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24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惡習,出口便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如何使人信奉、成爲量則?信言不具足,談何利他?所以,必須修習遠離語惡,才能廣行利他事業。

  巳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

  【第六者,謂發宏願,于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叁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第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發願與供養,即發宏願在自身中攝持當來的種種功德,及供養叁寶、父母、聲聞獨覺、親教師、軌範師和尊長等。

  巳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第七、丈夫性具足之因:內心歡喜丈夫身所具的一切功德,如:丈夫性是勝功德之器、事業之器等。又厭離女身,深深見到女身的過患,如:女身非功德器、非事業器等。又有以兩種因緣而獲得丈夫性,即:見人歡喜女身,就勸她厭離女身;見有丈夫將失男根,就以方便攝護,使他不失,以及說法使人獲得男身。

  巳八、大力具足之因

  【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第八、大力具足之因:以身供事和惠施飲食。

  “以身供事”:衆生缺乏能力時,自己主動代他做,比如,主動幫助病人或弱者。如果能共同成辦,就做他的助伴,助他一臂之力。這樣奉獻自己的力量,將來身心就具足大力。

  “惠施飲食”:以能增長身心勢力的粥飯糕餅等飲食施予衆生。在別人缺乏飲食、身無氣力時,布施飲食來恢複他身心的力量,以此將感得身心強健。如往昔有人供養病比丘果子,感得九十一劫中身體強健、無有病苦。

  圓滿積聚上述八種善因,將來就感得具足圓滿德相的異熟之身。

  成佛度生必須成就圓滿的色身,而色身是無量福聚所成。這就啓發我們:修因必須全面,將來才能獲得圓具功德的所依身。而所依身功德圓滿,自利利他的力量就會強大,由此便能速趣佛果。

  辰二、叁緣分二:一、叁緣之作用 二、別釋叁緣

  巳一、叁緣之作用

  【如是八因,若具叁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如是八因,如果具足叁緣,就能感得最殊勝的諸異熟果。

  “如是八因”,即以上不害有情等八種殊勝善行。“若具叁緣”,即正行持八因時,具足心清淨與加行清淨。“能感”,指如此行善的功能。“最勝諸異熟果”,是由八因具足叁緣而感得壽量圓滿等八種異熟功德的最上品。爲什麼能感得最勝果呢?因爲八因由叁緣的助力而能獲得增長的緣故。修八因之時,心與加行清淨,善業的力量便會增長,由善業增長,果就殊勝。唐譯《瑜伽師地論》雲:“又此諸因,略由叁緣而得增長,能感圓滿增上廣大異熟令起。”因此,欲使八因成爲殊勝,修因時須勵力具足叁緣。

  巳二、別釋叁緣分叁:一、心清淨 二、加行清淨 叁、田清淨

  午一、心清淨

  【于其叁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衆善,將用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心清淨中,有觀待自己和觀待他人兩個方面。觀待自己而心清淨又有兩項:“回向無上菩提”及“由純厚意修行諸因”。

  第一、“回向無上菩提”:修集八因中的任何善根,都回向無上菩提,不求現世回報及來世人天異熟乃至聲緣菩提,唯一爲一切有情獲得無上菩提而回向。這是從無貪角度說心清淨,也就是遠離貪著報恩和異熟而成爲清淨。

  第二、“由純厚意修因”:修行任何善因,都以純厚意樂。“純厚”,是完全發自內心,完全以真心來做。“純”是善念真純,“厚”是善念深切。如修習放生時,不論加行、正行或結行,都全心全意地做,六根毫不散亂,是“純”;心中慈悲深切,是“厚”。如此以純厚意樂修習放生,善業的勢力就異常猛利。

  下面以老母供燈的案例來說明:

  佛世時,有一貧窮老母,她見到阿阇世王燃燈供佛,從宮門外一直點到祗園精舍,內心非常感動。她很想點燈供佛,于是拿著乞討得來的、僅有的兩文錢到油家買油。油家的老板說:“你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爲什麼不給自己買點食物呢?”她說:“佛福田難遇,我要爲後世作福。”

  她去佛前點燈時,因爲考慮到油少,燃不到半個晚上,就發誓說:“如果我後世得道如佛,願這盞燈通宵不滅。”

  果然,這盞燈一夜長明。第二天早晨,目犍連尊者去熄燈時,只有此燈以神通力也無法撲滅,燈的光明一直上照到梵天。以此善根,佛爲老母授記將來做佛。

  當時,阿阇世王問耆婆:“我做了很大功德,佛不爲我授記,難道我所做的功德還不如一個窮乞丐嗎?”

