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P5

  ..续本文上一页方对自己信任时,才可以指出他的过失。但常人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善心,而是以烦恼发动口出恶语,那就是恶业。

  有这样一则事例,古代太平府有位周某,常爱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和一位书生是好友,书生的妻子美貌有才华,风流放纵,但实际并没有外遇。

  有一天,周某和书生一起吃饭,忽然对书生说:“兄长度量真大,为什么受外人欺负却不计较,反而在这里豪饮?”书生惊愕不解。周某说:“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老兄还不知道?”说着挽起袖子,竭尽笑骂诋毁之能事。同桌的人认为他说话荒诞不经,连连罚他喝酒。周某又说大话:“你们都冷眼旁观,我是热心肠,不能做那种想说又不说的庸人之态。”书生气得满脸通红,起身返回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听到此事,愤恨而死。

  康熙八年,周某参加省里考试,刚领试卷进入考场,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写了“好谈闺阃[2]”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潦草地写完文章了事。一出考场就吐血而死。

  有些人会说:“我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这也要善加辨别,如果有什么就能说什么,那么普天下的凡夫都有过失,是否能把每个人的过失都揪出来恶骂一遍呢?三界众生都是业障病人,对待病人,是要以慈悲心去为他疗治,而不是恶骂抨击。周某说他是热心肠,不像别人想说而不说,他敢在大庭广众当中随意笑骂,这就像拿着剑肆无忌惮地刺人脸面一样,致使书生心怀忿恨,他的妻子也蒙羞而死。可见话语比刀剑还厉害,一句话就能伤害一个人。他的报应如何呢?当众破人名声,致人死地,导致有鬼将“好谈闺阃”四字写在试卷上,使他颜面丢尽,一出考场便吐血而死。天道好还,骂人者骂己,坏人名誉者坏己名誉,我们千万要慎重。

  再看《感应篇汇编》中的几则事例:

  梁朝有个叫到溉的人,他的祖父曾经以挑粪为生。后来到溉做了吏部尚书。有一次何敬容请他,他没有答应。何敬容就对人说:“到溉还有一点余臭味,现在就学着一副贵人的架子。”到溉听了,怀恨在心。(何敬容以到溉的种姓过失嘲讽他,堂堂吏部尚书听了是何反应?就是怀恨在心。凡夫心态普遍如此,受了伤害便起报复之心,以恶口而结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问刘孝绰:“我很想买东邻的地,可是地主不让,怎么办?”

  刘孝绰说:“只要多装几车粪堆在他家旁边叫他难受,他就搬了。”

  到洽听了很愤怒,后来因为此事把刘孝绰害了。

  所以,一句恶口就能伤天地和气,酿成一场悲剧。为人处世,不能随意对人冷嘲热讽,这会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古人说:“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

  明朝汉州有位王生,喜欢指责他人过失。邻居死了儿子,他讥讽说:“你造恶深重,才有这种报应。”不久,他的两个孩子都病死了,邻居反讥他:“你造恶不是更深重吗?”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试名列四等,王生指责说:“你文章实在写得荒谬,怎么有望优取?”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试名列五等,族兄反讥他说:“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谬?”

  这则事例告诉我们,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受人责。我们指责别人时,先要看看自己。自己既非完人,就有可被别人指责的地方。既然指责了别人的过失,怎么会不被别人指责呢?所以要谨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又有一位孙文懿公,长得既矮小又丑陋,县令李昭言嘲笑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物,世上能有几个?”这一年,孙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科第。不久,执掌选拔官员的职务。这时,李昭言正好以选人身份等候调遣,孙公笑着说:“没想到你那句话,终于成了好兆头!”李惭愧万分,便辞官回家了。

