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18

  ..續本文上一頁B>隨念悲故,安立有情于皈依。

  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有情,假如不皈依叁寶,根本不可能趣入解脫的正道,得不到叁寶的救度,所以對于一個有情未來的生生世世來說,皈依叁寶具有極大的義利。若能如理地皈依,就能得到叁寶的救度,可以産生無量功德利益;相反,若不皈依,就只有永遠沈淪在生死苦海中。所以,我們皈依之後應當發起悲心,將有情如理如法地安立在皈依當中,讓他們在生生世世中都有真正圓滿的歸宿。

  第四條學處——隨做何事,有何所需,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棄舍世間其余方便。

  因爲皈依之後,叁寶就是自己唯一的信仰,所以不論有什麼希求,或成辦何種事業,都應供養、啓白叁寶,以叁寶的威神力作爲外支的助緣。然而,現今衆生在這方面的信仰極差,因爲他們在皈依之後,遇到違緣、困難時,往往不是依靠供養叁寶、祈禱叁寶加被來遣除障緣,而是首先尋求其它世間的方便,如去求助凡夫、有神通的外道、天神、靈鬼等,這就體現出對叁寶的信心不堅定。

  第五條學處——由知勝利而晝叁夜叁勤修皈依。

  此處的“勝利”唯一是指皈依的勝利,也就是皈依誓言的利益。“由知勝利”是前行方便,“晝叁夜叁勤修皈依”是通過了知勝利而引發的結果。如果不了知勝利或者一知半解,則無法推動精進心,所以應將引發精進的重點放在“了知皈依勝利”上。

  “皈依”的誓言具有大利益,能使我們一直不離開叁寶、正道,恒時得到叁寶的加被,漸次經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成就一切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利樂,所以皈依的利益無法以分別心衡量。對此應依本論所引的十六條皈依利益,具體一一思惟而了知。

  “晝叁夜叁勤修皈依”,是要求我們在了知皈依勝利而發起勇悍心之後,每天堅持修習六次皈依,不要間斷。這樣持續勤修,一定能令皈依心不斷穩固增上。在漢地叢林功課中,早晚都要受一次皈依,也與此處一致。

  第六條學處——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

  修習這條學處,是要求我們平時心裏反反複複發起這樣的誓願,而不是僅止于文字上。總之,一旦立下皈依的誓願,就不能反悔舍棄。皈依之路,只能進取,不能退卻,對此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念。否則一旦舍棄皈依,永世都得不到救護。

  就本論的觀點,決定舍棄皈依的情況有兩種,即違犯“乃至命緣亦不棄舍”,或者“愛執與叁寶異品的大師等叁”。

  歸攝以上修習皈依的內容,就是《攝頌》所說:

  

能除衆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叁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首先做一個連結。爲什麼皈依叁寶之後,接著要講深信業果呢?

  我們唯一是爲了離苦得樂而皈依叁寶:皈依佛,是皈依開示離苦得樂方法的導師;皈依僧,是皈依修持離苦得樂聖法的助伴。對自己而言,直接皈依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聖法,因爲除自己如法修行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獲得安樂的途徑。

  聖法如何使我們決定出離痛苦、獲得安樂呢?方法就是無誤顯示業與果的關系。了知安樂之因後,攝取樂因,必能獲得安樂;了知痛苦之因後,舍棄苦因,必會遠離痛苦。否則,自己不取樂因,安樂豈會從天而降?自己不去苦因,痛苦又怎能自動消失?所以,皈依法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依佛語如理地取舍業果。佛說:“我爲汝說解脫道,當知解脫靠自己。”

  平常自心無力趣入善法的原因,正是對業果的道理並未真心信受。譬如:商人見到某種投資可以發財,立即就會去追求;或者有人了知吃生豆角會中毒時,絕不肯吃。同樣,如果深信業果,對于能獲得大安樂的善業,會不去求取嗎?對于會毀滅自己的惡業,還肯去做嗎?決定不會。所以,對業果發起勝解信非常關鍵,這是引發一切無苦利樂的根本,是一切叁乘佛教修行的基礎。相反,沒有這個業果正見,一切修行都成了空中樓閣。

