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作供养,然后才可以见面,若先见面,你将连供养一文钱的心都不会有。”供养之后,波斯匿王见到比丘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简直令人不忍目睹,于是心中再无供养一文钱的念头。国王就问佛说:“这位比丘的身相极为矮小丑陋,而音声却如此深远透彻,他过去生中究竟造下何业而感得这种果报?”
佛说:“过去,迦叶佛圆寂后,有位大王收集了佛陀舍利,想建造一座佛塔。当时,四大龙王化为人形前来拜见国王,他们问国王:“您想用宝物或是用土来建造佛塔?”大王回答:“我想建造大塔,计划此塔规模是方圆五里、高二十五里,高大壮观;但因宝物不多,所以想用土来建造。”龙王说:“我们不是人类,而是龙王,因为听说大王要建佛塔,就特意前来询问。如果您要用宝物,我们可以相助。”大王欢喜地说:“倘若如此,我十分高兴。”龙王又说:“在四个城门外有四大泉水。将城东的泉水取来作堑,可以变成绀琉璃;将城南的泉水取来作堑,可以变成黄金;将城西与城北的泉水取来作堑,分别会变成白银与白玉。”
大王听了更加欢喜踊跃,立刻任命四位监工各自负责一处。其中三位监工的工程即将完成,而另外一位监工却懈怠迟缓,无法完成任务。大王视察之后责备他说:“你太不用心了,应当惩罚。”这位监工心中有怨气,就对大王说:“这么大的佛塔,何时才能完工?”后来,他叫工人日夜不停地建塔,工程终于完成。这位监工目睹佛塔高大壮观,众多宝物光彩照耀,心中非常欢喜,于是忏悔以往讥毁佛塔的过失,而且将一金铃挂于塔顶,并发愿:“愿我来世声音美妙,一切众生都喜爱听闻。将来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愿我见佛,度脱生死。”
当时做工迟缓而且抱怨佛塔太大的监工,就是这位比丘的前世。因为他抱怨佛塔太大,而导致五百世中受身矮小丑陋;又因他后来以欢喜心供养金铃,愿求妙音以及发愿见我,所以五百世中声音和美,今日又见到我而获得解脱。”
此公案中的监工因为延缓造塔工程,而且抱怨形量高广、材质殊胜的佛塔,导致五百世中矮小丑陋;同理,若讥毁或遮止形量广大、质地善妙的佛像,也会有类似的果报。相反,监工因为供养佛塔金铃,而且在佛塔前发愿,因对境殊胜的缘故,导致五百世中感得和美音声;同样,若以香花等供养佛像,或对佛像礼拜、赞叹,也将获得相好、妙音等善果。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因此,对佛像不应妄加评论:这个像什么,那个像什么。对于他人所造的佛像等,如果原料很好或形量广大,都不应当讥毁与遮止等。“等”字包括其它不恭敬佛像的行为。
以下再引公案说明:
康熙初年,檀香特别昂贵,苏郡有一家制香的香铺,早年以三金请了一尊檀香的观音菩萨像,香铺家的人私下商量说:“如果将这尊观音像制成檀条出售,可得十六金。”于是要毁坏佛像,趁着檀香涨价赚一笔钱,但佣人害怕造罪,就劝阻他们。当时,香铺家的女婿准备接妻子回家而住在岳父家中,他对佣人说:“你是佣人,此事与你无关,你只要依言行事就可以了。”当晚,香铺家的女儿因为肚子不适,不能返回夫家,就在娘家逗留了三天,但是仍未好转。
第二天,街上有个六岁小孩忽然指着香铺问父亲:“那家的房屋为什么用红条封住呢?”父亲以为小孩看错了,就叫他不要乱说。这天晚上,香铺确实发生了火灾,香铺全家都葬身火海,大火却未烧及邻家。当时香铺家的女婿想从楼上房屋的孔中钻出,但是被一物拦住而死于大火之中。那位劝阻的佣人,当天早上被另外一家香铺强拉去做两天工,所以只有他逃脱这场灾难。
由此公案可知,佛像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因此香铺家以佛像作为营利的商品,很快就遭到了报应。香铺家的女婿与佣人因为发心迥异,所以果报适反:女婿本要返家,却死于大火之中;佣人不想去他处,却被人强行雇佣而幸免此难。所以,将无上尊贵的佛陀身像作为营利商品,果报极其严重。因果丝毫不会错乱,对此应谨慎取舍。
未三、应学恭敬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沃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觉沃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一次,大瑜伽师请阿底峡尊者鉴赏一尊文殊菩萨像,他说:“这尊像的形相胜劣如何?如果形相殊妙,我可以用绒巴迦格瓦供养的四钱金子来购买。”尊者回答:“至尊文殊菩萨的身像没有不善妙的,若论做工,应属中等。”说完之后,尊者就将佛像放在头顶上,祈求加持。尊者对所有佛像都是这样恭敬顶戴。
午二、恭敬经书之学处分三:一、真实义 二、以公案说明不敬经书之过患 三、以古德传记与语录说明
