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P4

  ..续本文上一页写了休书,功名被削尽,庙神也懒得理他。所以,感应迅速,一言一行都有因果。积德行善,福德日隆,人就变得尊贵;造恶损人,福德削减,人也变为卑贱。

  清朝顺治年间,浙江有一位孝廉,他的朋友贪恋某人妻子的美色,想占为己有。孝廉替他出主意,散布流言,挑拨其夫,说他妻子和外人有私情。那人听信后,打算休掉妻子,就和孝廉商量。孝廉竭力促成,并帮他写休书。草稿写好后,那人抄下就走了。这时来了一个卖笔的,孝廉去买笔。等他回来,发现草稿不翼而飞。

  后来他参加会试,带着那支笔进入考场,没想到那张休书草稿竟从笔管中掉出来,被搜查的人发现,定为作弊。他在监考官前大呼冤枉,最后被处罚除名。

  以上是破人婚姻或参与破人婚姻方面的案例。造这种恶业,会迅速削减福德。其中的道理,下面再作分析:

  有情之间有和合、乖离两种关系。《辨法法性论》说:有情界的“共同”,就是彼此作为增上缘。如果彼此和合,就能互相起增上作用,对双方都有益。如果关系恶化,乖离不合,一定两败俱伤。又因为业力增长广大,在没有和好期间,甚至会在极漫长的生世中,一直成为怨对。所以,我们应当存心愿世间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都和睦相处。如果在众生彼此出现矛盾时,乐意他们不和,就是在其中充当了破人关系的帮凶,罪过严重。

  人伦中,夫妻是重要的一伦。破人夫妻,大损于自己的福德。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让两个人分开罢了。事实上,关系破裂了,就很难破镜重圆,会造成双方内心很深的痛苦。而且,伴随着一个家庭的破裂,父子、母子、婆媳等一系列的人伦关系都会受到损坏。家庭就像一部由各种部件组合而成的机器,在没有破散时,会正常地运转,发挥各方面的功能,一旦破碎,就像机器破散,每个零件都因失去整体的依托而受到坏损一样,对子女、父母和自身,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痛苦。因此,前前后后的业果算起来,实在是一笔沉重的业债。

  一般人不会蓄意挑拨他人的夫妻关系,但会觉得,有种夫妻生活在一起整天争吵,彼此痛苦,不如早点分手。其实,这已经有了离间的心。因为这是愿人夫妻破裂,人伦是由业决定的,人由业缘而走在一起,无缘不会相遇,有缘也不可能人为强分。普通人不会了知其中的前后因缘,不能想当然地愿其破裂。

  下面举例说明婚姻都是前缘所定:

  宋朝末年,有个姓王的临川人,他的妻子被元朝军兵抢走,因为守贞不屈服而死去。

  过了十余年,王还想再娶,但总不成功。一天夜里,他梦见死去的妻子对他说:“我出生在某某家,今年十七岁,再过七年,会嫁给你做妻子。”第二天他派人去寻找,果然有此人,他就直接上门以礼定亲,一句话就成功了。

  所以,夫妻姻缘都是前定。姻缘有两种:善缘而来;恶缘而来。若是善缘而来,不结亲,结合的心念就不会休止。若是恶缘而来,不完结怨害业债,也不会罢休。总之都是随业缘而转。因此,婚姻并非以个人意愿所能破坏。作为旁人,应有的态度是:对善缘,愿它保持;对恶缘,愿它化解。这样存心就是善,自生福德。反之,用错了心,是善缘,愿它不长久;是恶缘,乐其破裂,这样存心就是恶,自损福德。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要遮止说离间语,只能存心愿人人和合。

  上面讲了不能离间他人夫妻关系。同样,兄弟、朋友、师徒、主仆等伦理关系,也都不能离间,否则会遭到惨重报应。

  《感应篇汇编》中有一则事例:

  有个叫安庭柏的人,喜欢离间,而且极具口才。即使是至亲,被他离间,也立即形同水火。有亲兄弟经他挑拨而发生争斗的;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因为听信他离间而断交的。后来,他贫困潦倒,面颊生疮,喉咙和舌头溃烂,在绝食号叫中死去。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最为严重。比如提婆达多破和合僧,致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心中都没有生起善根。虽然今天不会发生真正的破和合僧,但是挑拨师徒之间的关系、佛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却很容易发生。如《文殊根本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之棍子一般的人,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发生纠纷,则直至没有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焦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

