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寫了休書,功名被削盡,廟神也懶得理他。所以,感應迅速,一言一行都有因果。積德行善,福德日隆,人就變得尊貴;造惡損人,福德削減,人也變爲卑賤。
清朝順治年間,浙江有一位孝廉,他的朋友貪戀某人妻子的美色,想占爲己有。孝廉替他出主意,散布流言,挑撥其夫,說他妻子和外人有私情。那人聽信後,打算休掉妻子,就和孝廉商量。孝廉竭力促成,並幫他寫休書。草稿寫好後,那人抄下就走了。這時來了一個賣筆的,孝廉去買筆。等他回來,發現草稿不翼而飛。
後來他參加會試,帶著那支筆進入考場,沒想到那張休書草稿竟從筆管中掉出來,被搜查的人發現,定爲作弊。他在監考官前大呼冤枉,最後被處罰除名。
以上是破人婚姻或參與破人婚姻方面的案例。造這種惡業,會迅速削減福德。其中的道理,下面再作分析:
有情之間有和合、乖離兩種關系。《辨法法性論》說:有情界的“共同”,就是彼此作爲增上緣。如果彼此和合,就能互相起增上作用,對雙方都有益。如果關系惡化,乖離不合,一定兩敗俱傷。又因爲業力增長廣大,在沒有和好期間,甚至會在極漫長的生世中,一直成爲怨對。所以,我們應當存心願世間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都和睦相處。如果在衆生彼此出現矛盾時,樂意他們不和,就是在其中充當了破人關系的幫凶,罪過嚴重。
人倫中,夫妻是重要的一倫。破人夫妻,大損于自己的福德。有些人認爲這只是讓兩個人分開罷了。事實上,關系破裂了,就很難破鏡重圓,會造成雙方內心很深的痛苦。而且,伴隨著一個家庭的破裂,父子、母子、婆媳等一系列的人倫關系都會受到損壞。家庭就像一部由各種部件組合而成的機器,在沒有破散時,會正常地運轉,發揮各方面的功能,一旦破碎,就像機器破散,每個零件都因失去整體的依托而受到壞損一樣,對子女、父母和自身,都造成極大的損失和痛苦。因此,前前後後的業果算起來,實在是一筆沈重的業債。
一般人不會蓄意挑撥他人的夫妻關系,但會覺得,有種夫妻生活在一起整天爭吵,彼此痛苦,不如早點分手。其實,這已經有了離間的心。因爲這是願人夫妻破裂,人倫是由業決定的,人由業緣而走在一起,無緣不會相遇,有緣也不可能人爲強分。普通人不會了知其中的前後因緣,不能想當然地願其破裂。
下面舉例說明婚姻都是前緣所定:
宋朝末年,有個姓王的臨川人,他的妻子被元朝軍兵搶走,因爲守貞不屈服而死去。
過了十余年,王還想再娶,但總不成功。一天夜裏,他夢見死去的妻子對他說:“我出生在某某家,今年十七歲,再過七年,會嫁給你做妻子。”第二天他派人去尋找,果然有此人,他就直接上門以禮定親,一句話就成功了。
所以,夫妻姻緣都是前定。姻緣有兩種:善緣而來;惡緣而來。若是善緣而來,不結親,結合的心念就不會休止。若是惡緣而來,不完結怨害業債,也不會罷休。總之都是隨業緣而轉。因此,婚姻並非以個人意願所能破壞。作爲旁人,應有的態度是:對善緣,願它保持;對惡緣,願它化解。這樣存心就是善,自生福德。反之,用錯了心,是善緣,願它不長久;是惡緣,樂其破裂,這樣存心就是惡,自損福德。所以任何情況下都要遮止說離間語,只能存心願人人和合。
上面講了不能離間他人夫妻關系。同樣,兄弟、朋友、師徒、主仆等倫理關系,也都不能離間,否則會遭到慘重報應。
《感應篇彙編》中有一則事例:
有個叫安庭柏的人,喜歡離間,而且極具口才。即使是至親,被他離間,也立即形同水火。有親兄弟經他挑撥而發生爭鬥的;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因爲聽信他離間而斷交的。後來,他貧困潦倒,面頰生瘡,喉嚨和舌頭潰爛,在絕食號叫中死去。
在離間語中,以破壞僧衆和合,果報最爲嚴重。比如提婆達多破和合僧,致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心中都沒有生起善根。雖然今天不會發生真正的破和合僧,但是挑撥師徒之間的關系、佛教團體之間的關系卻很容易發生。如《文殊根本續》說:若有一個在寺廟、上師之間製造矛盾,猶如攪拌血液之棍子一般的人,死後立即墮入無間地獄中。若挑起僧衆發生糾紛,則直至沒有緩解之前,當地的所有衆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墮入地獄,好似焚焦的大地無法生長苗芽一般,發生糾紛的村落所在地數由旬以內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
造離間語的果報:後世墮入叁惡趣,或者墮在拔舌、烊銅、犁耕等地獄中長劫受苦,或者墮在畜生道中啖食糞便,如同鹈鹕鳥一樣無有舌根。即使憑少許的善業得到人身,也有俱生而來的生理殘障,舌根不具,口氣發臭,喑啞不能言語,或者語不流利,齒不齊整、潔白,縱然口說善語,他人也不信用。而且由余業所感,眷屬鄙惡、互不和合。
未叁、粗惡語分二:一、何爲粗惡語 二、引事例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申一、何爲粗惡語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
粗惡語的事,即能引生恚惱的有情。
