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6

  ..續本文上一頁、新聞等,以愛樂心受持贊美、大聲朗讀或對他人宣說分別,都是绮語。如果是爲顯示內外教的勝劣差別,或爲觀察輪回苦等而宣說,則不屬于绮語,因爲並非以愛樂心宣說的緣故。

  叁、苦所逼語:遭受身心諸苦而發出傷心愁歎之語等。

  四、戲笑遊樂語:戲笑、遊樂、受欲等的語言。

  五、處衆雜語:樂于在大衆中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六、顛狂語:宣說醉酒之語及顛狂語。

  七、邪命語:比如,爲求得名聞利養,而在施主面前宣說無意義的語言。

  【語無系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語無系屬”,即語言前後不關連。“無法相應”,即說雜染之語,不具正法的內涵。如《瑜伽師地論》所說:“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顯現穢染的緣故,名爲“非有法語”,即不具足正法內涵的語言。)“非義相應”,即引發無意義的言語,如:歌舞戲笑等,或觀看舞蹈時所發的言詞。

  【前叁語過,是否绮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于前家。

  對于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這叁者是否屬于绮語,雖然有兩家不同的說法,但此處按照前一家所說,判定屬于绮語。

  以上绮語的事範圍非常廣泛。凡是不能引生利益的語言,都屬于绮語。依此衡量,不具足正法涵義的語言,都是绮語。

  申二、遣除疑惑

  有人說:我是一個現代人,難道連自由說話的權利都不能有嗎?談論政治、經濟、文藝、體育等的話題也不能隨便嗎?難道朋友之間不能開開玩笑嗎?這些都要控製,學佛真不自由。爲什麼要這樣限製我們呢?

  答:如果你在山道上開車,會不會把車限製在車道中行駛呢?會不會因爲要自由而不入車道,隨心所欲地橫沖直撞呢?同樣,禁止無意義的話語,是離苦得樂的正道,爲什麼不願意趣入?我們的心是作者,舌頭是畫筆,話題是種種顔料,以什麼心說什麼話,就會在心上染什麼色,也就是會在識田中熏下相應的種子,對自他的身心造成影響。

  宋代畫家李伯時畫馬,圓通秀禅師告誡他,念念想馬就會墮馬身。以此類推,以愛樂心唱靡靡之音的歌曲,談論世間染汙話題,在信口開河之際,就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業種,報在叁界。所以求解脫者一定要遮止绮語。

  語言對人內心的影響很大,在熱衷于談論某種世間話題時,內心的染汙習氣會由绮語而源源不斷地帶出來,心自然就變得散亂、汙濁,無法保持安定、清淨。所以語言與心的關系極爲密切,不能認爲隨便談談不要緊,其實說每句話都會影響到心。

  在今天這個迷亂話語滿天飛的時代,修行人若不禁止绮語,自心要與聖道相應,非常困難。細心觀察就能發現,世人談論的多是增長貪欲、嗔恚、愚癡的話題,如果對世間法的興趣濃,在出世間法上的興趣就會淡;利欲心濃,出離心就會淡;一消一長,大有關系,所以放縱绮語,就難與法相應。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時需要說一些世間話題,這時關鍵要保持正念,不能讓心卷入到迷亂、邪惡的方面。爲辨別、分析輪回的現象及體性,而談論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說佛法,對自他有大利益,而绮語是以愛樂心談論世間法常、樂、我、淨,不但不能對自他引生義利,還將對解脫造成障礙,因此绮語是陷溺輪回之因,不可忽視。

  問:爲什麼在誦咒時要禁語呢?

  答:以绮語的作用會使心轉入染汙,轉入無意義,因此如果在像如意寶一般的真言中雜入绮語念誦,則會大大損減功德。以比喻而言,禁語狀態中念誦的咒語,句句是黃金,夾雜绮語就像在黃金中夾雜了許多廢料,起不到純金的作用,因此密續中說:“清淨與不清淨相差一千倍,有無等持相差一萬倍。”蓮花生大士也說:“夾雜绮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

  申叁、引事例說明绮語及其果報

  有些所謂現代派的修行人,自認爲是上根利器,不必拘泥細節。他們視放縱爲灑脫,將不拘小節當作修行有境界,輕視律儀,恣意妄爲。我們看看古代上根人嚴謹的修行作風:

  古代宏智禅師承事丹霞淳禅師。一次,他與一僧征诘公案時,不覺失聲大笑。淳禅師責備說:“笑這一聲,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嗎?”宏智禅師拜下身去,信服淳禅師的教言。從此,雖在暗室之中,也不敢輕忽。

  可見要真實向上,絕不能在語業上有絲毫放縱。一言既出,心即隨轉,一說绮語,當下便迷亂,失去觀照,因此真實用功之人必須戒除绮語。我們觀察,常人用語言造的黑業是非常多的,尤其绮語,出口就是。自己的心稍不注意,對世間話題愛樂宣說,就已經造下绮語黑業。所以語言上要嚴加防範。

  宋朝光孝安禅師,住在清泰寺。一天,他在定中見兩個僧人靠著欄杆彼此交談。最初有天神護衛,聽他們談論。過了很久,天神便離開了。不久有惡鬼唾罵,掃除他們的腳印。安禅師出定後詢問,得知二僧最初討論佛法,之後講一些家常之事,末後談到財物供養。禅師知道真相後,一生再沒有說過世俗之語。