  造离间语的果报:后世堕入三恶趣,或者堕在拔舌、烊铜、犁耕等地狱中长劫受苦,或者堕在畜生道中啖食粪便,如同鹈鹕鸟一样无有舌根。即使凭少许的善业得到人身,也有俱生而来的生理残障,舌根不具,口气发臭,喑哑不能言语,或者语不流利,齿不齐整、洁白,纵然口说善语,他人也不信用。而且由余业所感,眷属鄙恶、互不和合。

  未三、粗恶语分二:一、何为粗恶语 二、引事例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申一、何为粗恶语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即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粗恶语的意乐中,“想”,是于彼彼想;“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等起”,是爱乐言说粗恶语的欲。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粗恶语的加行,是以真实语或非真实语,或依他种姓过失(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依他根身过失(如哑巴、盲人等),或依他身口意三业过失,或依他违犯禁戒过失,或依他现在行为过失,而说他所不爱乐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粗恶语的究竟,《摄抉择分》说:究竟,就是呵骂他人。

  《俱舍自释》说:必须对方领解所说粗恶语的意义。

  申二、引事例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当代有一位青年,才华出众,二十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为副教授,可是十年过去了,他都没有升为教授。他这样有天赋,为什么十年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这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中,都有指责其他教授缺点的地方,而且讲得很精辟,击中了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其他教授的优点。这位才子一听建议,脸色显得很难看,觉得很困难,因为多年以来批评别人习惯了,再换成欣赏别人,很不习惯。

  由这则事例能看到造作等流的作用,就是以业习的力量会不断地发起同类造作。这位副教授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养成了习惯,要他改成赞赏别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串习什么方式就会习惯什么方式。

  我们如果不在语言上学好,常常说恶口,一旦串习坚固,就会在自己身上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做不到真心对别人说一句和善的语言。还有一点就是存心不同,后果也截然不同。如果用心刻薄,一出语就指责、嘲讽、抨击,福德就逐渐削减;而存心厚道,常常随喜赞叹,福德就日渐深厚。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念别人的好处。

  下面看一则恶口受报的事例:

  明朝末年,苏州有个姓秦的书生,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作诗词。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写成文章。但他个性轻狂刻薄,说话不让人。见人有缺点,就写诗攻击对方,听到某人做事可笑,就写成歌词进行讽刺。

  他有位邻居,在男女的事上有失检点。他知道之后,当即写了十首《黄莺儿》的词调笑,内容绘声绘色,写得很露骨。这首词远近流传,因为此事,他多次当街挨打,甚至被人剥开衣服痛打。还有一次因填词成歌,讽刺他人的行为,被人诬告吃官司。

  因为宿世习气太坚固,他一直改不过来。到晚年时,他染上了疟疾病。病好不久就精神错乱,常吃自己的粪便,又拿刀割自己的舌头。幸亏被家人发现,及时夺下他的刀。家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他关进一间空房子里。他找不到刀,就一点一点嚼自己的舌头,再和着血吐出来,从房间里传出一股难闻的臭气,让人作呕,而秦生自己却一点也没知觉。有一天,他从窗户的缝隙中看见一把劈柴用的斧头,就破窗而出,举斧把自己砍死了。这是恶口业的报应。

  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为人刻薄,喜欢恶语中伤他人。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别人的缺点、隐私,以此为乐,这必定招致对方的怨恨,况且他做成诗歌,使他人的恶名广为流传,无形中使自己的福德大为削减。如果人能常常以舌根劝善、宣扬因果、劝发菩提心、劝念佛法僧,口德会越来越好,福德也越来越增上广大。相反,以舌宣扬邪说、传人过恶,也会造下无量罪业。秦生因为前世修善才感得这样好的文才,可惜用错了地方,巧舌成了说恶语的利器处处伤人,结果自嚼舌头,发疯自杀,落得极为悲惨的下场,报应是如此准确。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有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此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却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吃饭、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了。

  这位祖母骂人时,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而她最后竟坏在这条舌头上。舌根的相与口业关系密切,比如连续三世不妄语,舌头就能覆住面部;而说多了恶口妄语,舌就会萎缩、糜烂。

  前面讲到粗恶语的事是能生恚恼的有情。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是对能生起恚恼的境说恶语,就会对他造成伤害。我们说某人的过失或丑闻时,就如同对他的伤口发射利箭,会使他痛苦不堪。所以不能随便说恶语。只有在自己有利益对方的善心,而且对…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