【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
粗惡語的意樂中,“想”,是于彼彼想;“煩惱”,是貪嗔癡中任何一種;“等起”,是愛樂言說粗惡語的欲。
【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
粗惡語的加行,是以真實語或非真實語,或依他種姓過失(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依他根身過失(如啞巴、盲人等),或依他身口意叁業過失,或依他違犯禁戒過失,或依他現在行爲過失,而說他所不愛樂的語言。
【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的究竟,《攝抉擇分》說:究竟,就是呵罵他人。
《俱舍自釋》說:必須對方領解所說粗惡語的意義。
申二、引事例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當代有一位青年,才華出衆,二十歲就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一所名牌大學破格直接聘他爲副教授,可是十年過去了,他都沒有升爲教授。他這樣有天賦,爲什麼十年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這十年以來所發表的論文中,都有指責其他教授缺點的地方,而且講得很精辟,擊中了別人的弱點。所以他這十年要升級時,都被那些教授壓下來。後來,他的朋友勸他寫論文換一個角度寫,就是贊歎其他教授的優點。這位才子一聽建議,臉色顯得很難看,覺得很困難,因爲多年以來批評別人習慣了,再換成欣賞別人,很不習慣。
由這則事例能看到造作等流的作用,就是以業習的力量會不斷地發起同類造作。這位副教授喜歡指責別人的缺點,養成了習慣,要他改成贊賞別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串習什麼方式就會習慣什麼方式。
我們如果不在語言上學好,常常說惡口,一旦串習堅固,就會在自己身上出現語言障礙,甚至做不到真心對別人說一句和善的語言。還有一點就是存心不同,後果也截然不同。如果用心刻薄,一出語就指責、嘲諷、抨擊,福德就逐漸削減;而存心厚道,常常隨喜贊歎,福德就日漸深厚。所以要常常看別人的優點,念別人的好處。
下面看一則惡口受報的事例:
明朝末年,蘇州有個姓秦的書生,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尤其擅長作詩詞。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寫成文章。但他個性輕狂刻薄,說話不讓人。見人有缺點,就寫詩攻擊對方,聽到某人做事可笑,就寫成歌詞進行諷刺。
他有位鄰居,在男女的事上有失檢點。他知道之後,當即寫了十首《黃莺兒》的詞調笑,內容繪聲繪色,寫得很露骨。這首詞遠近流傳,因爲此事,他多次當街挨打,甚至被人剝開衣服痛打。還有一次因填詞成歌,諷刺他人的行爲,被人誣告吃官司。
因爲宿世習氣太堅固,他一直改不過來。到晚年時,他染上了瘧疾病。病好不久就精神錯亂,常吃自己的糞便,又拿刀割自己的舌頭。幸虧被家人發現,及時奪下他的刀。家人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關進一間空房子裏。他找不到刀,就一點一點嚼自己的舌頭,再和著血吐出來,從房間裏傳出一股難聞的臭氣,讓人作嘔,而秦生自己卻一點也沒知覺。有一天,他從窗戶的縫隙中看見一把劈柴用的斧頭,就破窗而出,舉斧把自己砍死了。這是惡口業的報應。
秦生的問題出在哪裏呢?就是爲人刻薄,喜歡惡語中傷他人。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別人的缺點、隱私,以此爲樂,這必定招致對方的怨恨,況且他做成詩歌,使他人的惡名廣爲流傳,無形中使自己的福德大爲削減。如果人能常常以舌根勸善、宣揚因果、勸發菩提心、勸念佛法僧,口德會越來越好,福德也越來越增上廣大。相反,以舌宣揚邪說、傳人過惡,也會造下無量罪業。秦生因爲前世修善才感得這樣好的文才,可惜用錯了地方,巧舌成了說惡語的利器處處傷人,結果自嚼舌頭,發瘋自殺,落得極爲悲慘的下場,報應是如此准確。
清代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有位侍奉他的小妾講她祖母很會罵人,後來此祖母沒有任何疾病,卻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不能吃飯、說話,痛得翻來覆去,幾天之後便死了。
這位祖母罵人時,以勢壓人,別人都怕她,而她最後竟壞在這條舌頭上。舌根的相與口業關系密切,比如連續叁世不妄語,舌頭就能覆住面部;而說多了惡口妄語,舌就會萎縮、糜爛。
前面講到粗惡語的事是能生恚惱的有情。這也提醒我們,如果是對能生起恚惱的境說惡語,就會對他造成傷害。我們說某人的過失或醜聞時,就如同對他的傷口發射利箭,會使他痛苦不堪。所以不能隨便說惡語。只有在自己有利益對方的善心,而且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