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
下士道
深信業果
思總業果
正明思總之理
分別思惟
顯十業道而爲上首
抉擇業果
顯示黑業果
正顯示黑業道
身業(以上見講記四)
語業
意業
攝義
輕重差別
此等之果
白業果
業余差別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深信業果之總結
附:十善楷模
思考題
下士道•深信業果
◎語業
午二、語業分四:一、妄語 二、離間語 叁、粗惡語 四、绮語
學習以下四種語業時,應把握兩點:一、准確認識每種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並反觀自己是否造作此業;二、認識此業的過患而發起遠離欲。
未一、妄語分叁:一、何爲妄語 二、引事例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叁、剖析當代社會妄語業
申一、何爲妄語
【妄語。事者,謂見聞覺知[1]四,及此相違四。能解之境,謂他領義。】
妄語的事有八種:見、聞、覺、知,未見、未聞、未覺、未知。能解之境,即能領解語言意義的他人。
【意樂分叁:想者,謂于所見變想不見,及于未見變想見等;煩惱者,謂叁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妄語意樂分叁:
一、“想”,于所見變想爲未見,于未見變想爲見等。“等”中包括于所聞變想爲未聞,于未聞變想爲聞;于所覺變想爲未覺,于未覺變想爲覺;于所知變想爲未知,于未知變想爲知。“變想”只是在他人面前變,自己方面,未見就只是未見想,不會是見想。
二、“煩惱”,貪嗔癡中任何一種。
叁、“等起”,是覆藏想(指變想)、樂于言說之欲。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此複所求,或爲自利,或爲利他,隨爲何故,說悉同犯。此中說于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叁亦成。《俱舍本釋》于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毗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妄語的加行有多種方式:
表達方式上,有言說、書面陳述、默認所說、以手式等肢體表示。
動機上,不論爲求自利或爲他利,或出于怖畏,或爲追求財富等,都同犯妄語罪。
能加行上,《瑜伽師地論》中說:對妄語、離間語及粗惡語,不僅自說,即使教他說,也成爲業道。《俱舍論自釋》中對四種語業,都說教他作也成就業道。《毗奈耶經》在界定四種語業的究竟違犯時,認定爲需要自己說。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绮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妄語的究竟:對方已領解語意。《俱舍論自釋》中說:如果他人未領解語意,則僅成绮語。離間語和粗語也如是判定。
申二、引事例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宋代名相司馬光曾說起他幼年時的一件事:“小時候,我剝核桃吃,姐姐幫我剝皮,沒剝下來就走了。有個丫頭用開水燙,把皮撕下了。姐姐轉回來問:“是誰剝下核桃皮的?”我說是自己剝的。父親恰好路過聽見,呵斥我說:“小子!怎麼能撒謊,況且在骨肉之間,能這樣做嗎!”我從此終生都不敢說謊。”
事例中,“未剝核桃皮”變想爲“剝核桃皮”,是妄語的想;貪求名譽是妄語的煩惱;覆藏未剝皮想而顯示自己能剝皮的欲,是妄語的等起;爲顯示自己有能力而說,是妄語的加行;聽者領解語意,是妄語的究竟。司馬光認識到妄語不好之後,內心慚愧,立誓改過,一生不敢說謊,是具有防護之心。
生活中,爲了謀求名聲、財富、恭敬等,隱藏事實,說虛诳語,即是造妄語業。比如,有人要臉面,不肯承認自己的過錯,說妄語掩飾;或有人爲顯示自我,誇大自身功德,這些都是容易犯的妄語業,需要反省改正。
《感應篇彙編》中說:
唐朝有個叫姜撫的人,穿著道士衣冠進入京城。看到沒有人認識他,就說自己有幾百歲,且有長生不死救度世人的法術。他侍奉唐玄宗時,得到皇帝恩寵,名聞一時。
後來,有位太學生荊岩去見他,問他說:“先生是哪朝的人?”他說是梁朝人。
荊岩問:“當時你做官了沒有?”他說:“曾做過西涼節度使。”
荊岩呵斥道:“豈能如此诳妄!你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哪裏有西涼州?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鎮將軍,哪裏來的節度使?”姜撫無以應答,慚愧得無地自容,幾天後便死去了。