  耆婆告訴他:“你做的功德雖然多,但心不專一,不像老母一心專注于佛。”

  老母供燈時,真正具足心清淨。她念佛陀難遇,所以非常珍惜這次善緣,雖然供養物很微薄,但她發心真誠,具足純厚意,而且發願將來像佛一樣成道,一心回向菩提,所以供燈的善業勢力猛利,立即就現前感應。

  【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

  觀待他人而心清淨有兩個方面:離染汙心和修隨喜心。

  “同法者上中下座”,指對境。“同法者”,特指同修八因之人。同法者中,和自己相比,修行殊勝者是上座,平等者是中座,下劣者是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分別是:對上座遠離嫉妒,對中座遠離比較,對下座遠離輕毀。這是離染汙心。“勤修隨喜”,即常念同法者的功德而修隨喜。

  比如,有十個人同修第叁因的恭敬師長,修行境界有高有低。有人修得非常好,是上座,就對他心生嫉妒;有人與自己修行相等,就和他競爭,他做什麼,就總想勝過他;有人修行很差,就輕毀嘲笑他。都是修因的心不清淨。如果在因上有染汙,便會障礙自己修因、破壞自己的善根。反之,能普遍隨喜上、中、下座禮敬師長的功德,下至點滴善根也作隨喜,就會使此善根增長廣大。修行其它放生、供養等因時,也與此相同。同法者之間,最容易生起嫉妒、比較、輕毀等染汙心,因此對同行道友修習隨喜非常重要。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這是教誡中、下修行者。在上述心清淨中所說觀待自己及觀待他人的修行,如果能在生活中任運行持,當然最好。如果因爲自己的障礙而不能全分受持,也不能放棄不做,而應當每天多次觀察抉擇自己所應做的修行。

  比如:周末時,首先觀察自己能作供養、放生、禮敬等善業,其次考慮好應如何回向,行持時如何使心意純厚,並隨喜同法者的善行。這樣每天早、中、晚多次觀察抉擇自己的修行,將善法付諸實修。剛開始時需要勉力而爲,經不斷串習之後,便能純熟任運行持。如果最初就畏難而放棄,修行則永遠不會有長進。

  午二、加行清淨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于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贊美令受,已受行者贊美令喜,恒無間作、不棄舍作。

  加行清淨也有觀待自己和觀待他人兩個方面。

  觀待自己而加行清淨,必須具備兩點:一、長時無間;二、長時殷重。“無間”是指堅持不斷。“殷重”是指認真。比如在皈依境前供燈,每天堅持不斷,且每次都認認真真地做,就是供燈的加行清淨;反之,叁天打魚、兩天曬網,做做停停,或者敷衍了事,就是加行不清淨。所以,無論修持何法,都貴在堅持、貴在認真,只要能保證做到無間精進和殷重精進,最後得果決定殊勝。

  觀待他人而加行清淨,就是以善心把他人安立在此善根中,也就是,對未受持善法者,以贊美善行功德令他受持;對已受持善法者,以贊美功德令他歡喜。“恒無間作、不棄舍作”,就是使衆生對他自己所受行的善法不間斷、不舍棄。這是“贊美令喜”的妙用。

  人行善的動力就是欲樂。有欲樂,即使做叁天叁夜也不疲厭;沒有欲樂,即使做一天也難受。所以,由贊美衆生所做的修行,使他生起歡喜心,他就會做得起勁,由此就能使他持住這一善行。

  這實際是推己及人,將他人也安立在同樣的修行中而得利益。比如,自己認識到修行時無間和殷重的重要性後,就以說法使他人行善也具足長時無間和殷重,並祝願他所做的善根能真正安立,如此就是觀待他人的加行清淨。

  相反,見他人未受行某種善法,不以贊美推動他受持;見他人已經受行,也不去贊歎鼓勵,這樣觀待他人加行就不清淨。如果還诋毀他人的善行,使未受行者不願受行,使已受行者發生退轉,破壞他人受行善法的欲樂,那就是嚴重的加行染汙。這樣破壞他人善根,反過來也將障礙自己修道。

  午叁、田清淨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衆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田清淨,就是由以上的意樂和加行清淨,有能力出生衆多妙果,所以等同妙田。

  換言之,並不是在意樂和加行之外另有他體的田,而是以意樂、加行具有如田一樣能生果的作用,因此安立田的名稱。以具足意樂和加行兩種清淨,總稱爲田清淨。所以,前兩種清淨是分說,第叁種清淨是總說。

  總之,回向菩提、意樂純厚、離染汙心、勤修隨喜、加行長時無間殷重、贊美善法令人受行等,每一法都具有使善根力增長的功能。因此,修習八種異熟因時,如果能做到田清淨,就必定能感得最殊勝的異熟果。

  凡事能注意修習心清淨和加行清淨,修習善行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下至使做一件小善,也能成爲衆多廣大微妙果報的正因。學人如果能按照此處教…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