有后果吧;或者认为人人都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做;或者对后世、报应等丝毫都不在乎、不考虑,而只是任性地放纵身体、语言和意识。这些心态反映出:人们心中有深重的业果愚痴。
令人深忧的是,这种业果愚的状态普遍存在于现代人的内心之中,几乎成为全民问题,大多数人对业果的认识几乎是零。人们心中没有因果观念,对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并且,人们因邪见的蒙蔽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只有彻底推翻因果报应的学说,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正是由于丧失因果正见,现代人三门随意放纵,导致道德沦丧、人心日下,整个世界从有情身心到自然界,从个人到社会,都将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
所以应知:一切恶趣痛苦之源是业果愚。相反,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的胜解信;或者说,一切道德、一切世间伦常、一切三乘戒律的基础,就是对业果的胜解信。这样便知,如果推翻因果这个根本观念,人类将因此疯狂地趋入恶业之中,导致全人类的灾难;相反,如果因果观念能在人心中建立,人类将因此得到拯救,并获得安乐。
因此,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的胜解信。如果能建立起业果正见,对个人乃至世界总体的帮助,将不只是一点。以个人来说,对业果真正生起胜解信,身口意的行为从此就会自觉地趣入白法,一切成圣成贤的根基由此奠定;以世界来说,人人深信因果,和平安定自然现前。安士先生说:“人人都信因果,是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是大乱之道也。”所以思惟业果不只是下士道的修法,实际上业果之理是佛教的大纲要,若能对此产生信解,一切人天道、一切声缘道、一切菩萨道的根基就能奠定了。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26]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27]中分三:一、思总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28]之理。】
前三个科判当中,“思总业果”和“思别业果”是“正行进止”的根本要因。如果不数数思惟总别业果,而引发对业果的深忍信,意乐和行为就很难做到如理的进取和遮止。很多人断恶行善的心不坚固,在顺逆境缘中不能坚守操守,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由数数思惟业果所引生的对业果的深忍信。
没有进入思惟业果之前,人心处在对业果愚蒙不知的状况中,行为盲目、颠倒、放逸、任性,致使黑业泛滥,罪苦加剧。因此,应着重针对业果愚这一根源进行对治,也就是经由数数思惟业果,从自心中引起胜解。由胜解的力量,就能摄持住身口意如理地进止,即使处在万人造恶的环境中,也能坚守操持,不为境缘所转。
总之,以思惟总别业果为方便,就能使自心趣入如理取舍的正道中。从此畏惧业果,谨护身口意,有一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气象。
丑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寅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摄义
卯一、略说
【今初,初中有四。】
总的思惟业果的道理有四个方面:
一、业决定,即一切苦乐都由善恶业决定。
二、业增长广大,即最初造业微小,业习成熟显现的果报却极为广大。遵循此理,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四、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未造这样的业,必不会遇这样的果;已造这样的业,就不免受这样的果。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无虚弃,果无浪得”。
这四条是业果规律的总纲,一一展开有无量差别。
卯二、广说分四: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之理 三、未造业不会遇 四、已造业不失坏
辰一、业决定之理分三: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二、总结 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巳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业决定之理”,是说诸凡夫和诸圣者,不论有何种以适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