案例中,姜撫造了嚴重妄語罪。妄語之事,是姜撫的生平等事;能解之境很廣,上至天子,下至聽到他事迹的人;妄語之想,是“非幾百歲”變想爲“幾百歲”,“非梁朝人”變想爲“梁朝人”,“非西涼州節度使”變想爲“西涼州節度使”等等;煩惱是對名利的貪欲;等起是覆藏真相而樂意如是言說的欲;加行是爲追求自利而說;究竟是聽者領解話語之義。
通常,欺騙一個人,就會愧對一個人;欺騙一百個人,就會愧對一百個人。姜撫欺騙了全天下,所以在謊言揭穿時,他無地自容。妄語業對他的內心造成了極大壓力,使他深陷在惶恐憂愁中,不到幾天就死去了。
還有一位姓張的占蔔士,擅長星象學。他一般都揣測人的意向,推算多不如法,或往往受人暗中囑托,顛倒而說,誤人大事。後來他嚼舌而死。
這是用舌根造作妄語,蒙騙世人,結果現世就以嚼舌慘死來受報,除了現世報之外,後世還有更深重的苦報。
在佛法中爲貪求名利而說妄語,罪業極大。《禅秘要經》雲:“若有四衆,于佛法中爲利養故,貪求無厭,爲好名聞而假僞作惡,實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貪利養故,自言坐禅,如此比丘犯偷蘭遮,過時不說,自不改悔,經須臾間即犯十叁僧殘。若經一日至于二日,當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賊、羅刹魁脍,必墮惡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實不見白骨,自言見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諸天龍鬼神等,此惡人輩是波旬種,爲妄語故自說言我得不淨觀乃至頂法。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于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啖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複剝皮。經五百身,還生人中,聾盲喑啞,癃殘百病,以爲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
往昔罽賓國有位離越阿羅漢,在山中坐禅。有人丟了一頭牛,牛主循著牛的腳印找到了離越的住處。
當時離越阿羅漢正在煮草染衣,奇怪的是,法衣自然變成牛皮,染汁自然變成牛血,所煮的染草自然變成牛肉,缽盂自然變成牛頭。見此情景,牛主就把離越阿羅漢綁起來,交給國王。國王將他關入監獄。
一晃過了十二年。期間,離越阿羅漢常常給獄監養馬除糞。他有五百位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一直在尋找師父,始終不知下落。在業緣將盡時,有一位弟子終于觀察到師父被囚禁在罽賓國的監獄裏,就告訴國王:“我師父在監獄裏,希望國王裁決處理。”
國王派人去獄中核實。使者進入監獄,只見一人相貌憔悴,頭發胡須很長,正在給獄監養馬除糞。使者回禀國王:“沒有見到沙門離越。”
離越的弟子很有智慧,對國王說:“希望大王下一道命令,凡是比丘都允許出獄。”國王照著他的話宣布。離越聽到命令,頓時須發自落,袈裟披身,騰入虛空,顯示種種神變。
國王見此情景,五體投地,對離越說:“尊者!請接受我的忏悔。”並詢問尊者是以什麼業緣而感得十二年的牢獄之苦。
離越說:“往昔有一世我丟了牛,一直跟蹤尋找,誣陷一位辟支佛偷牛,經過一晝夜。我因此墮入叁惡道,飽受無量苦楚。由余業未盡的緣故,今天我證得阿羅漢果,還需受報,受人誣謗。”
此案例顯示了兩點:一、妄語業增長廣大;二、妄語業的領受等流。
一、妄語業的增長廣大:離越阿羅漢前世一晝夜中誣謗辟支佛偷牛,結果使他墮入惡趣感受無量的痛苦,轉爲人身證得阿羅漢果,還受余業勢力的影響,被人誣謗入獄,十二年中喂馬除糞,才最終消盡了這一業(這就像一粒種子由它的功能,會輾轉不斷地生長,一直到結出果實並窮盡爲止。)。可見妄語業極爲增長廣大。
二、領受等流:由前世誣謗人偷牛,今生便領受被人誣謗偷牛的果報。業力成熟的時候,法衣、染汁、染草、缽盂,自然變爲牛皮、牛血、牛肉、牛頭的形象。
是誰製造了這一幕鬧劇使離越遭受誹謗呢?不是梵天,不是帝釋,也不是無因生,唯是自己往昔所造誣謗他人的黑業。從這裏思惟,會感覺到業力不可思議。果隨因轉,就像谷響回應聲音,傳出去什麼,就回應什麼,絲毫不錯亂。由怎樣待人處事,就會得到同類的回報,叫做領受等流。認識此理之後,會知道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與人生的成敗,關系密切。對于任何一個生命、任何一件事,發出去什麼,就回收到什麼,哪怕是地位極其卑賤的人、一只螞蟻或一朵花,如果以不善的方式對待它,就是障礙自己…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