  世事无常,今天坐在上面骂人,明天落下来时怎么办呢?今天有钱有势骂人,明天沦为乞丐,又怎么办呢?换一角度看,你看众生有一处短,却没想到他有九十九处长;你看有一处超过他,却没看到有九十九处不如他。所以,对任何人都不可轻视,要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这样就不容易犯指责人的毛病。菩萨显现怒骂之相,是示现威猛相调伏对方,遮止他造恶。但一般人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德行不够、别人又对自己不信任时,不能轻易说对方过失。

  佛世时,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怀孕后,身体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瘦弱憔悴,极为难看,身上还沾着粪便。

  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中,喜欢吃粪便。父母和亲友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以粪便为食。

  他这样颠倒反常,也是业力所致。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的:

  往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了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个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浴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看到他就生起嗔心,恶骂说:“你是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什么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心生怜悯,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便忏悔罪业,但以恶口的业力,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谁都不愿意接近他。

  在他对阿罗汉说“与人粪涂身有何差别”时,当即就在识田中熏下了黑业习气,业习成熟,就变现为身体臭秽、贪吃粪便的果报。世间万法无不遵循心作心现的规律,口如是说,心如是念,便如是显现,一切都是唯心自现的。

  佛世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无量。他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她又怀身孕,生产之后,先前所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像这样,接连生下了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得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尸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来一个小孩。小孩的身体很小,胡须和头发却已经苍白。

  他弯腰驼背,边走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知道,我前世恶口骂僧,今生便在母胎中感受六十年的痛苦。”

  亲属们听后,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知道老小儿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领大众来到停尸场,问他:“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儿答:“是。”连问三次,都答是。大众便请问佛此事的宿世因缘。

  佛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一位老比丘做僧众的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在安居期间,只有得道的圣僧才能和大众一起自恣。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允许他布萨自恣。他心生恼恨,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安心办道,今天还被拒之门外,不允许参与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开始辱骂僧众。不久被关进了一间屋子。他怒气未消,大声嚷叫:“我要让你们常关在黑暗中不见光明,就像我今天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入地狱,受极大痛苦,直到如今才脱免为人。以宿世恶口余业的力量,还在母亲胎狱中被关闭六十年,暗无天日。”

  还有,往昔有一位三藏比丘见某老比丘缓慢进食,就说他像老牛反刍。以此恶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后来成为最后有者,生下来长着两个咽喉,反刍食物。

  又有一位三藏比丘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像牧童一样。”结果五百世转为牧童。

  又有一位年轻比丘,见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样子十分滑稽,就随口说:“你刚才的样子像猴子。”结果五百世转为猴子。

  又在迦叶佛教法中,有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由此多世之中堕入地狱,并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五百女子,手脚被琉璃王的军众砍断。

  所以,不论取什么恶名,都以业力的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的等流果。确实,说什么就变现什么,语业的力量不可思议。

  认识了业力无欺变现果报的法则后,就不能肆意乱想、乱说,语业上要谨慎防护,不能嘲讽他人,不能给别人取外号。当年在法王讲授《百业经》时,很多道友都在因果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纷纷发愿不给他人取外号。

  未四、绮语分三:一、何为绮语 二、遣除疑惑 三、引事例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申一、何为绮语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绮语的事,是能引发无利益的所诠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绮语的意乐有三:

  一、“想”,虽然《摄抉择分》中只说到是“于彼彼想”,但此处是指对欲说之义彼想而说,在造作绮语的这里不必要能领解语义的境,因此,绮语的究竟不需要“于境无误想”这一条件。

  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是爱乐宣说全无关系的迷乱之语。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加行”,是发起勤勇宣说绮语。“发勤勇”,即发起勤作欢喜。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

  “究竟”,才说绮语便已究竟。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而且,绮语有七种类别,即斗讼竞诤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语、处众杂语、颠狂语、邪命语。

  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诸婆罗门恶咒术语:对婆罗门等外道论典或梵志咒语,以爱乐心(“爱乐心”此三字是关键)受持讽诵。换言之,对佛法之外能引生无义利的报刊、杂志、书籍、影视、网络论坛、歌曲…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