未一、真实义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7]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对于正法,即使是四句以上的句义,都应当远离不恭敬,而且对于正法的所依——经书,应当断除一切不恭敬的行为,譬如:以经书作抵押、作为商品出卖,将经书放在地上或有灰尘、不安稳的地方,将经书与鞋袜一起持拿以及跨越经书等。应对正法的句义与经书发起恭敬,如同恭敬法宝一般。
“等如法宝”:以教法而言,听闻佛经的句义、读诵经典等,必须如同世尊现前为我们说法一般,极为恭敬。从证法来说,当我们耳闻、目睹文字所组成的教法时,应当要像对待教法所诠示的道谛与灭谛的圣境界一般,内心极为恭敬。
大恩上师宣讲《心性休息大车疏》时,着重强调恭敬经书。佛在世时,可以由佛亲自开示取舍及解脱之道。佛涅槃后,色身隐没,只有佛像与经书留存在世间,所以在末世,唯有依靠记录佛语的经书来为我们开示取舍、解脱之道。若无经书,我们就如盲人一样,不可能认识寂静的利益、断惑的方法。
具体来说,依靠佛经,我们才知道生命不只是现前一世,还有无始的过去、无终的未来,而且生死流转唯一是以业力推动,以善业将获得安乐,以恶业将感得痛苦,只有行持十善,才能获得后世增上生的安乐。若无佛经开示业果与三世,我们凡愚的眼光极为短浅,仅知今生而不知尚有无量生世,那么此生就会如同旁生一般,只是为追求现世八法而虚度人生,造集无量罪业,完全是无意义的人生,所以佛经对我们恩德极大。
通过佛经,我们才能明了四谛、十二缘起、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规律,由此方能发起出离心,如理取舍世出世间的因果,进而遮止生死之因——我执,断除生死轮回。否则,若无佛经指导,我们决定将系缚在轮回中,或以天道为究竟,或者虽想出离,却不知从何处断除生死的根源,而仍然在我执当中,无法解脱。
又因见闻大乘经典,我们才知道要发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由闻思串习空性的教法而解脱我执与法执。若无大乘经典引导,凡夫的心量极为狭小,完全是以自私自利为主,不可能发起为利有情而誓愿成佛的大菩提心,不可能趣入六度四摄的菩萨行,更不可能远离三轮二取的执著,所以大乘经典对我们恩德极大,远远胜过世间父母师长之恩德。而且,大乘了义经典开示法界如来藏,使我们了知:衣里明珠本来具足,只是被客尘所遮蔽;人天六道本来不是自家,唯有法界才是归宿。若无佛语指示,我们虽然本具如来藏也不会认识,仍会无端地枉受轮回诸苦。
因此,如来之教典是真正出离苦海的慈航,照破黑暗的明灯,养育婴儿的乳母。《金刚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也曾说:在末法时代,我将化作文字相来救度众生。所以,佛经是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恭敬佛经应当如同恭敬佛陀一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法很难得以听闻。佛在无量劫以前,为了寻求乃至一句一偈的佛法而舍弃身命、王位妻儿,历尽百般苦行。所以佛经中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世尊无量劫来求法苦行所付出的心血,因此我们如果对经书轻慢、不恭敬,就会造下深重罪业。
或者从比喻上来说,我们都会很恭敬地对待世间具有功德的人,会请他坐在高处、坐在舒适干净的地方,不可能让他坐在低处或不安稳之处,而且不可能从他的身上跨越,也不会以不洁净之物擦拭他的身体,更不会将他作为商品出卖。如今的经书正是佛陀化现的文字相,是如来的法身舍利,极为尊贵,所以若以经书作抵押、买卖,或者将它放在不干净、不安稳的地方,或者跨越等,决定不合情理,而且会因此造下轻慢法宝的弥天重罪。因此皈依法之后,想要获得佛法的实益,首先须从恭敬法宝做起,否则在法上不可能得到任何实益。
未二、以公案说明不敬经书之过患
武功县西边有一座寺庙,寺中有毁坏废弃的大藏经。康对山年少时,曾经和五位同学在寺内读书,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四人用废经烧火取暖,一人用以烧洗脸水,康对山心中虽然责怪他们不敬经书的行为,但却不敢说出来。当天晚上,康对山梦见三位官员开堂,怒斥烧书之人,判烧经取暖的四人全家灭尽,判烧水洗脸的人考试不中,又指责康对山说:“你为何不劝阻他们?”康说:“我心知他们做法不对,但我年幼不敢说。”官员说:“一句话劝解,可免去…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