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异熟无尽际。
54、既然供养不依赖供养物,为何又说口言供词、财物不舍是生盲欺明眼者?
55、福薄者因地是否应重视微供,在后果上有什么差别?
56、什么是供养无厌足心?
57、为什么皈依的功德胜过广大财供?
58、为什么皈依能获得大欢喜?
59、为什么皈依者具足大守护?
60、为什么由皈依能使邪胜解障获得轻微乃至永尽?
61、解释皈依利益——获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
62、所谓“以皈依成为一切律仪依处”,其密意如何?
63、为什么由皈依能快速成佛?
64、如何修学第五条学处——日日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65、如何修学第六条学处——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66、说出六条共学和六条别学的出处。
67、按照宗大师的观点,弃舍皈依的界限是什么?
68、失坏皈依有哪些过患?
69、解释下面一段话:
是故皈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皈依,非惟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皈依,励力不违皈依学处,是极扼要。
深信业果
1、“修学皈依之后思惟业果”,在次第安排上有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的胜解信?
3、为什么要在思惟总别业果之后,再进入正行取舍之中?
4、叙述业决定之理。
5、如果不能对业果的决定之相产生决定的认识,会有何种过患?
6、叙述业增长广大之义。
7、以什么原因诸龙死没当生人天,乃至于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8、解释颂词涵义:
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
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
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
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9、叙述未造不遇、已造不失之义。
10、解释颂词涵义:
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11、承许“未造业会遇”会有哪些过失?
12、承许“已造业失坏”会有哪些过失?
13、有情造恶业,果报只会成熟在自己相续上,为什么还要修自他交换呢?
14、举出和总的业果四条道理相违的世间邪见。
15、谈谈如何把业果的四条道理运用在日常修行上。
16、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在转变我们的观念上有哪些效果?
17、世尊宣说十业道的用意何在?
18、为什么说十善业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圆满的根本依处?
19、口说我是大乘,实际不能防护十善业道,会遭到何种诃责?
20、说出杀生的事、意乐、加行和究竟。
21、为什么不能堕胎?
22、说出不与取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23、为什么偷盗十方僧物的罪过无量无边呢?
24、说出邪淫的事。
25、对以下观点,以佛法的智慧进行剖析:
(1)男女性交混乱,在国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2)婚外恋没有触及任何法律条文,所以是合理的。
(3)性生活混乱是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一定富裕程度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4)性行为本身是自然的,与对和错无关。
(5)无性绝不等于纯洁、高尚,对异性的向往、冲动和性行为不是邪恶、下流,而是生理与心理正常健康的体现,是合法、自尊、骄傲、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没有性欲望的人,身心是不健全的,有性欲望而得不到满足,是不人道的。
26、邪淫如何有害天伦?如何有害风俗?如何有害寿命?如何有害心术?如何有害人节?
27、对于居士来说,如何才能做到终身不二色?
28、以“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将会导致何种社会问题?
29、君子不近声色,不过是叫人要淡爱欲,如果把爱欲视为毒蛇猛虎,不是有点太过分吗?
30、大富贵人往往多造淫业,为什么不见他们有报呢?
[1]“等”字包括应颂、本生等十二分教。
[2] 由于大悲而有差别:佛教以大悲而有别于外教。
[3] 遮止应学:应当禁止的学处。
[4] 修行应学:应当修行的学处。
[5] 近事:居士。
[6] 佛法僧所依:分别是佛像、经书、僧相。
[7] 秃土地:没有生长草木的土地。
[8] 对法的戏耍真是无所不作:指学法者对佛法轻慢、不恭敬的心态与行为。
[9] 僧伽: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10] 沙门相:圆顶、三衣、锡杖等。
[11] 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12] 以这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就是所谓的圆满供养。
[13] 五支遍礼:五体投地而礼拜。
[14] 斛:一斛相当于十斗。
[15] 八相:降兜率相、托胎相、降生相、出家相、降魔相、成道相、说法相、涅槃相,或说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
[16] 随岚风:迅猛风。大论说:“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岚风至,碎如腐草。”
[17] 三世间:地上、地下、人间。
[18] 比乡比户:一乡连一乡,一户接一户。
[19] 三自归:三皈依。
[20] 八种律仪: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正学女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八关斋戒。
[21] 四魔:死魔、蕴魔、天魔、烦恼魔。
[22] 四弘:这里指四无量心。
[23] 三种差别:一、趣入佛门;二、内外障缘不能违害;三、功德易生难退、倍转增长。
[24] 原文“有箭道”的“箭”是错别字,应改为“有苦道”。
[25]“最下”应改为“究竟”,“最下”是错别字。
[26] 科四系本讲记所拟。
[27] 深忍信:胜解信。
[28] 进止:作、止。
[29]“坚勇”,是菩萨的异名,是行善坚固勇悍的意思。
[30] 有四家聚集,名聚落;有十八种工巧之地,名都城;许多商人聚集之地,名市埠;有四种民族共住之地,名方邑。
[31] 诸自力证菩提:独觉。
[32] 诸胜子:菩萨。
[33] 指不犯自性罪中的究竟罪与佛制罪中的根本罪,但会犯下严重邪淫支分罪。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阅读结束。