  當未能如理辨別黑白業果的差別時,實際上,我們對業果的道理,或者是無知,或者只是很模糊、很粗略的了解。雖然我們也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心中並無一種不可奪的勝解,因此身口意並未被勝解所攝持。在許多時候,我們實際上是處在一種邪見狀態之中。比如:常常認爲這樣做無關緊要吧,不會有後果吧;或者認爲人人都這樣做,爲什麼我不能做;或者對後世、報應等絲毫都不在乎、不考慮,而只是任性地放縱身體、語言和意識。這些心態反映出:人們心中有深重的業果愚癡。

  令人深憂的是,這種業果愚的狀態普遍存在于現代人的內心之中,幾乎成爲全民問題,大多數人對業果的認識幾乎是零。人們心中沒有因果觀念,對遍及一切時空、一切行爲的業果相,茫然不知。並且,人們因邪見的蒙蔽而認爲:叁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規戒律壓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只有徹底推翻因果報應的學說,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獲得自由和幸福。正是由于喪失因果正見,現代人叁門隨意放縱,導致道德淪喪、人心日下,整個世界從有情身心到自然界,從個人到社會,都將走向自我毀滅的絕路。

  所以應知:一切惡趣痛苦之源是業果愚。相反,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業果的勝解信;或者說,一切道德、一切世間倫常、一切叁乘戒律的基礎,就是對業果的勝解信。這樣便知,如果推翻因果這個根本觀念,人類將因此瘋狂地趨入惡業之中,導致全人類的災難;相反,如果因果觀念能在人心中建立,人類將因此得到拯救,並獲得安樂。

  因此,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業果的勝解信。如果能建立起業果正見,對個人乃至世界總體的幫助,將不只是一點。以個人來說,對業果真正生起勝解信,身口意的行爲從此就會自覺地趣入白法,一切成聖成賢的根基由此奠定;以世界來說,人人深信因果,和平安定自然現前。安士先生說:“人人都信因果,是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是大亂之道也。”所以思惟業果不只是下士道的修法,實際上業果之理是佛教的大綱要,若能對此産生信解,一切人天道、一切聲緣道、一切菩薩道的根基就能奠定了。

  

  

  

  

  子二、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總業果 二、思別業果 叁、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四、深信業果之總結[26]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27]中分叁: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叁、思已正行進止[28]之理。

  前叁個科判當中,“思總業果”和“思別業果”是“正行進止”的根本要因。如果不數數思惟總別業果,而引發對業果的深忍信,意樂和行爲就很難做到如理的進取和遮止。很多人斷惡行善的心不堅固,在順逆境緣中不能堅守操守,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由數數思惟業果所引生的對業果的深忍信。

  沒有進入思惟業果之前,人心處在對業果愚蒙不知的狀況中,行爲盲目、顛倒、放逸、任性,致使黑業泛濫,罪苦加劇。因此,應著重針對業果愚這一根源進行對治,也就是經由數數思惟業果,從自心中引起勝解。由勝解的力量,就能攝持住身口意如理地進止,即使處在萬人造惡的環境中,也能堅守操持,不爲境緣所轉。

  總之,以思惟總別業果爲方便,就能使自心趣入如理取舍的正道中。從此畏懼業果,謹護身口意,有一番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氣象。

  醜一、思總業果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 二、分別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

  寅一、正明思總之理分叁:一、略說 二、廣說 叁、攝義

  卯一、略說

  【今初,初中有四。

  總的思惟業果的道理有四個方面:

  一、業決定,即一切苦樂都由善惡業決定。

  二、業增長廣大,即最初造業微小,業習成熟顯現的果報卻極爲廣大。遵循此理,古人教導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叁、四、未造業不會遇,已造業不失壞:未造這樣的業,必不會遇這樣的果;已造這樣的業,就不免受這樣的果。也就是通常說的“因無虛棄,果無浪得”。

  這四條是業果規律的總綱,一一展開有無量差別。

  卯二、廣說分四:一、業決定之理 二、業增長廣大之理 叁、未造業不會遇 四、已造業不失壞

  辰一、業決定之理分叁: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二、總結 叁、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巳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業決定之理”,是說諸凡夫和諸聖者,不論有何種以適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