  從這則事例看出,對說绮語的人,善神遠離,惡鬼輕視。護法神護持的是正法,不會擁護說染汙法造作黑業的人。因此,修行人自尊自律,才能得到尊重護持。禅師見說绮語天厭鬼怒,終身斷除,由此獲得了大成就。

  绮語惡業,以現代來說,還包括寫無意義的論文、小說、歌詞,製作播放能引發貪嗔癡的娛樂、影視節目。總之,傳播不能給人帶來利益的言論,都是绮語。

  《壽康寶鑒》中記載:有位張某,頗有文才,喜歡編小說,印刷後出售。他認爲筆下雲煙,並不會損傷陰德。一天夜晚,他夢到父親呵責他說:“你的著作使讀者心神蕩漾,敗壞他人的行爲。冥府對此等罪案,懲罰最爲嚴厲。你本來前程遠大,壽命綿長,但以此口業福壽都折光了。可惜祖先幾代培植的福業,在你手上毀于一旦!你還認爲不傷陰德嗎?”張某驚醒,心裏非常後悔。不久,全家都被淹死。

  清道光初年,有位蘇城的林阿秀,喜歡唱淫穢歌曲。以此黑業,他的喉嚨長出乳鵝,腐爛而死。此案例告誡我們,不能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這是黑業,唱多了,身心都出問題。

  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寫《水浒傳》,淫穢、偷盜、殺人的情節描繪得栩栩如生,後來他家子孫叁代都成了啞巴。我們注意到,現代的小說、影視,多是誨淫誨盜,嚴重汙染讀者和觀衆的內心,罪過比殺人還重。殺人只是殺一身、害一世,而這些傳媒殺千萬身、害千萬世。

  《壽康寶鑒》附錄中有一則事例:

  渤海有個叫全如玉的人,雖然貧窮,但對行善勤勉努力,見人行好事,便誇獎鼓舞,始終不厭倦。他竭盡己力抄寫善書,教化世人。

  一天,他渡海時,船被飓風吹到一座山邊。全如玉登上山頂,遙望海天一色,十分暢快。這時忽然有位道人從林中走出,對全說:“世人崇尚虛假,上帝卻喜人真誠。你生平勸人行善,又修善書,都是出于真心,不求人知,功德很大。”

  全如玉謙虛地說:“不敢當。”

  道人又說:“讀書的儒生雖有才智,卻不爲聖賢闡發義理,反而編造淫詞豔曲,流害天下萬世,此種人墮入地獄,受無量苦,永無出期。你去看看,知道他們的罪過,也就知道你的功德。”

  道人拉著全如玉的手,行于雲霧中。不久,遙見一所城池,題名“豐都”。守門人長得奇形怪狀,見道人到來,都伏地叩頭。又來到一所大衙門,門前侍衛林立,見到道人也是拜伏,殿堂題名爲“森羅殿”。有位衣冠齊整的閻王出來迎接,對道人以禮相待,極爲尊敬。

  道人說:“淫詞豔曲最能損害人心,陰間必受懲罰,陽間人卻渾然不知,依舊造業不止。帶他去看個明白,回去轉告世人。世人若能回心向道,也是大慈悲。”

  于是有兩個差役把全如玉帶到一處,那裏有好幾個人,有的受刀砍,有的受犁耕,有的受碓舂,有的受油炸。每次受罪完畢,很快又恢複原形。

  全問:“這些是什麼人?”

  鬼卒答:“是寫淫穢小說書籍的人。”

  全問:“罪業有盡期嗎?”

  答:“萬劫沈淪,想入蛆蟲道尚不可能,哪裏有盡期?”

  全如玉心中恐懼,想回去。差役就把他帶回了森羅殿。

  道人和全如玉辭別閻王後,道人仍拉著全如玉的手回到原來的山頂。當時正遇順風,全如玉告別道人,挂帆乘船而歸,逢人便講述自己的見聞,勸人行善。

  凡愚衆生遍計的習氣深重,常常不自主地隨言論而轉。如果向大衆傳播不清淨、不如理、無實義的言論,就會引發人們的貪嗔癡,使之趣向惡業,罪過極爲深重。傳播者必定由此墮入惡趣。

  現代人處處鼓吹要“緊跟潮流”,連說話也要趕時髦,但是冷靜地用智慧衡量,當今時代見濁、煩惱濁極爲增盛,到處充斥著汙穢、無意義的語言。話語“緊跟潮流”,實際上是緊跟現代的語惡潮流,損壞自他,毫無利益。因此,要有一雙因果正見的眼目,才能不在語言的造作上誤入歧途。

  午叁、意業分叁:一、貪欲 二、嗔恚 叁、邪見

  未一、貪欲分叁:一、何爲貪欲 二、貪欲之究竟 叁、以理與事例教誡學人

  申一、何爲貪欲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産。

  貪欲的事,是屬于他人的財産。

  【意樂分叁:想者,謂于彼事作彼事想;煩惱者,謂叁毒隨一;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貪欲的意樂分叁:一、想,是對某事物確認無誤,比如對一臺電腦,知道它是電腦,而不是其它東西;二、煩惱,是貪嗔癡中任何一種;叁、等起,是對此事物的占有欲。

  【加行者,謂于所思義,正發…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